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三農 > 三農新聞 >

福建省永安市燕農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觀察

發佈時間:2013年02月21日 09:10 | 進入三農論壇 | 來源:福建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三農首頁 欄目 致富 農産品 微博 導航

三農資訊

國內 | 國際 | 農經 | 人物 | 農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創業 | 技術 | 資訊 | 榜樣 | 點睛 | 寶典

農産品交易

供求 | 産品 | 市場 | 行情 | 報價 | 批發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産業提升在福建 抱團的力量

  ——對永安燕農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的觀察

  2月2日,溫玉仁早晨6點多就起了床,趕往大湖蔬菜合作社上甲蔬菜基地。

  溫玉仁是永安市燕農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這天,聯合社蔬菜直供總店要清店換菜,他在蔬菜基地收購了帝王菜、辣椒、蘿蔔,還有瓜果。

  近9點,滿載的皮卡駛出大湖,向20公里外的蔬菜直供總店進發。

  “蔬菜直供點,只是聯合社的一個新開始。”溫玉仁説,燕農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標準化生産計劃書正在制定中,一個立體種植、購銷貨源統一、各類蔬菜綜合開發的生態經營聯合社,才是他的夢想。

  遇困境,12家合作社再聯合

  “以前,我們經營的甜玉米一年進出量只有100多噸,加入聯合社後的2011年,增加了10倍。”槐南盛發果蔬合作社理事長劉學乾給記者算了筆賬,2012年通過聯合社,他們收購了各類蔬菜100多噸,幫助農民增收10多萬元。

  “聯合社作用就是大,我們不但收購了全鄉的甜玉米,還‘包吃'了周邊村民的蔬菜,入社的每戶村民打底凈掙3萬元。”劉學乾説。

  劉學乾所説的,就是燕農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

  近年來,永安農民大面積種植反季節蔬菜水果,各種專業合作社紛紛成立,全市有200多家。

  合作社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戶單打獨鬥,種什麼跟風、怎麼賣隨大流的問題。但是,就像單個農戶一樣,合作社仍普遍存在生産規模小、經營層次不高、市場競爭力弱等短板。永安農民就遇到這樣尷尬:果蔬産量上去了,售價卻一直上不去,效益不高。

  2008年春,溫玉仁任理事長的荊坪果蔬農民專業合作社與其他合作社生産的一大批蔬菜運到閩南,結果遭遇“綠色壁壘”,全部被退貨。慘重的損失令大家醒悟——要聯合起來,組團種植銷售!

  2010年4月,溫玉仁開始“跑”聯合社的營業執照。2011年1月,燕農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成立。

  這是全省首家合作社聯合社,有12家成員單位,劉學乾的“槐南盛發”是其中之一。

  燕農出現後,越來越多的永安菜農有了“婆家”——一支支由聯合社組織的服務隊,提供耕、耙、播、收一條龍服務。只要一個電話,許多難題都得到及時解決。

  聯合社重點發揮八大功能,溫玉仁説,一是引進、推廣新技術、新品種,組織規模種植;二是統一組織採購和供應種子、種苗、農用物資等農業投入品;三是統一開展技術指導、技術培訓、技術交流和諮詢服務;四是統一産品質量標準,統一開展基地認證、産品認證,組織成員開展蔬菜標準化生産;五是統一註冊商標、産品包裝和市場營銷;六是統一開展成員需要的法律、保險、融資等服務;七是統一建立信息平臺,加強對外交流、對接;八是在成員內部開展資金互助。

  目前,聯合社擁有社員596人,果蔬基地面積4200畝,註冊資金1200萬元,已實現蔬菜生産銷售440萬公斤、銷售收入660多萬元,帶動成員社成員增收220多萬元。

  盼扶持,聯合社未來路更長

  2011年春季,在全國蔬菜價格大幅波動的影響下,永安萵苣遭遇“賣難”。燕農蔬菜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籌集資金,通過加大在合作社直銷店和城鄉網點的銷售力度、與外地企業簽約進行蔬菜腌制初加工等,當季就幫助成員社出貨1500多噸萵苣,社員減少損失200多萬元。

  燕農的存在,解決了單一合作社解決不了和解決不好的問題,克服了合作社之間的技術素質差別。通過規模經營,最大限度地降低生産和交易成本,提高議價能力。同時,通過向農産品深加工領域延伸,擴大了合作社的業務範圍,挖掘農産品增值潛力,拓展了社員的就業和盈利空間。

  去年,永安的淮山銷售比較困難,燕農與當地一家企業合作,把成員社的300多畝淮山加工成速凍、脫水淮山,再賣給下游企業出口日本,為社員減少損失100多萬元。

  從燕農的實踐看,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在尊重農戶市場主體地位的基礎上,通過組織制度創新,激活了農業發展的微觀基礎。

  “到哪賣、賣給誰、你們回收嗎——當你向農民推薦種植品種時,農民首先會這樣問。”溫玉仁説,農民掙錢不易,不敢輕易冒險,聯合社解決了農民最擔心的問題。而作為企業,聯合社獲利主要來自農業投入品和農産品購銷。

  聯合社産生的規模效應,增強了農民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沒有規模,在市場上就難有話語權。”溫玉仁説。

  目前,燕農正積極幫助社員申報無公害農産品、綠色食品認證以和商標註冊。去年5月,燕農在城區設立了8個蔬菜直供點,溫玉仁打算再多開幾家,並在各社區設立便民攤位,同時建設一家速凍、脫水、腌制綜合加工廠。

  在溫玉仁看來,面對競爭市場,聯合社必須走産業化和標準化生産道路,但困難不少,最大的是缺少資金。合作社沒有經濟實體,無資産可供抵押,融資困難。此外,土地流轉金高,亟須專項政策支持;信息封閉和農民“見好就收”的問題也需要解決。

  永安市有關部門正考慮將多個地理標誌産品的品牌授權燕農使用,使之充分利用品牌優勢,增強市場競爭力。未來,該市還將在條件成熟時,引導、扶持涉農涉林的每個細分行業,成立專業合作社聯合社。

熱詞:

  • 每日農經
  • 致富經
  • 聚焦三農
  • 農廣天地
  • 生活
  • 567鄉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