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消失”20年,蘇聯的影子仍然存在 Think Again

俄羅斯處處都是“光輝歲月”的痕跡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是它的主要後繼國。“英雄城市”是俄羅斯境內最為突出的蘇聯印記。二戰期間,特別是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的歐洲部分戰況異常慘烈。為了表彰這裡軍民的“大無畏革命精神”,1945年,蘇聯授予12個城市“英雄城市”稱號。蘇聯已去,這些城市“英雄”依舊,俄羅斯民眾對英雄們的懷念依舊。其中最有名的紀念地是馬馬耶夫高地紀念碑群。山崗上矗立著一座8000噸重的“祖國母親在召喚”雕像,陣亡烈士紀念大廳中的長明火永遠燃燒。今天,這些地方仍是俄羅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結婚的新人們都要到這些地方獻上鮮花。

有些國家的人民更是眷戀過往的輝煌

     輝煌的過去總是令人懷念,蘇聯解體後,仍然有加盟國的人們對那段時光唸唸不忘。據新華社報道,記者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別採訪時,有民眾説:“過去孩子生多了,可以當英雄母親,可以得國家津貼,現在什麼都沒有,只能自己負擔了。”人們對那個年代仍有眷念,義務教育、充足的水電氣供應令人們生活安穩。而現在,學校開始收費,英語、計算機不是所有學生都能學的。因為蘇聯時候實施計劃經濟,杜尚別的生活用氣一直由烏茲別克斯坦提供,蘇聯分崩離析後,只要烏茲別克斯坦中斷供氣,杜尚別除了等待別無他法。
       還有民眾稱,由於當時蘇聯是超級大國,手持蘇聯護照,在世界各地都會受到禮遇,哪怕是在美國。而現在, “就連到莫斯科探望親戚都要被俄羅斯警察追著查護照,忍受他們的盤問……至於到其他國家,許多人連塔吉克斯坦在哪都不知道。”

不是加盟國的斯洛伐克的感情也很複雜

     斯洛伐克並非蘇聯的加盟國,但由於蘇聯對其國土解放所做出的貢獻,斯洛伐克人對蘇聯一直抱有較深的感情。在這方面,斯洛伐克與保加利亞類似,但對蘇聯的正面性又比後者更為鮮明。因此,它對待蘇軍解放紀念碑、蘇軍烈士墓,這兩種歷史承載物也較為“積極”。 1945年4月底,斯洛伐克全境解放。在這過程中,許多蘇軍戰士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在布拉迪斯拉發,蘇軍解放紀念碑前的浮雕上,刻有五名蘇聯士兵,居中的一位正彎腰親吻著軍旗。雕像的兩邊分別用俄文和斯洛伐克文寫著“在為我們祖國的獨立和自由而進行的戰鬥中犧牲的蘇聯英雄永垂不朽”。

坐落于馬馬耶夫高地的祖國母親像。

蘇聯時期的宣傳畫。

但“去蘇聯化”的進程卻是不可逆轉的 Think Again

刪“諾夫”、拆銅像,“去蘇聯化”在行動

      雖然蘇聯的影子仍然存在,但各國也在進行著“去蘇聯”的努力。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2007年,塔吉克斯坦總統埃莫馬利•拉赫莫諾夫將他的姓“拉赫莫諾夫”中的俄語後綴“諾夫”刪去,隨後,他以新名字出席政府會議。他還規定新生兒在註冊姓名時必須選用地道的塔尼克本土姓名。這一“正名”政策受到了不少國民的歡迎。
       同樣是在2007年,愛沙尼亞將首都塔林的“蘇聯紅軍解放塔林紀念碑” 拆除。這座為紀念蘇聯紅軍造的青銅戰士像,在俄羅斯人眼中神聖不可侵犯,但不少愛沙尼亞人卻視之為蘇共佔領愛沙尼亞長達半世紀的屈辱象徵,必欲去之而後快。
       除此之外,其他國家在“去蘇聯化”過程中也多有動作:烏克蘭將基輔市大約130條街道變更名稱,完全消除烏克蘭蘇聯時期的痕跡。而格魯吉亞甚至出現了以“布什”命名的街道。

立陶宛將蘇聯標誌與納粹等同對待

      在“去蘇聯化”的過程中,手段最為激烈的當屬立陶宛。2008年,立陶宛出臺一項新法律規定:禁止在公開場合、群眾遊行、集會和請願時打出前蘇聯國旗、出現前蘇聯國歌,並將前蘇聯標誌與納粹德國的標誌同等對待。根據這項法令,在任何地方公開展示前蘇聯領袖和納粹領袖的圖像,均屬違法。提案者甚至表明:“蘇聯體制和希特勒法西斯體制是孿生兄弟。”
       立陶宛的做法明顯觸怒了俄羅斯,俄羅斯外交部表示:“為打倒德國法西斯取得二戰勝利,蘇聯做出了巨大貢獻,將其標誌與納粹標誌等同起來,是對那些為此獻出寶貴生命的人的一種侮辱。”而在愛沙尼亞拆除紀念碑之後,有俄國會議員甚至一度主張斷交和對愛進行經濟制裁等報復措施。

