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Interview
  • 欒花

    調到電視臺難忘航天

  • 崔雁

    航天任務多 欣然加班

  • 穆冬

    生活空間變大 熱愛旅遊

欒花
Luan Hua

2001年結婚,一直到2005年才要孩子,忙起來孩子根本沒人管,從上幼兒園開始,孩子就自己到航天城食堂吃飯。

文字實錄
央視網記者 江易易 李文學 2012-10-11

“從學校到航天城,再到電視臺工作,這十年來的變化真是太大了。”欒花感慨道。坐在記者對面的欒花,名如其人,笑靨如花,和照片上一樣甜美爽朗。

今年36歲的欒花是陜西人,1999年從北京理工大學畢業後,來到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在指揮控制室工作。從“神一”到“神六”,她清楚地記得每次飛船發射的準確時間。

“來這之前,以及在這工作期間,我對工作都是懷著一種神聖感。”勤奮的欒花很快成長為一些任務的負責人,短時間內就晉陞為工程師。

除了業績,欒花還在這裡收穫了愛情。“丈夫當初追我時很靦腆,送我的花外麵包著報紙,還套了一個裝垃圾的黑塑料袋。”欒花回憶起來仍覺得很好玩,但表情中卻透著一種幸福。

“像我們這樣兩口子都在航天城工作的有很多。”欒花説,兩人2001年結婚後,一直到2005年才要孩子,“一忙起來,孩子根本沒人管,從幼兒園開始就自己到航天城食堂吃飯。”

2006年,欒花調到北京電視臺信息網絡管理部,在這裡又完成了職業生涯中的一次提升,晉陞為高級工程師,2010年,丈夫調到了北京市交通委。”

工作崗位變了,但工作性質沒變,工作態度更沒變。“守時、有較強的責任感和執行力是我在飛控中心養成的,我現在仍然受益匪淺,這是我一生的財富。”欒花説。“這10年來家庭收入也增長了不少。”欒花説,10年前她的工資不到兩千元,後來漲了幾次工資,離開航天城時工資已近三千元。“現在在電視臺工作六年了,工資已經過萬。”

有了錢,有了時間,一向喜歡游泳、登山的欒花開始帶著孩子四處旅遊,“孩子從3歲到現在,已經去了很多地方了”。欒花還買了臺車,“週末一家人可以到北京周邊玩,方便”。

對於孩子以後的發展,欒花沒有太多要求,“只好健康陽光就好”。

崔雁
Cui Yan

這些年工資翻了好幾番,但我們這裡的人基本沒時間去消費。

文字實錄
央視網記者 江易易 李文學 2012-10-11

“10年來我們的任務明顯多了,這也反映了我國航天事業的進步。”這個80後的航天人個子不高,但卻很有擔當,把我們採訪她的內容反映到了工作上,留給了她喜歡的事業。

1981年出生的崔雁是河北衡水人,2002年畢業于合肥工業大學後,來到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飛管室工作,“簡單説就是飛行器的管理”。

從2003年開始,崔雁開始參與任務,“神五”是她參與執行的第二個任務。“當時我管軌道艙,這個艙主要承擔載荷科學實驗任務。”崔雁説,作為參與者,“驕傲、自豪”。

“崗位基本沒什麼變化,一直到2005年都在管軌道艙。”崔雁説,後來的飛船都不帶軌道艙了,從2005年開始主要做嫦娥一號深空探測,是長管主任設計師,現已晉陞為工程師。

在航天城工作的10年,崔雁見證了祖國航天事業的發展,“這幾年航天事業的發展太快了”,崔雁感慨道,“以前任務沒有這麼多,現在已經有點忙不過來了。”

“從神舟到嫦娥,再到天宮;從載人航天到深空探測,再到飛小行星,飛控中心在成長,我也跟著成長。”崔雁説起這,一臉的自豪。

為了祖國的航天事業,崔雁奉獻了很多,也捨棄了很多。“這些年工資翻了好幾番,但我們這裡的人基本沒時間去消費。”崔雁説,“主要是忙”,因為忙,結婚8年至今沒要孩子。

現在崔雁還在“照顧”著太空中的“天宮1號”和“嫦娥2號”。“每天要加班到晚上九、十點鐘,週六肯定要加班。”崔雁説,發射、監控任務多,也反映了祖國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

崔雁的老家離北京不遠,但她工作10年來就回去過兩次。即便回了家,也只能呆個兩三天。“有時父母想我了,來這看我,但我也抽不出多少時間陪他們。”崔雁內疚地説。

採訪的第二天是週六,把加班當作常態的崔雁欣然面對……

穆冬
Mu Dong

雖然每年年假都休不完,但總會找機會與丈夫到電影院看電影,如果丈夫有時間,全家就一起去旅遊。

文字實錄
央視網記者 江易易 李文學 2012-10-11

“10年來最大的變化就是生活空間大了。”聲音甜美的穆冬總結得也很美,就像她從事的事業一樣,中華兒女活動的區域已經從地球擴大到了太空。

穆冬的老家在山東荷澤,但她出生在北京,在北京長大,1994年畢業于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是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接收的第一批大學生,負責翻譯俄羅斯技術資料。

“神五發射時我還在資料室工作,2009年轉入訓練科,負責人員的崗位培訓。”穆冬説,從“神一”一直到“神九”,再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二號”,她都參與了相關工作。

1995年12月,穆冬與一起分過來的周建亮博士結婚,如今孩子已經14歲,上初三。“孩子喜歡計算機,以後也許會到這工作呢。”穆冬説,為了航天夢,一家幾代人在這奉獻的也不少。

穆冬的丈夫周建亮如今已是飛控中心總工程師,曾擔任過繞月探測工程測控系統副總設計師。“神五慶功時他也在現場,我們倆拉著手互相祝賀。”穆冬説。

“生活變化還是很大的,6年前我們就有了自己的轎車。”穆冬説,這樣一家人空閒時就可以到北京周邊轉轉,“以前沒有自己的交通工具,也沒多少錢,只能想不能做”。

除了北京周邊自駕遊,穆冬一家的旅遊輻射範圍還擴大到了全國,“我帶孩子出來的次數多,孩子他爸很少有時間。”同一單位工作的穆冬很理解丈夫,聽不出埋怨的意味。

“以前出門有個硬臥就已經很不錯了,現在坐軟臥、坐飛機隨便選。”穆冬説,近一點的就坐軟臥,遠一點的就坐飛機,“大多時候是坐飛機”。

熱愛生活的穆冬仍保持著浪漫情懷,雖然每年年假都休不完,但總會找機會與丈夫到電影院看幾次電影,如果丈夫有時間,全家就一起去旅遊。

“以前每年最少能保證出去一次,最近怕是沒時間了。”穆冬説,又有新任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