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俗話説,高手在民間。每一位身懷絕技的民間高手,都是匠心與巧手兼具,擁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布條、葫蘆、樹葉、鼻煙壺,經過他們的精心雕琢,搖身一變就成為令人驚艷的藝術品。
  • /
  • /
    張金芳是天津市人,1988年她的孩子出生後,她辭職做了一名家庭主婦。相夫教子之餘,張金芳開始跟“老虎耷拉”第二代傳人趙光玉學起了布藝。“老虎耷拉”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古時候,春夏時節人們容易生病,先人便用布製作小老虎、葫蘆等吉祥物,串以絲線,給孩子佩戴,用來祛病消災,後來演變成了端午節的一種習俗。
  • /
    在張金芳早期學藝過程中,由於對傳統手工藝了解不多,製作時總會感覺“不到位”。於是她加強傳統文化方面的學習,終於對傳統文化中的手工藝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認知。此後她的作品總會被人評價為“原汁原味”。
  • /
    張金芳先後擔任天津市和平、南開兩區許多社區的手工老師,義務將技藝傳授給感興趣的社區居民們。她還連續多年參加津洽會,作品受到海內外遊客的喜愛。作為“導師”,她先後教授三批共幾十名留學生製作“老虎耷拉”,將中國端午節傳統民俗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
  • /
    張金芳目前正在為“老虎耷拉”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端午節的吉祥物,“老虎耷拉”香囊內放有艾草等中草藥,季節交替放在小孩肩上,可以祈福並預防疾病,但目前幾乎已被世人所遺忘。為了做好文化傳承,張老師經常會到社區、婦聯等處授課。
  • /
    如今,張金芳開始創作一幅新作:《中國夢》,尺寸約為80cm,主圖為一名手捧月季(天津等多座城市的市花)的黑髮女孩在月亮上休息,夢到了頭頂的三個大字“中國夢”。張老師介紹説,這幅作品寓意人類既然能在月球上生活了,那還有什麼實現不了的目標呢?
  • /
  • /
    葫蘆烙畫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國元代。當時的遊牧民族喜歡將葫蘆作為容器裝入穀物或酒水,同時還會在葫蘆上留下各式各樣的圖騰圖案,導致葫蘆烙畫盛行一時。在李月葫蘆烙畫的世界裏,最吸引人的要屬只有雞蛋大小的、繪有十二生肖的迷你葫蘆。
  • /
    葫蘆烙畫在文革期間就斷代了,相關學派也難覓蹤跡。李月在天津美院進修時沒有找到葫蘆烙畫這門課程,市場上的相關書籍也是寥寥。面對諸多困難,李月並沒有放棄,她決定自己摸索,借鑒國畫、工筆畫的一些技法,在葫蘆烙畫中加以演變應用。
  • /
    經過近10年的刻苦研究,李月將其曾涉獵的工筆重彩繪畫、民間蟲具、陶藝、編織等製作技藝融入葫蘆烙畫製作技巧之中,從多年積累的傳統紋樣中尋求新創意,使其作品形象細膩傳神,線條流暢優美,佈局工巧,突出了“精”、“細”、“美”的特色,進而形成“李月葫藝”獨具的古樸大方、莊重典雅的藝術風格。
  • /
    在李月看來,葫蘆烙畫具有雙重含義:一是葫蘆作為載體本身就有一層含義,葫蘆文化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葫蘆在漢語中是“福祿”的諧音,有著“祈福”、“賜予”、“創世”、“辟邪”的寓意,它被看作吉祥物並有“寶葫蘆”的美稱;二是葫蘆不僅可作為食物和藥物,也可以做成瓢器和樂器等,具有多種功用。
