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Interview
  • 方榮

    “五良”推廣,思想觀念是關鍵

  • 郭財林

    從打工仔到“超級稻農”

  • 王能義

    科學施肥助超級稻産量創新高

方榮
Fang Rong

在方榮看來,穩糧增糧的工作,思想觀念是決定性因素,地方政府需要引導農民打破傳統溫飽型小農經濟意識。

文字實錄
央視網記者 袁育堃 2012-09-27

方榮,江西德安縣農業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一名農藝師。今年56歲的方榮在這個崗位上已經幹了近二十個年頭,一直以來潛心研究農業種植技術,多次在國家級農業刊物上發表論文,他也見證了德安縣農業發展的巨變。

在上世紀90年代,全國各地一度出現賣糧難的問題。國家對農業結構調整政策實施後,德安縣種植業發生了很大的轉變,由單一的水稻種植改為特色農業,出現棉花、花卉、蔬菜、果業等多种經營模式。到了2002年,德安縣全縣的15萬畝農田,有近十萬畝成為特色農業。

與此同時,市場上糧食的供求關係也悄然發生了轉變,以往的賣糧難變成了百姓主動購買糧食,而德安縣只剩下5.3萬畝水稻,顯然滿足不了當地百姓對糧食的需求。2004年,就在地方政府苦尋良策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回到了他的故鄉江西德安縣,帶來了“兩優293”超級稻種子。當年,農業部門調整了作物用地,擴增水稻種植面積至9.3萬畝,用來試種“兩優293”超級稻,結果3年試種全部豐産。

方榮介紹説,2010年初,袁隆平又給家鄉贈送了100公斤“Y兩優2號”稻種進行試種,農業部門選擇在河東鄉石橋村11組進行品種栽培示範,並抽調農業部門最優秀的技術骨幹組成技術服務小分隊,專門為超級稻的栽種制訂詳細的實施方案。

摸清了超級稻的生長習性和種植技術後,通過辛勤勞作,方榮所帶領的團隊創造了新的記錄。2010年11月10日,經過實測,德安縣河東鄉隆平超級稻生産試驗示範基地的超級稻“Y兩優2號”畝産達到710.5公斤,比一般雜交稻每畝高出150公斤。

“德安縣是袁隆平院士的故鄉,他非常重視家鄉的水稻生産情況,只要有新的品種,他都會帶到德安縣來試種,我們非常珍惜這樣的機會,努力科學的種植,爭取讓超級稻在産量上獲得更大的突破。”方榮説。

從2010年“Y兩優2號”開始試種,到今年正好三個年頭。通過這幾年的成功試種,德安縣的農業專家們一致認為,該品種産量高、質量好、穗大粒多、病蟲害防治好,適合在江西省全省大面積推廣。

在取得豐碩成果的同時,方榮依然在農業技術推廣方面潛心研究,並且總結出了一套適合全縣農業發展的“五良”推廣路。在方榮看來,穩糧增糧的工作中,認識決定性因素,需要打破傳統溫飽型小農經濟意識,培養出優秀的良農,提高綜合素質,充分利用國家的土地流轉政策,為種糧大戶提供農田保障。在良田建設方面,必須提高土地肥力,把國家測土配方的好政策,切實地運用到農民的田地中去,徹底改善農民的土地肥力,讓優良的種子在適合的土壤裏結出更豐盛的果實。

2012年夏天的某一日,正值烈日當空。方榮拿著自己做的多媒體課件,向當地近百位水稻種植戶授課。為了提升水稻種植戶種植水平,他耐心地從超級稻的基本知識入手,向大家傳授如何因地制宜制定超級稻定量栽培方案。方榮希望把自己多年研究的經驗,分享給更多的種植戶們,讓他們在超級稻種植技術方面能有新的提高。

郭財林
Guo CaiLin

郭財林認為,將土地集中承包,積少成多肯定能賺大錢。但真正讓他賺到錢的,是袁隆平帶給鄉親們的高産雜交稻。

文字實錄
央視網記者 袁育堃 2012-09-27

即將步入不惑之年的郭財林,是德安縣河東鄉河東村的一位普通農民。2009年,郭財林因成功試種高産雜交稻,被德安縣農業局列為隆平超級稻科技示範戶。2010年,他再次成功試種“Y兩優2號”高産雜交稻。今年,郭財林的超級稻種植規模已達到600畝,成為德安縣種植超級稻規模最大的糧農。

2002年,郭財林帶著家人來到上海一家服裝企業打工,因為心靈手巧又勤快,當時的收入十分可觀。年底帶著自己攢下的錢回家,免不了讓同鄉人嫉妒一番。可隨著物價的上漲,大城市裏的日常開銷也成了一筆不小的費用。郭財林想轉型,但一直沒碰見什麼機會,直到有一天,鄰居的事業讓他眼前為之一亮。

