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梅普“二人轉”?不,是普京大帝的“獨角戲” Think again

掌權八年,普京成就新版“彼得大帝”

       普京,這位前克格勃特工,在2000年登上俄羅斯總統寶座。在他領導下,俄羅斯發生了令人矚目的變化,俄羅斯的經濟每年平均上升7%,軍事與政治實力上均有相當的提升,他恢復了俄羅斯穩定的局面,重新喚起了民眾的自豪感。在他任職的8年,一方面,俄羅斯從一個“正瀕臨衰敗”的國家重新回到了世界強國的行列;另一方面,因為過於“鐵腕”,讓他在民主方面遭到很多非議。
       但爭議無法阻止這位政壇“硬漢”的權力征途,2007年普京被美國《時代》週刊選為當年的年度風雲人物,成為世界上最有權勢的人之一。當然,《時代》雜誌的年度人物從來都不是一種榮譽,也不是認可,但無論如何,普京正在接近他最崇拜的歷史人物——彼得大帝。

梅氏四年,普京陰影下的“改革者”

       2008年普京卸任,將總統的權力棒交給了梅德韋傑夫,梅氏成為了蘇聯解體以來的第三任總統,普京則成為新一任的俄羅斯總理。在梅氏上任之初,政治評論家曾對這位新的國家領導人的前途眾説紛紜:有些政治評論家説他會任職18個月左右,然後就下臺,讓位給現任總理的普京。另外一些政治評論家則預言,總統的“魔力”可能會讓梅德韋傑夫先生擺脫普京先生的翅膀。四年過去,梅德韋傑夫交出了答卷,既不是A,也不是B,他安穩的任滿了一屆總統,又平滑將寶座交給了普京。
       這四年間,梅氏在經濟和外交政策的某些方面似乎有一些影響力,無論是放棄國企控股權,還是進行旨在恢復司法獨立的改革,梅德韋傑夫的“小清新”也都有別於普京的“重口味”,這讓俄羅斯的自由主義者對其一度對其抱有“改革者”的期望,西方也將其視為新時期的戈爾巴喬夫。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看到:梅德韋傑夫向政府下達的許多指令都無人理會,其對普京的批評也一直措辭謹慎、旁敲側擊,尤其在與格魯吉亞的戰爭中,俄羅斯電視上播放的滿是普京飛到南奧塞梯邊界北部的弗拉季卡夫卡茲發號施令的身影,而不是梅德韋傑夫時,所有人都知道誰,不管普京是總統還是總理,他才是帝國真正的“掌門人”。

未來12年,“普京大帝”依然稱雄

       過去一年,普京非但沒有淡出權利中心,反而愈加的活躍。無論是抗槍秀肌肉,還是騎著哈雷重型摩托車;無論是持十字弓逐殺鯨魚,還是自駕拉達車在俄羅斯東部旅行1200英里。這位60歲的政壇“強人”都像是在暗示2012年總統選舉的捲土重來。這次“統一俄羅斯黨”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上的“二人轉”正是“普京大帝”強勢回歸的有力注腳。
       由於俄羅斯已經通過了修憲案,將總統任期延長至6年,此舉有望使普京連任總統直至2024年,俄國政治學家維亞切斯拉伕尼科諾夫就表示:“參加2012年總統選舉的俄羅斯總理普京可能會連任第二任期,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發生任何意外的話,普京將有可能在未來12年領導俄羅斯”。這意味著未來12年,“普京大帝”的地位無人能撼動,屆時72歲的普京,將成為四分之一世紀來俄羅斯最有權勢的政界人士。

在“統一俄羅斯黨”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上,梅德韋傑夫支持普京擔任2012年總統大選候選人,普京力挺梅德韋傑夫出任新一屆政府總理。

所有人都知道誰,不管普京是總統還是總理,他才是帝國真正的“掌門人”。

普京主義,民主的倒退? Think again

       俄羅斯的政治體制原則上三權分立,在形式上俄羅斯和西方的政治體制沒什麼區別,但在此後在“掌門人”普京改革後,集權傾向日趨明顯,可以説,俄羅斯的一切權力都集中在普京手裏,俄共領導人久加諾夫曾説過:“(俄)總統的權力比美國總統大4倍。”

廢除地方長官選舉制度,加強中央集權

       在上任伊始,普京就加強了對地方行政長官的控制。此前俄羅斯聯邦主體的行政長官經常以對選民負責為由,拒不執行聯邦政府的決策。普京一上臺就採取了一系列整頓措施,加強了垂直管理系統,2004年時,普京以防止出現第二個車臣為由,廢除了倣照西方建立的地方長官選舉制度,改為由中央直接任命,加強中央集權。俄羅斯聯邦實際上變成了單一制國家。
       雖然,在梅德韋傑夫總統當政時期,曾表示“在某個時候,重新實行地方長官選舉制將是明智的”,隱晦的表達出了對集權的異議,但他接著又表示“我認為這並非今天或明天議程上的一個問題,但這個問題並未結束。”可以看出,至少在一段很長的時間內,這種局面不會得到改觀。

修改政黨法和國家杜馬選舉法,控制司法和選舉

       普京還通過修改政黨法和國家杜馬選舉法,形成了一個擁護普京的政黨,這就是統一俄羅斯黨。2007年12月,根據新選舉法産生了第五屆國家杜馬,結果只有4個政黨進入杜馬,所有親西方的政黨都被排斥在議會大門外,而支持普京的“統一俄羅斯黨”佔據了國家杜馬2/3以上的議席。議會成了完全聽命于普京的權力機構,普京需要什麼樣的法律,都能在議會通過。
       由於最高法院、最高檢察院的高官均由總統提名、議會通過,所以司法體制也完全控制在普京手中。2008年梅德韋傑夫出任總統,名義上是由4個政黨提名的,但所有人都知道,這是支持普京的4個政黨,在普京的授意下實施的。同樣在2008年,總統任期從4年擴展到6年的提議。俄羅斯國家杜馬在一個星期內就匆忙地通過了必需的相關立法,迅速形成了新的法規,反對派幾乎是擺設。
..................................................................................................................