  • /
    為了更好的保護作品,李月還細心地為每一個葫蘆烙畫作品配上證書,她希望能讓更多人關注和喜愛葫蘆烙畫,無論是鑒賞收藏,還是學習這門傳統手藝。
  • /
  • /
    張麗的工作室就設在家中,一張寫字檯,一塊畫板,上面擺放著毛筆、調色盤和顏料。她就是在這樣簡陋的環境中創作出了數千幅樹葉畫作品。張麗隨手拿出一沓樹葉畫説:“這些是我的作品中很少的一部分。”
  • /
    20歲時,張麗無意中接觸到一位畫樹葉畫的手藝人。“當時我覺得樹葉畫很神奇,在巴掌大小的樹葉上居然能把人的五官做得如此清楚,面部表情如此生動,甚至連皺紋、鬚眉都清晰可見。我當時就下決心自己也要練就那樣的本事。”張麗回憶道。
  • /
    從此,每天臨摹名家畫作成為張麗最大的樂趣,她常常在石膏、宣紙、顏料中研習至深夜。“無論是學習西畫還是國畫,都是為日後創作樹葉畫打基礎。”在學習了數年的工筆畫後,張麗終於有勇氣在樹葉上起稿作畫了。
  • /
    但樹葉畢竟不同於畫布、紙張,要找到合適的葉子並不是件易事。張麗説:“首先要確定什麼樣的樹葉適合畫畫,其次要對樹葉進行加工處理,讓樹葉不腐爛、畫面不褪色,最後要根據每片葉子加工後的顏色進行配色,可以説樹葉起著決定性作用。”於是收集樹葉成了張麗閒暇時最大的愛好。只要看到稀奇古怪的葉子,她都會當成寶貝帶回家。
  • /
    為了豐富樹葉的種類,張麗專門到北京的雍和宮去撿樹葉,張麗説:“別人都顧著欣賞美景,我卻和媽媽拿著籃子撿得不亦樂乎!”二十年來,她收集的樹葉不計其數,既有名貴的銀杏、楓葉,也有普通的白蠟、白毛楊、丁香葉。看著乾癟的樹葉在自己的手中成為色彩絢麗的藝術品,張麗的成就感十足。
  • /
    如今,樹葉畫創作已經成為張麗的一種藝術追求。她的樹葉畫被聯合國教科文國際民間藝術組織秘書長以及30多家外國著名媒體駐京記者收藏。2008年,張麗的作品《普度眾生觀音像》還為地震災區籌集善款4000元。
  • /
  • /
    15年前,李敬敏開始跟她的姐姐學習內畫。當時李敬敏的姐姐從師于“內畫泰斗”王習三老師,而她們姐妹倆和王習三又恰好都是河北人。
  • /
    李敬敏回憶説,起初看到姐姐學習國畫又學起了內畫,而且弄來了很多瓶瓶罐罐,好奇心促使她也想試一試。於是她就找姐姐商量。姐姐見妹妹産生了創作興趣,自然很是支持,於是成了李敬敏的內畫老師。
  • /
    李敬敏在姐姐的指導下,從勾線、排線、上色學起,開始了內畫創作。她選取了一個最精美、最高檔的仕女內畫鼻煙壺作為參照對象。內畫鼻煙壺出現于嘉慶末年道光初期。它是用特製的微小勾形畫筆,在透明的壺內繪製而成的。李敬敏照著這個鼻煙壺,一邊認真觀察,一邊仔細描繪,當時的她只有一個念頭:“非畫好了不可!”
  • /
    全神貫注的創作加之較高的藝術悟性和模倣能力,一個全新的、能與參照對象媲美的內畫鼻煙壺出現在了她的手中。興奮之餘再一看時間,已經過了整整一天。從那天開始,她對內畫的興趣愈加濃厚,潛心研究並創作了不少內畫精品。
  • /
    如今,從河北省衡水到天津發展的李敬敏已經在天津成了家。她説內畫鼻煙壺在國內旅遊紀念品市場的反響特別好,尤其是在一些旅遊景點,受到了國內外藝術收藏愛好者的追捧,所以她決定將內畫事業不斷發揚光大。
  • /

巧手匠心之姝心獨運

作者/郭城
責任編輯/楊小淼
責編郵箱/yangxiaomiao@staff.cntv.cn

【媒體轉載須經央視網及作者授權】2013/09/17

登錄註冊用戶名 密碼 自動登錄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