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Interview
  • 陳堅

    “民族工作示範社區”促和諧

  • 許祥忠

    條例出臺 宗教維權有法可依

  • 高建民

    “五好拉麵館” 拉近群眾距離

陳堅
Chen Jian

開展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群眾活動,能夠真正讓少數民族融入到社區中,成為社區大家庭裏的一員。

文字實錄
央視網記者 袁育堃 2012-10-18

陳堅2001年從部隊轉業後進入了淮安市民族宗教事務局,剛來的時候,民族事務的一切對他來説都是陌生的。在這方面儘管存在盲區,但是在部隊裏鍛鍊出了堅強意志的他,決定從頭開始學習。“只要自己敢下功夫,就沒有攻不破的難題,學不到的知識。”

通過幾年的努力,陳堅將《中華人民共和國少數民族保護法》,《江蘇省少數民族權益保護條例》以及相關政策全都讀了個遍,並且能夠熟練的分解每一條細則。“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維護少數民族在我們淮安市的權益,同時可以更好地讓大家和睦共處。”

2004年,陳堅開始了他工作中的探索:讓民族工作進社區,這也是全省最早推進少數民族管理的一種新模式。通過在淮安市開展“民族工作示範社區”創建活動,得到了全市廣大社區的積極響應。而開展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群眾活動,能夠真正讓少數民族融入到社區中,成為社區大家庭裏的一員。“有問題,他們會主動找到社區主任進行協商,社區幹部也會積極提供幫助,現在都很少到我們辦公室來了。”陳堅手裏拿著“民族工作示範社區”的授牌説道。

2006年,陳堅又跟同事一塊在全市開展了每年至少兩次的少數民族專項座談會,參與的大部分都是新來到城市的少數民族群體。以往每年部分少數民族與城市管理人員産生的糾紛不少於十幾起,通過面對面地溝通到09年以後,這些現象幾乎都看不見了。“變化非常大,這樣一來我自身的壓力也減少了,大夥相處的都非常融洽。”

因為工作努力,陳堅09年當上了民族處的處長。對於這些變化,在他眼裏卻很平淡:“為民族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是本職工作。相比其他政府機構,我們單位可能很不起眼,但是我們做的事情卻是馬虎不得的。”

“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這12個字牢記在陳堅腦海裏,他堅信,在全市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淮安市的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將會更加輝煌。

許祥忠
Xu XiangZhong

對於許祥忠來説,他的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工作。記者問起私下的生活,他無從談起。可一説到工作,許祥忠可渾身都是勁。

文字實錄
央視網記者 袁育堃 2012-10-18

許祥忠是淮安市民族宗教事務局的一名普通幹部,2000年他從總參謀部轉業到這裡,到今年已經做了13個年頭。對於許祥忠來説,他的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工作。記者問起私下的生活,他無從談起。可一説到工作,許祥忠可渾身都是勁。

他回憶,剛來的時候對於民族和宗教情況的了解處於空白狀態,只能通過多看書來彌補。學習能力比較強的許祥忠逐漸發現,在工作當中的依據主要是一些政策性的管理,缺乏法律法規。

2001年,淮安市的一座清真寺門面房被他人佔用,落實宗教房産時涉及多方協調,由於當時的法律法規存在缺失,多方一直沒有達成一致。許祥忠為了維護地方穩定,只能是三天兩頭的往下面跑,協調工作讓他練就一副好口才的同時也練出了耐心,他在等一個時機,這個時機在他心裏已經盼望很久了。

直到2004年底,國務院頒布了《宗教事務管理條例》,2005年初正式實施。條例的出臺,讓許祥忠的工作有法可依了。許祥忠認為,《宗教事務管理條例》的頒布,對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權利,維護宗教和睦與社會和諧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在對自己在日常的工作當中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和保障。

2006年,依據條例的相關規定,政府參與協調,補償給伊斯蘭教團體21萬元。有效地化解了清真寺門面房的糾紛,在淮安市營造出了一種和諧的氛圍。許祥忠感嘆,“宗教之間要相互尊重,和睦相處,信教群眾宗教界人士要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如何讓他們和諧共處,必須多下工夫才行。”

之後,許祥忠與同事陸續在淮安地區的宗教場所創建了模範宗教活動場所,2008年創建平安宗教活動場所,2010年創建和諧寺觀教堂。“創建和諧寺觀教堂,既是民族和睦、宗教和順的主要體現,又是社會和諧的內在要求。”

記者採訪的時候,許祥忠正參與淮安首屆宗教慈善周,向淮安中學的少數民族學生發放中秋月餅。“我將會繼續紮根在宗教事務的基層,義無反顧。”

高建民
Gao JianMin

高建民在到淮安市經商的教民中開展“五好拉麵館”創建評選活動,“挂了牌後是一種榮譽,他們現在都非常願意爭當先進。”

文字實錄
央視網記者 袁育堃 2012-10-18

高建民1989年從部隊轉業到淮安市民族宗教事務局,從事民族和宗教事務管理。24年的時間裏,他徹徹底底地紮根到宗教事務的工作當中,並且從中總結出了一套自己的處事方法。面對一些同事認為的棘手問題,在他看來,都能夠輕易地化解。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宗教工作的重要性越來越凸現出來了,我們的任務也越來越重。”有壓力就有動力,高建民深刻地明白自己的職責所在。

“表面上看我們在政府是一個並不起眼的部門,但其實我們的工作涉及千家萬戶,我們的網絡很大。”

隨著經濟的發展,交通的便利,西部不少教民來到東部城市經商。淮安全市有近30萬的信教群體,21世紀初期,淮安市開始申辦創建衛生城市,一些違章搭建和小攤小販成了重點清理對象。在城市管理人員執法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阻力。“在我們這裡經商,就要符合我們城市發展的要求。但是有些開拉麵館的商人剛進入城市,還沒有完全了解相關城市規定,難免跟管理人員發生矛盾。”

高建民依稀記得,那是2004年的一個夏天,淮安市清浦區,城管人員把一家蘭州拉麵館擺放在外的爐灶給收繳了,雙方立刻發生了爭執。而事發之後店老闆稱自己口袋裏的五千塊錢丟失了。原本平息的糾紛又被這句話給點燃了,當時雙方各執一詞,執法部門認為對方訛詐的嫌疑很大,雙方都不肯做出讓步。就在這時,高建民趕到了現場,通過對了解情況和比對現場監控錄像,發現店老闆當時在發生爭執的過程中衣服口袋裏確實是鼓著的,雙方的確是産生了誤會。

有著多年協調經驗的他立刻從中做協調,給了拉麵店老闆一個滿意的答覆。“不僅將丟失的錢如數賠償了,同時還支付給對方一些醫療費和生活補助。”而有了這一次矛盾的化解,雙方在今後再也沒有發生過爭執。拉麵店的老闆也理解了城管執法的工作,並積極做出相應的配合,共同維護了城市的衛生環境。

2008年,通過高建民以及當地民族宗教事務局的共同努力,伊斯蘭教協會出面把來到淮安市經商的教民全部登記造冊,形成網絡納入到淮安市民族宗教事務局的正常管理範圍。高建民還在這部分人當中開展“五好拉麵館”創建評選活動,使他們融入到當地的社會之中,與當地居民和睦相處。“挂了牌以後是一種榮譽,他們現在都非常願意爭當先進。”高建民的臉上洋溢著喜悅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