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去向
中國共産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於二月底召開,在全國“兩會”召開前確定中央政府、全國政協領導人選,同時討論新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
中國共産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於2013年2月26日至28日在北京舉行。出席這次全會的有中央委員204人,候補中央委員168人。有關負責同志列席了會議。全會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作了重要講話。
習近平指出,行政體制改革是推動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的必然要求。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必須深化已進行30多年並取得重要成果的行政體制改革,破除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
剛剛結束的十八屆二中全會審議通過了《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草案)》,把轉變職能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在向市場放權、向社會放權、向地方放權方面邁出了重要步伐。
時間:2月26日至28日
地點:北京
事件:召開中共第十八屆二中全會
重點關注:二中全會可視為中央政府換屆的“預備會議”,是中共在十八大後規模最大的一次人事部署會議,將集中體現出新一屆領導人選人、用人的標準和導向,具有重要的風向標意義。
中國共産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
學習貫徹落實十八大會議精神
2008年3月11日,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公佈,涉及調整變動的機構共15個,國務院新組建了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改革後,除國務院辦公廳外,國務院組成部門設置為27個。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汪玉凱説,2008年的大部制改革,應該説是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但運轉得並不是很順暢,各地的改革成效也不是特別明顯,“大部制”改革面臨着繼續深化的問題。
大部制改革是把政府轉向服務角色,這和以前的“官本位”是相衝突的,而且大部制實際上是在精簡機構,各級政府存在改革動力不足的問題。
“大部制改革表面上是機構調整,實際其背後是權力調整。”汪玉凱説,有些地方存在權力部門化、部門利益化、部門利益法定化等問題。
大部制改革是一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隨着經濟社會發展,政府的部門設置也在變動,黨的十八大以後繼續推進的第二階段大部制改革,將會使部門設置更合理,更符合社會發展和為社會服務的要求。
理清權力清單非常重要,也是大部制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其中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要下放權力,儘量把權力下放到能夠承擔起政府責任的下一級部門,另一個就是權力轉移。
十八大報告在講到行政體制改革的時候,提出要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大部制改革就是要解決結構優化的問題。”
新一輪改革對於遺留問題和新發現的問題進行微調後,將會使得政府各個機構的職能、權力邊界劃分更為清晰,政府的效率會更高,職能性也將體現得更強。
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在行政體制改革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需要首先抓緊抓好。深化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堅持積極穩妥、循序漸進、成熟先行,把職能轉變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繼續簡政放權、推進機構改革、完善制度機制、提高行政效能,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