推行國家資本主義,加強國家對市場的控制

       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搞了大規模私有化,創造了一批金融寡頭,普京上任不久,就用行政加市場的手段,把一些戰略性、資源性企業從寡頭們手裏奪回到政府手裏。曾經的傳媒大亨古辛斯基自2000年開始四處流亡;曾經官運亨通的別列佐夫斯基流落英國政治避難;而前首富霍多爾科夫斯基如今則身陷囹圄……這也是備受爭議的一點,因為整肅寡頭,普京不但贏得民眾的普遍支持,而且在政府的主導下,俄羅斯經濟迅速恢復。但也因此讓俄羅斯背離了自由市場經濟,強化了國家對經濟的控制,走上了國家資本主義的道路。
       此外還需説明一個情況,普京的“劫富濟貧”並非一視同仁,而是有選擇性:打擊大寡頭,依靠小寡頭;打擊一批大寡頭,扶持另一批大寡頭,收拾了干預政治的、留下了聽話的。剩下寡頭們則從此小心翼翼面對克裏姆林宮,低頭悶聲發大財。恩威之間盡顯普京黑色權術。

提出“主權民主”概念,強化意識形態管控

       2005年普京首次在“國情咨文”中提出了“主權民主”這一概念,又被稱為“有管理的民主體制”,其含義概括上説就是:國家在什麼時候把民主推到什麼樣的階段,搞到什麼樣的程度,由我這個主權國家自己來決定,而不要外部來干擾,不要外部來指導我應該怎麼做。
       為此,普京十分重視對媒體的控制。在上世紀90年代,曾經有眾多獨立電視臺存在。但現在已經不復存在,而且也沒有允許新的私人電視頻道的出現。2007年,俄羅斯前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斯帕羅夫曾因反對普京,遭到逮捕被判處入獄五天。

普京還通過修改政黨法和國家杜馬選舉法,形成了一個擁護普京的政黨,這就是統一俄羅斯黨。

2005年普京首次在“國情咨文”中提出了“主權民主”這一概念,又被稱為“有管理的民主體制”。

普京,改革者還是獨裁者? Think again

在看得見的未來,普京逆民主化的理念還將持續

       對此,歷史系教授秦暉在《普京之謎:俄羅斯民主的前景》(刊于《南方週末》 2008)中表示,“在俄羅斯這樣一個專制極權歷史悠久的多民族大國,評價民主的進展須有一個宏觀尺度。”並做出“普京的‘民主倒退’不太可能走得很遠”的判斷。不錯,在艱辛的社會轉型過程中,往往具有種種的不確定性,十二年的時間也難以構成歷史評判的時間維度。尤其在這次“統一俄羅斯黨”第十二次代表大會後,普京將再次回到權力的頂峰。如果不出意外,仍將會貫徹這種具有現代民主外殼,而在一定程度上行傳統專制之實的統治方式,至少從看得見的未來判斷,普京的這種逆民主化的理念還將持續,看不到太多變化的可能。

“強人政治”的迷夢何時醒來?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始終在紛擾的黨派鬥爭中找尋“自己的體制”。經歷了葉利欽時代的右翼激進浪潮,以及紛擾的地方分權。直到普京總統的“鐵腕”重新樹立起克裏姆林宮至高無上的權力,將頹敗不堪的經濟帶入正軌,重塑了俄羅斯的強大地位。普京也因此獲得俄羅斯民眾的支持,根據民調顯示,在2007年,俄羅斯民眾普京的支持率高達84%,從那以後再沒有跌過65%。在2011年,最新的民調現實普京的支持率為68%,高於現任總統梅德韋傑夫。
       在這些支持者心中,需要的並不是一個所謂的民主體制,而是一個能帶來安全感和恢復往日強大帝國的“強人”。似乎這種強人政治帶來的穩定與強大足以彌補民主和自由的缺失。但強人政治終究不是民主政治。對強人的過分迷戀很容易造成對統治者集權專制的縱容和推波助瀾。對於已經走上自由之路的俄羅斯來説,應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民主曙光。

至少從看得見的未來判斷,普京的這種逆民主化的理念還將持續,看不到太多變化的可能。

造神運動,避免不了的循環?

結語

Conclusion

普京曾説:給我20年,還你一個強大的俄羅斯。他到底是一個改革家,還是一個將俄羅斯帶回壓抑時代的獨裁者,只能在未來才能知道答案。但這並非説俄羅斯民眾只能被動的等待結果,這也許才是民主的真正意義。
往期回顧
網友評論

登錄 | 註冊

我來説兩句

驗證碼:看不清驗證碼?點擊刷新   
責編:@張鑫(微博鏈結) 郵箱:zhangxin@cntv.cn
出品:中國網絡電視臺評論部
版權聲明:中國網絡電視臺原創策劃,歡迎轉載,轉載時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