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訪發改委産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姜長雲研究員
近幾年,我國糧食連年增産,供給增加,有力支撐了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但近兩年,我國穀物進口量呈現增長趨勢,引發社會對我國糧食自給水平的擔憂。近日,記者就此問題專門採訪了國家發改委産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姜長雲研究員。
問:如何衡量一個國家的糧食安全水平?
答:所謂糧食安全,是指能確保任何人在任何時期都能買得到又能買得起維持其生存和健康生活所需的基本食品。通常用糧食自給率,也就是當年糧食産量佔當年糧食消費量的比重,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糧食安全水平。它能比較恰當地反映一個國家的飯碗能否端在自己手上,需要在多大程度上依賴國際貿易。一般認為,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糧食自給率在100%以上,就是完全自給;在95-100%之間,屬於基本自給;在90%-95% 之間,是可以接受的糧食安全水平;一旦小于90%,糧食供求的風險就會增大。
英文翻譯時,通常將“food”譯為糧食,實際上“food”準確的意思是“食物”,它比我國常説的“糧食”概念要寬得多。按照我國的統計口徑,糧食包括穀物、豆類和薯類。在國際上並不存在與我國口徑完全一致的糧食概念。我國統計中真正能與國際比較的,既不是食物(food),又不是糧食,而是穀物。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口徑,穀物包括小麥、稻穀和粗糧,粗糧又包括玉米、大麥和高粱等。在我國,穀物主要是稻穀、小麥和玉米三大類,以2011年為例,稻穀、小麥、玉米産量合計佔穀物總産量的98.4%。因此,在比較我國與國外的糧食安全水平時,採用穀物自給率代替糧食自給率,更具有統計上的可比性。穀物自給率反映穀物,主要是稻穀、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的自給水平。我國的糧食生産以穀物為主,穀物産量一般佔糧食總産的90%左右。只要保障稻穀、小麥、玉米三大穀物的穩定供給,穩定糧食自給率就有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問:目前,我國糧食自給率處於什麼水平?
答:中國是人口大國,保障糧食基本自給,始終是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基礎。1996年《中國的糧食問題白皮書》上首次提出我國糧食自給率不低於95%的目標,2008年《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再次明確提出,我國糧食自給率要穩定在95%以上。在計算糧食自給率時,如果按照國際可比的穀物概念作為糧食口徑,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來,我國糧食平均自給率達到100.5%。其中,2009年以前,除1996和2004年低於100%以外,其餘年份的糧食自給率都超過100%。近幾年,儘管糧食連年增産,但由於需求大幅增加,特別是飼料用糧和工業用糧需求增加較快,糧食自給率有所下降。2009年、2010年、2011年分別為99.6%、99.1%和99.2%,2012年下降至97.7%, 但仍在95%的基本自給線以上,當前中國糧食安全的基礎是牢固的。
這裡需要説明的是,近幾年我國大豆進口量較多,2010年以來,進口量都在5000萬噸以上,去年進口量5800多萬噸。按我國的糧食統計口徑,大豆納入糧食中的豆類統計。按此口徑算,我國糧食的自給率水平就低了一些。但大豆是主要的食用植物油原料和蛋白飼料的重要來源,按照國際慣例,都是統計在油料作物中。我認為,這種統計是比較科學的。多年來,我國大豆産量徘徊在1500萬噸上下,大豆進口量已接近國內産量的4倍。如果拋開豆類和薯類,按照國際可比的穀物概念,我國在2008年及以前基本呈現糧食凈出口狀態,只是從2009年開始才出現穀物少量進口。可見,把大豆納入糧食統計,往往明顯誇大了我國糧食安全問題的嚴重性,甚至會形成不必要的恐慌。我們應把糧食安全的重點放在口糧和飼料糧的安全供給上,就是要大力發展稻穀、小麥、玉米等穀物生産,增加有效供給。
2012年,我國穀物進口雖然增量較大,但都在國家進口配額之內,佔國內穀物生産、消費總量比例較小,並未改變我國穀物供需基本平衡的局面,對全球糧食市場運行也未産生明顯影響。據測算,2012年我國大米進口231萬噸、佔國內産量的1.6%、佔全球貿易量的6%左右;小麥進口369萬噸、佔國內産量的4.4%、佔全球貿易量的2.7%左右;玉米進口521萬噸、佔國內産量的3.6%、佔全球貿易量的4%左右。進口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國內糧食價格高於國際市場,進口糧食的價格優勢明顯。至於主要糧食品種的國內價格高於國際價格,同我國連續多年通過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增加臨時收儲等措施鼓勵糧食生産、加強糧食安全有很大關係。二是適度進口部分高端優質大米、優質強筋弱筋小麥、飼料用玉米等滿足國內多樣化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餘缺調劑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