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Interview
  • 西熱群宗

    從牛糞到電飯煲

西熱群宗
XiRe QunZong

剛到拉薩,最讓群宗驚奇的就是電燈。一個拳頭大葫蘆樣的傢伙,竟然可以照亮那麼大的地方,竟然風都吹不滅!

文字實錄
央視網記者 王在華 何川 2012-10-25

照亮雪山聖湖幾千年的酥油燈,悄悄變成了太陽能電燈;加熱食物並帶來溫暖的牛糞燃料,慢慢被電飯煲電暖器取代;吃了祖祖輩輩的糌粑酥油茶風乾肉,漸漸搭配了米飯可樂以及各色蔬菜……在世界海拔最高的村落群中,藏族女子西熱群宗從傳統走向現代,她最大的變化集中在最近的十年。有人痛心疾首地呼籲原住民堅守傳統,群宗和村民的想法卻有些不同,她們嚮往電燈電話,她們想“過得更好”。

2012年9月27日,從浪卡子縣到洛扎縣的碎石路上,築路機械正在轟鳴發力,柏油馬路將在明年竣工。驅車翻過幾座山頭,一頭撞到一灣美到窒息的湖泊懷中,這是普姆雍措。在藏語中,普姆雍措有“少女湖”的説法,意指其景色秀美堪比絕色少女。還有人稱其為“夫妻湖”,稱其和羊卓雍措是夫妻湖,羊湖為雄其為雌,每年3月兩湖同時漲水,越過山嶺“夫妻相會”連為一片。不管説法如何,此湖都是沿岸居民眼中的聖湖,沿聖湖前行不遠,推村就在眼前。

推村的風景之美和生活之苦延續千年,讓人在出發前總會有所想象。眼前的推村,風景依然絕美,生活卻跟想象中截然不同。整齊的街道,集中的牛圈,現代化的路燈,就連每家門口的柴禾都堆放得井井有條。村委辦公室裏,耳聽得一陣輕微的電器之音,婦女主任倒上了熱騰騰的酥油茶。浪卡子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多吉笑道:“我們現在做酥油茶也用電動的機器,不用手工了。”

此行採訪的人物是西熱群宗,今年35歲。6年前,她手拿推村第一盞電燈被攝影師定格,成為村史上的第一人。村長把她從築路工地上請來的時候,她的臉上堆滿笑容,熱情地招呼記者參觀她的房子。房子是政府幫她建的,用大石塊砌成,溫暖牢靠。房前是各家的牛羊圈,既方便喂養又衛生安全。

採訪中,群宗的兒子膩在跟前,嚷嚷著要看電視。群宗隨手找到遙控器,搜到了兒子喜歡看的動畫片,兒子很快安靜下來。電視沒有花錢,由中宣部、中央文明辦、國家廣電總局三家單位出錢購置贈送。色彩鮮艷的藏式櫃子上,還有影碟機、功放、音響等現代化電器。在群宗看來,最實用的是電飯煲,以前用牛糞燒半天才能做好飯,如今摁下按鈕就能蒸出噴香的米飯。屋裏的一切,看不出跟內地農家有什麼差距,説起十年變遷,群宗卻感慨萬分。

在村裏婦女當中,群宗算是見多識廣的人物。十年前群宗25歲,經人介紹到拉薩建築工地上打工。剛到拉薩,最讓群宗驚奇的就是電燈。在老家用油燈照明,只能發出豆大的火光,而工地上一個拳頭大葫蘆樣的傢伙,竟然可以照亮那麼大的地方,竟然風都吹不滅!自此,電燈就在群宗的心中生根發芽,她夢想有一日能天天用電燈。電燈還沒用上,群宗又有了新的追求。從老家來到拉薩時,群宗自己背著糌粑和酥油茶。在工地上,她卻看到漢族工友吃著一種碧綠的植物,經人邀請嘗了幾口,有一種從未體驗過的滋味。因為價格較貴,群宗從未自己買過這類植物,但她自此知道了這叫上海青。

結婚後,群宗從拉薩回到老家,由向達村嫁到了推村。從此,電燈和上海青只存在她的夢裏。2005年前後,連帶畜産品、手工織的藏毯和採集的藥材,群宗一家的年經濟收入也就1000多元。以至於每年藏曆新年的打隆鎮邊貿物交會,群宗坐大半天的拖拉機趕到鎮上,除了販賣自家的畜産品,都捨不得為自己買件衣服。

時運似乎在2006年開始改變。當年6月3日,在志願者和愛心企業的幫助下,群宗圓了第一個夢想,用上了太陽能電燈。群宗記得清清楚楚,當時自己懷了兩個月的身孕,雖然如此,當晚答謝客人時她依然跳起了歡快的舞蹈。8個月後,她生下了兒子。又過了8個多月,村裏用上了24小時不間斷的電,政府為她建造的新房也落成入住。接下來的變化讓人眼花繚亂,電視、影碟機、音響、電飯煲等各類電器紛紛入駐她的新家,她也吃上了碧綠的蔬菜。更多的村民,愛上了可樂和茉莉花茶飲料。每次出去放牧前,牧人都會拎著5升一桶的可樂,回來吃飯時再拎上一桶。

現在築路工地上幹活,群宗每天能掙七八十塊錢,加上其他收入,年收入即將破萬。在群宗看來,現在只有一個遺憾,“如果兒子在自己村子裏上學就好了……”因為村裏上學的孩子只有二十來個,村小學維持不下去,所有的孩子都到50公里外的向達村讀書去了。孩子們在學校寄宿,每週回來一次。

和所有人一樣,群宗也在等著油路修好。“路修成就好了,我要去縣城給兒子買漂亮衣服,想去看他的時候也方便多了。”説到這裡,西熱群宗滿臉憧憬。

(感謝浪卡子縣委宣傳部工作人員多吉、丹增為本文所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