曾經的波羅的海三國已經加入北約

      波羅的海三國指的是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俄羅斯帝國自18世紀起佔有三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脫離俄羅斯獨立,到1940年又被蘇聯吞併,蘇聯解體後相繼獨立。
       蘇聯的解體同時宣告了華約(華沙條約組織,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為對抗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而成立的政治軍事同盟)的解散,波羅的海三國由於自身實力的弱小,自然要尋求新的“靠山”。三國均將儘早加入北約作為其外交政策的最優先選擇。北約也看中了波羅的海三國特殊的地理位置,欲將其作為遏制俄羅斯的前沿陣地。2002年底,布拉格峰會上,北約正式接納包括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在內的7國為新成員。“誰要是打波羅的海三國的主意,那他也就是美國的敵人”,美國總統布什在北約布拉格峰會結束後的第二天,在立陶宛做出這一承諾。華約成員國加盟北約,波羅的海三國在“去蘇聯化”的路上走得最遠。

AK47步槍與其發明者卡拉什尼科夫。

波羅的海三國的地理位置。

轉身之後,會有更好的明天 Think Again

解體後,加盟國的經濟得到了發展

      無論是權力制衡,還是表達自由,民主能否被人接受,永遠取決於這種制度對於民生的改善。蘇聯解體15週年之際,俄羅斯職工平均月薪增加到2006年中的約370美元,有0.4%的俄羅斯人成為了百萬美元的富翁。據統計,當時人口總數約1000萬的莫斯科,汽車總量已飆升到 300多萬輛,差不多每3個人就有1輛車。
       據俄羅斯《觀點商報》報道,波羅的海三國居民平均月工資在原蘇聯加盟國中處於較高的位置,最高的是愛沙尼亞,它2005年第三季度人均月薪約合593美元。其次是立陶宛460美元、拉脫維亞430美元。而哈薩克斯坦的經濟發展也平穩上行,2006年,人均GDP達到了4000美元。

蘇聯已成歷史,人們的生活更有希望

     蘇聯那巨大的陰影仍然存在,但早已不能對各國産生實質性的影響。蘇聯這兩個字,只能與紀念碑、銅像等意象存活在記憶中。失去了強大枷鎖束縛的各國都意識到了自由、獨立的來之不易。在蘇聯末期,俄羅斯人就接受了三權分立想法。而在烏克蘭,藍、橙兩陣營的爭奪、季莫申科受審,更是讓人看到了民主抉擇的力量。
       即便是當弱勢議會遭遇強勢總統——普京和梅德韋傑夫上演政治“二人轉”之時,人民仍然可以走上街頭,直抒胸臆。作為反對黨俄共的支持者,部分人喊著“革命”,“我們的祖國是蘇聯”之類的口號,這種“想打誰的旗,就打誰的旗”的表達自由,是蘇聯時期無法想象的。
       與此同時,蘇聯的消失也帶走了對信息流通的限制。據《國際先驅導報》報道,12月10日,在傳説的“蘇聯解體後最大規模示威”中,一位來自反對派的演講者如此總結:“Facebook和v—contact等互聯網社交平臺,推動了公民社會的成長。”因為這次示威的人員動員很大程度上是通過社交網絡完成的。在俄羅斯上網,沒什麼信息的阻隔,網上遊覽各個地方暢通無阻。“俄羅斯不要普京!”這樣批評執政者的字眼在網上隨處可見。

      蘇聯之死,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改革失效,當其自身的模式走進死衚同,小修小補不會取得成效。當改革成了大勢所趨,蘇聯落幕也就成了必然。未來之路漸明晰,怎麼走、走的好不好,都掌握在前蘇聯人民自己的手中。

2011年12月24日,莫斯科,俄羅斯爆發有史以來最大規模民眾集會遊行,數萬人走上街頭,抗議杜馬選舉舞弊。

2009年1月31日,莫斯科俄共支持者高舉列寧、斯大林像參加遊行,稱“我們不要普京”。

造神運動,避免不了的循環?

結語

Conclusion

普京曾説過:“誰不為蘇聯解體而惋惜,誰就沒有良心;誰想恢復過去的蘇聯,誰就沒有頭腦 ”。
往期回顧 更多
網友評論

登錄 | 註冊

我來説兩句

驗證碼:看不清驗證碼?點擊刷新   
責編:@張鑫(微博鏈結) 郵箱:zhangxin@cntv.cn
出品:中國網絡電視臺評論部
版權聲明:中國網絡電視臺原創策劃,歡迎轉載,轉載時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