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三農 > 致富殿堂 >

“種糧大戶”張立新 種糧年掙一百萬

發佈時間:2013年01月23日 09:25 | 進入三農論壇 | 來源:山西農民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三農首頁 欄目 致富 農産品 微博 導航

三農資訊

國內 | 國際 | 農經 | 人物 | 農村 | 曝光

致富殿堂

創業 | 技術 | 資訊 | 榜樣 | 點睛 | 寶典

農産品交易

供求 | 産品 | 市場 | 行情 | 報價 | 批發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寒冬臘月雖是農閒季節,但在陽曲縣高村鄉北社村張立新家的房前屋後,金燦燦的玉米棒子堆積如山,把北方冬日蕭條的農家小院粧點得極富詩意。1月15日一大早,張立新家的院子裏就被擠得滿滿噹噹,剛剛被評為2012年度“全國種糧大戶”的張立新正在給村裏的種糧能手派發年終大紅包,他個人一次性拿出30萬元給村民們分紅,每位種糧能手能領到2500元到9000元不等的獎金。

  2012年,張立新在村裏種植農作物2570畝,純收入達110余萬元。最近幾天,他又提前忙碌著開春後的備耕工作:選種,購買化肥、地膜,在甘肅、山東、陜西等地選購新農機……指著挂滿家中的 “科技示範&&人”、“太原市種糧大戶”、“山西省種糧大戶”等牌匾,張立新為記者講起了自己土裏刨金的“發家史”。

  種糧成就“百萬元戶”

  張立新今年46歲,早年在村裏種著十來畝地勉強糊口。2007年之前曾養過大車跑過運輸,還曾在陽曲縣城開過飯店。看到免除“農業稅”後國家的強農惠農政策層出不窮,他決定返回村裏大幹一番。

  2007年,在和村委商議後,張立新拿出以前做生意的積蓄承包了1200多畝地,種上了玉米、小雜糧等作物。看到收成不錯,他于2009年又承包了700余畝地並逐年增加至如今的2570畝,年種田收入超過百萬元。

  在張立新的2570畝地裏,種植著玉米1500多畝、小雜糧1000畝,小雜糧包括穀子、蕎麥、苦蕎、豆類等,年産50多噸。2008年,張立新為自己的小雜糧註冊了“黃土鄉”商標,目前6個無公害小雜糧農産品已通過國家農業部“無公害農産品産地和産品認證”。

  “黃土鄉”進了家樂福

  為了提高小雜糧的附加值,張立新還自己加工、包裝小雜糧,“平均每斤雜糧的成本是3塊多錢,加工後能多賣1塊錢。”張立新説,他的加工廠每年的加工能力是20多噸,僅加工費就是一筆可觀的收入。經過加工後的小雜糧目前銷售至陽曲縣城和太原市的糧油店、特産店,去年7月份,“黃土鄉”還上入了省城家樂福超市的貨架。

  張立新笑稱自己是“新型農民”。他説,人耕牛拉種莊稼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為提高效率,他近幾年自籌資金100余萬元陸續購置了大中型拖拉機、旋耕機、精播機、秸稈還田機、玉米聯合收割機等農用機械設備40台(套),實現了大部分農作物從種到收機械化。“只有收綠豆等小雜糧時,才會雇一些幫工,按天給人家90塊錢的工錢。”

  談到自己的成功,張立新一直強調“科學種田”。他説,自己經常到陽曲縣、太原市農委技術站去“進修”。“聽農技師講課,自己查閱資料,了解新品種的推廣情況等。”為了取到“真經”,張立新還常常自費到外地考察學習農業新技術。

  去年3月份,張立新了解到甘肅 “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種植技術”比較先進,自掏腰包5000元去學習了解,並將該技術帶回北社村。“用了這個技術,每畝玉米增産近400斤,相當於多收入300多塊錢呢!”張立新笑瞇瞇地扳著指頭説,僅這一項,他一年多收入45萬元。“2013年,陽曲要在全縣所有種植玉米的地區大力推廣該技術。”陽曲縣委宣傳部幹部武翠英説,“張立新是這項技術在陽曲推廣的先驅和促成者。”

  合作社使土地變“金地”

  一花獨放不是春。在依靠土地發家的這幾年裏,張立新一直不忘帶動鄉親們共同致富。2008年,他帶動村裏上百戶農民組建了陽曲縣振華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除種植玉米、小雜糧等作物外,還和村民們栽下了一萬多棵核桃樹。

  為提升當地農民科技素質,張立新利用農閒時間,舉辦科技種田培訓班5期,培訓農民近200人次。對此,社員老靳説:“種地就得講科學,用原來的土辦法可真不行。立新免費給我們當農技推廣員,把測土配方施肥、選用良種、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等,講得頭頭是道!”

  針對當地嚴重缺水、十年九旱的氣候條件,張立新多方協調爭取資金80萬元,建起50立方米蓄水池10座,建集水場1.5萬平方米,解決了困擾農戶多年的春旱不能及時下種的問題,僅此一項集雨技術使耕地畝增産達到200公斤以上。

  面對社員們的誇讚,張立新謙虛地説,他只是在借著國家這些年的強農惠農政策富起來的同時,把自己一點點的種地經驗和心得分享給了村裏的鄉親而已。他躊躇滿志地計劃著:“下一步要把合作社的養殖也搞起來,帶領合作社的社員走上更寬闊的致富之路。”

熱詞:

  • 每日農經
  • 致富經
  • 聚焦三農
  • 農廣天地
  • 生活
  • 567鄉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