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Interview
  • 譚定才

    當教師,是我的終身選擇

  • 黃杜卉

    夢想當一個老師

  • 李娜

    外公的希望:小孫女走出大山

  • 盧鑫橋

    想念譚老師和曾經的同學

  • 牛春友

    走山路太累 長大後要當司機

  • 譚雲夢

    喜歡跳舞的小姑娘

譚定才
Tan DingCai

譚定才的病最嚴重時差點危及生命,他給自己準備了一口棺材,心裏還想著學生。他説,只要有氣在,就不讓一個孩子失學。

文字實錄
央視網記者 馬旭 2012-10-03

譚定才,48歲,湖北省恩施州巴東縣清太坪鎮姜家灣教學點代課教師,身患骨髓炎,依靠雙拐支撐,堅持給山區孩子上課。任教29年,至今仍然以代課老師身份上課,每月工資僅為800元。

“當教師,是我人生做出的第一個選擇,也是終身選擇。”2012年9月13日,在姜家灣教學點的新辦公室內,譚定才對記者説。

一次選擇

據譚定才介紹,1964年,他出生在湖北省恩施州巴東縣清太坪鎮姜家灣村的一個農民家庭,作為最小的孩子,很受父母疼愛,家人一直堅持送他讀書到高中。父親常年身患哮喘病,1982年去世。由於母親帶著三個孩子生活,家裏十分貧窮,譚定才不得不放棄考大學的夢想,回到本村務農。1983年,巴東縣教育系統對外招代課老師,譚定才作為本村少有的高中生,經村委會的推薦,他如願成為姜家灣小學的一名代課教師。代課期間,他先後就職于四個鄉村小學,其中三個都是只有一個老師的學校,卻要教幾個班級的孩子。

“那時候,每個月的工資只有20元,後面有小幅增長,一直到2002年,工資才漲到500元。那時候,很多鄉親都開始到外地打工掙錢,而我總覺得自己只適合做老師,並且要一直做下去,對家人的勸告不予理睬,所以對別人掙再多的錢也不會羨慕。”譚定才説,後來,沒想到自己的工作會被突然中斷。

遭遇不幸

2003年,民辦教師紛紛轉為公辦教師,沒有轉正的民辦教師,相關部門發放一些經濟補貼後,立即回家。代課教師則什麼都沒有,直接被清退。譚定才説,回家後,有很長一段時間,都不適應,因為回不到學校,心裏發慌。

2004年,確定回學校教書已經無望後,譚定才第一次離開大山到外地務工。當年,他在山西省的一家煤礦留下當挖煤工人,每月工資有3000元左右,再後來,他還當了個小包工頭,掙的錢會更多一些。

“在外地,一旦碰到小孩,我就會主動和小朋友聊天,每當這時,眼淚就不自覺往下流,自己當了21年老師,現在卻成了一個挖煤工人,心理非常不甘。再加上在外地舉目無親,人生地不熟,又常常想起自己學生和講臺。幹了不到一年,就決定立刻回家。”譚定才回憶往事時,眼圈有些濕潤。

打工不到一年,譚定才懷揣2萬多元錢回家,他説這可能是當20多年老師的總收入,但還是希望回到講臺。同年,譚定才在給自家蓋新房時,突然從屋頂摔下,半身癱瘓,被診斷為骨髓炎,生活不能自理,臀部和腳後跟腐爛,不停的往外流膿,不能坐也不能站,只能爬行。

終身選擇

為了治病和供孩子上學,僅兩年間,譚定才就欠債9萬元。家裏基本上一貧如洗,兩個孩子還在繼續上學,面對如此大的困難,他並沒有向命運屈服,2007年,他依靠雙拐頑強的站立起來。

2007年5月,姜家灣小學的學生只剩6個孩子,老師已經全部撤走,學校將面臨被拆除。

為了不讓孩子失學,村領導再次找到譚定才,讓他回去教書。此時,譚定才只能夠依靠雙拐勉強走路,生活尚不能自理,但聽説情況後,他表示要立即返校教書,得到了妻子全友翠的支持。因為譚定才老師重返講臺,這6個即將失學的孩子得以重新回到學校上課。

此後,譚定才的病情每況愈下,最嚴重時,差點危及生命,他給自己準備了一口棺材,但還是心裏想著他的學生。他説,只要有一口氣在,就不會讓一個孩子失學。

2011年,譚定才的事跡被媒體報道後,引起當地政府的重視,學校得以重新翻修,教學條件得到了徹底改善。當地醫院也對譚定才的疾病進行免費治療,但因為下半身的神經受到損壞,很難再擺脫拐杖站立起來。

很多好心人聽説他的情況後,也紛紛解囊對其捐款,目前譚定才已還清借款。他説,非常感謝社會的幫助,將竭盡全力把姜家灣小學的教育辦好,讓山區小孩子能接受更加良好的教育。

