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西藏那曲地區,有一個村子,那裏的人們依然過著集體化的生活,沿用著人民公社時代的工分制:一起幹活、掙工分,年底算賬。村裏有一個老裁縫,每天踩著縫紉機掙工分,已經有幾十年了。
  • /
    村子叫“曲布村”,位於那曲地區申扎縣、可可西裏腹地南面。這條通往申扎縣的路,一下雪就“不見了”。
  • /
    路邊,幾隻藏羚羊在自由地奔跑,當地人叫它們“白屁股”。
  • /
    這就是曲布村,安靜、悠然,與世隔絕一般。天空的雲朵,仿佛伸手可以摘下。
  • /
    進入村子,只看到少許過往的藏民。這裡的寧靜,讓人不忍心打破。
  • /
    曲布村依然是大集體經濟,男人都出門掙工分去了;女人留在家看孩子,也有工分。
  • /
    這片綠色對於身處高原的曲布村而言很珍貴,由於海拔高、生態脆弱、環境氣候條件惡劣,這些青稞苗費了村民很大心思才種活。
  • /
    他就是我們進村尋找的對象——56歲的扎巴老人,一位申扎縣遠近聞名的老裁縫。這臺老縫紉機是60年代置辦的,老人雙腳有節奏地踩著縫紉機的踏板,手中不停地操作,“噠、噠、噠”的機聲在耳邊響起。
  • /
    扎巴老人向我們展示他做的衣服。他人是集體的,做的衣服、圍裙也是集體所有。靠縫紉每天掙工分,扎巴老人年底可以分錢分物。
  • /
    淳樸總是與落後相連。曲布村裏只有一個電視信號接收器,但經常沒電。
  • /
    扎巴老人點煙不用打火機,隨身帶的是自製的火鐮。火鐮是一種起源於鐵器時代的取火器物。最初的火鐮就是一塊鐵板,用火鐮與石頭相擊冒出的火星點燃易燃物便可取火。後來為了方便擊石,將鐵板做成彎彎的鐮刀形狀,因而得名“火鐮”。藏民往往將火鐮加以裝飾,作為飾物挂在腰間,方便野炊和抽煙時使用。
  • /
    用火鐮點煙,扎巴老人動作熟練。取火的過程是這樣的:反復摩擦火鐮與火石使之發熱,然後用力猛擊火石,産生的火花點燃墊在火石旁的火絨(用乾燥艾草或棉絮等製成的引火物)。上世紀40年代時,我國山西、河北等廣大農村取火的主要工具還是火鐮。隨著火柴、打火機的問世,火鐮取火的方式逐漸被取代,現在已很難見到火鐮的蹤影。
  • /
    扎巴老人身上的縫紉工具原始而簡陋。這些長針是他自己打磨的,線也是他自己捻的。如果不是恢復集體化生活,扎巴早已放下用了幾十年的縫衣針了。
  • /
    扎巴老人沒有徒弟,沒人願意學這個,等他去世後,這門傳承了幾代的老手藝,恐怕就後繼無人了。
  • /
    年輕的姑娘們穿上手工圍裙,總覺得彆扭——老款式、老針腳顯得過時。她們更喜歡縣城裏大工廠生産的藏裝。那些服裝面料輕,做工也精細。扎巴現在主要給縣裏的演出團體做演出服裝。在這個古遠的村莊,曾經量體裁衣、頗受歡迎的裁縫,面對工業大潮的衝擊,不可避免地走向沒落……
  • /

大集體和小裁縫

作者/何川
責任編輯/劉靜
責編郵箱/liujing@staff.cntv.cn

【媒體轉載須經央視網及作者授權】2013/09/22

登錄註冊用戶名 密碼 自動登錄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