“那時一個月的工資就能在家鄉買一套房子。”郭財林笑著告訴記者。在上海工作時,郭財林結識了一對安徽夫婦,“當時他們告訴我,他們在上海租種了一片土地,年收入就有十幾萬。”郭財林有些不解,自己家鄉的土地都荒廢在那裏沒人種,為什麼鄰居卻能把土地經營得這麼好?原來,在當時的上海,農田基本上都流轉給外鄉人中,城裏人很少種田。將土地集中起來承包,倒是一個積少成多的好方法。郭財林決定重新回家種地。

2005年,郭財林放棄了大城市的工作,回到家鄉德安縣租種土地。剛開始時,他租下了60畝農田種植小麥,但由於種地的經驗不足,加以氣候不好,不但沒有收益,反而虧了不少錢,郭財林有些灰心喪氣。

是重新回到上海打工,還是繼續硬著頭皮往下做?郭財林有些猶豫。天無絕人之路,郭財林從當地農業部門打聽到袁隆平首次回到了家鄉德安,並帶來了最新研發的稻種免費讓鄉親們試種。郭財林十分興奮:或許這條路將會成為自己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説起自己種植的超級稻, 郭財林顯得格外興奮:“這種超級水稻産量高出普通水稻200斤以上,稻穗上的稻粒最高可達500粒,是普通水稻的兩倍,而且空粒很少,賣相很好。

他郭財林的成功,離不開當地農業部門的悉心指導。農藝師們一個星期要到他承包的農田裏去指導三次,通過防蟲防害、正確引導的方式,農藝師們教給了郭財林一套對超級稻更加系統的種植技術,同時也更加堅定了郭財林的種植信心。

今年,郭財林將資金全部投入種植超級稻,一口氣承包了600畝農田。望著自己地裏金燦燦的稻穗,他期待著新的豐收,新的發展。

王能義
Wang NengYi

在生産投入中,肥料佔很大比例,王能義希望國家出臺政策讓肥料廠家和農戶直接對接,降低農戶成本。

文字實錄
央視網記者 袁育堃 2012-09-27

王能義是江西九江市德安縣農業局土壤肥料站站長,今年53歲,為農民推廣施肥技術,轉變施肥方式,是王能義平日裏的一項重要工作。通過長期測土配方施肥,王能義幫助農戶摸清了當地超級稻的生長習性,科學合理地分期施肥,讓當地種植超級稻的糧農在收入和産量上有了一個質的飛躍。

王能義回憶説,2004年,當地糧農肥料普遍以尿素為主,採取“一炮轟”的方式。王能義説,“一種肥料施下去就不管,等著收割,結果後期早衰,産量起不來。”這樣下來,當年一季稻産量也就在400到500公斤。這種技術落後、施肥方式很不科學合理的粗放型種植方式,必須得到改變。

王能義在農村推廣施肥技術的過程中還發現,不少農民在稻田裏放滿了水。他們認為,水稻需要大量的水,只有保證充足的水源,才能結出豐厚飽滿的麥穗。“實際上稻田裏的水只需要一到兩厘米,水灌多了缺乏根部呼吸,反而降低了産量。”王能義説,

但王能義的這種説法最初並沒有得到糧農們的認同。大夥普遍反映,田地裏的水都是他們好不容易花錢從水渠裏抽上來的,怎麼能説放就放?王能義意識到,取得糧農的信任,才是讓科學的施肥方式得以推廣的關鍵。他左思右想,決定用實踐證明給大夥看。

2008年,全國各地開始廣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當時,德安縣的水稻施肥普遍偏重施氮肥,忽視磷鉀肥特別是鉀肥的施用,導致稻體抗性下降,容易産生稻瘟病等病害。王能義採取控氮、穩磷、增鉀的六字方針。通過合理配方手段,解決了糧農們生産中的現實問題。

通過技術部門不懈的努力,德安縣隆平超級雜交稻測土配方施肥推廣示範區取得了顯著的成效。2010年10月,德安縣農業局土壤肥料站在德安縣車橋鎮、河東鄉分別組織實施了3萬畝隆平超級稻種植示範片區,實地收割測産710.5公斤/畝。王能義興奮地説,“通過測土配方,科學種植,一季稻産量達到了650公斤到700公斤,平均一季稻增産200公斤。”

測土配方所取得的成效,立刻轉變了農民的施肥觀念,改變了農民的施肥習慣,大部分人開始採用配方肥、平衡施肥的方式,産量普遍大幅提升。“採取少食多餐的形式,整個生産過程不再是以往的施一次肥料,而是改為四次。”王能義介紹説,不少農民以往並不敢曬田,認為曬田會把水稻曬乾。而通過他們的實踐證明,通過排水和曝曬田塊,可以抑制無效分蘗,調整稻苗的生長勢頭,使根莖粗壯發達,提高結實率和飽滿度。

目前,德安縣的超級稻産量在不斷突破新高。與此同時,農業部門已不再把眼光只放在産量上,相比之下,糧農的實際收益更為重要。王能義感慨地説出自己的一個願望,種糧大戶的肥料投入佔據整個農業生産資料的很大一部分比例,希望國家能出臺政策,讓廠家和農戶直接對接,減少中間環節,降低農戶種植投入成本,讓糧農們進一步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