黃杜卉
Huang DuHui

黃杜卉非常喜歡譚定才老師,她説會好好努力學習,因為長大要當譚老師一樣的好老師。

文字實錄
央視網記者 馬旭 2012-10-03

黃杜卉,8歲,家裏比較貧困,比較靦腆。

據她介紹,因為去年生了一場病,只能復讀一年,讀二年級,年齡要比其他同學大一歲。身上穿的連體裙是她最好的衣服,只能上學和過節穿,平常都穿家裏的舊衣服。

她説,非常喜歡譚定才老師,老師對她和同學都很好。上次老師要去城裏看病,幾個月都不回來,她和同學們全都哭了,拉住老師不讓走。後來譚老師走後,她還用媽媽的手機給譚老師打電話和發短信表示問候。現在譚老師回到學校教他們上課,黃杜卉非常開心,雖然她的成績,現在不是太理想,但她表示會好好努力學習,因為她的理想是將來要當譚老師一樣的好老師。

李娜
Li Na

李娜從1歲就跟著外公和外婆生活,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外公説,希望小外孫女好好讀書,走出大山。

文字實錄
央視網記者 馬旭 2012-10-03

李娜,7歲,留守兒童,嘴上有些缺陷,很自卑,害怕別人嘲笑她。

李娜家住巴東縣野山溝鎮核桃村,從1歲就跟著外公和外婆生活,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只是偶爾給她寄些零花錢。

李娜的外公説,他今年已經六十多歲,還有幾畝地要種,每年收入2000多元,農閒時,會給鄉鄰做農活掙些零花錢維持家用。

帶著小李娜,老兩口有點累。他説,每天早晨天還沒亮就要送李娜走6公里山路去上學,然後再回去。到下午3點多,再到學校接孩子,每天有4個小時都在路上,很費時間。

“種莊稼不賺錢,如果我年輕一點,也願意出去打工。”李娜的外公説,還是希望小外孫女好好讀書,走出大山。

盧鑫橋
Lu XinQiao

來到新學校,有些不適應,盧鑫橋説十分想念譚定才老師和曾經的同學,他説,長大後後想當司機,現在十分羨慕有車的人。

文字實錄
央視網記者 馬旭 2012-10-03

盧鑫橋,8歲,留守兒童,父母雙雙外出打工,跟奶奶相依為命。

從學前班到小學二年級,盧鑫橋在譚定才老師的小學上了三年學,今年9月,他離開譚老師,來到巴東縣白沙中心完全小學讀小學3年級,離家20公里左右。

9月13日下午17時左右,在白沙小學老師的帶領下,記者見到盧鑫橋。腳上穿著一雙橙色的拖鞋,見到生人,他有些膽小,大眼睛裏滿是驚恐,手足有些無措。

他含糊不清的介紹,爺爺已經去世,父母一直在外打工,偶爾會寄回一些衣服,剩下他自己和奶奶在一起生活。每個星期天下午,盧鑫橋在奶奶的陪同下乘車來到學校,每週五下午,再坐車回到家中。上學期間,奶奶會不時到學校看望他。

盧鑫橋帶記者來到小學生宿舍,屋內充滿尿味和霉味,20平方米的屋子擺放著6架木頭高低床,他的床位在最裏邊,跟一個同學睡著一起,稍微有些擁擠。

他説,每天非常想念爸爸媽媽,因為來到新學校,有些不能適應,還是十分想念譚定才老師和曾經的同學。

關於未來,盧鑫橋説,他長大了以後想當司機,現在十分羨慕有車的人。

牛春友
Niu ChunYou

牛春友小朋友最忘不了的,是去年冬天,學生坐在教室上課太冷,譚老師看到後,在樓道爐子裏生火,讓同學圍在一堆烤火。

文字實錄
央視網記者 馬旭 2012-10-03

牛春友,7歲,在譚定才老師的小學讀二年級。

每天早晨6點多,牛春友必須起床走5公里山路,約50分鐘後趕到學校讀書。9月12日,姜家灣下大雨。9月13日早晨,牛春友穿著雨鞋來到學校,天氣卻十分晴朗,他一下課就把雨鞋脫掉,晾一會,鞋子裏邊熱的出水了。

每天上下學,牛春友要走近兩個小時的山路,雨天,全身都沾滿了泥漿,他有些累。他説,長大後要當司機,走山路太累了,開車就快多了。

牛春友説譚定才老師對學生非常好,雖然嚴厲,但學生們都很喜歡他。他最忘不了的,是去年冬天山上特別冷,學生坐在教室上課,全身不停的打顫,譚老師看到學生們太冷了,就在樓道裏爐子裏架柴生火,讓同學圍在一堆烤火。

譚雲夢
Tan YunMeng

譚雲夢告訴記者,她今年讀1年級,喜歡跳舞。爸爸和媽媽都在外地打工,每年春節回來一次。

文字實錄
央視網記者 馬旭 2012-10-03

譚雲夢,6歲,家住青山灣村,留守兒童,很活潑。

譚雲夢告訴記者,她今年讀1年級,喜歡跳舞。爸爸和媽媽都在外地打工,每年春節回來一次,平時只給家裏寄一些衣服和零花錢。

爺爺今年69歲,種著家裏5畝土地,主要種玉米,土豆,每年收入2000多元。因為學校離家有4公里遠,爺爺每天都要來送她上下學。

2012年9月13日下午,快放學的時候,譚雲夢的爺爺譚定建來學校接孫女,他剛從地裏幹完活,趕過來接孫女,衣服和褲子都沾滿了泥土。

據他介紹,譚雲夢的哥哥在別的學校讀中學,每年暑假寒假才回家,基本上無人看管。他説,村民都非常信任譚定才老師,他教學教的很好,把孫女從學前班就放在這裡上課,讓他很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