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銀坤

性別:男 年齡:25歲
職務:村黨支書助理

地點:福建省龍岩市新羅區蘇坂鄉黃地村

    去年九月,剛剛跨出學校大門的吳銀坤來到黃地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這個異鄉人曾經擔心初來乍到的自己並不能取得村民的認同,但是隨著工作的展開,村民的關愛讓他有了歸屬感。

    為了回報村民的關愛,作為村官的吳銀坤讓這個遠離集鎮的村子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道旁立起了路燈、村民用上了自來水、通往村裏的公路得到拓寬。細心的他處處為村民利益著想,通過努力滿足村民最基本的需求。

高清圖集

村官故事

    黃地村位於福建省龍岩市新羅區蘇坂鄉,村子遠離集鎮,全村僅有160多戶人家。然而,過去的一年裏,這個隱匿于大山中的小村落,村道旁立起了路燈、村民用上了自來水、通往村裏的公路得到拓寬……這些令人欣喜的變化背後,無不凝聚著大學生村官吳銀坤的辛勤汗水。

    “家”的溫暖讓他心懷感恩

    去年9月,剛跨出大學校園的吳銀坤就來到黃地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由於黃地村所在的新羅區並非吳銀坤的家鄉,初來乍到的他心懷忐忑:“當時我就擔心,自己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一個外鄉人,能不能被村民接受。”但是,村民的關愛不僅讓吳銀坤很快就打消了自己的疑慮,還讓他有了“家”的感覺。

    第一次讓吳銀坤感覺到家的溫暖是一根晾衣竿。“那時候我到村裏才幾天,住在村部,洗了的衣服沒地方曬,只好挂在村部樓前的健身器材上晾幹,但沒過幾天健身器材旁的空地上就立起了晾衣竿,到現在我還不知道當時是誰幫助了我,但這真的讓剛到村裏工作的我好感動。”

    由於村裏到鎮上還有數公里的路程,村裏又沒有食堂和餐館,吃飯成了難題。熱情的村民再次向他伸出了援手,如今他只要快到吃飯時間,隨便和村裏的一戶人家打聲招呼,交點伙食費,就能吃上可口的飯菜了。

    村民的關心和幫助,讓吳銀坤深深感受到了家的溫暖,“剛到村裏,村民們就讓我有了家的感覺,這裡就是我的第二故鄉,我只有更好地為黃地村服務、多做點事情,才能回報鄉親們。”

    不遺餘力推動村主幹道拓寬改造

    通往黃地村的盤山公路修建於1988年,僅有3.5米寬,顯得十分狹窄彎曲。這不僅給村民出行造成不便,還嚴重制約了村裏經濟發展。用村裏柚子種植大戶黃龍彬來説,“當時公路的大部分路段,兩車交匯時,通行就成問題,每年柚子收成了都只能小一點的車輛運出去,要多出不少運輸成本。”

    吳銀坤還告訴記者:“剛到黃地村時,我在那狹窄顛簸的公路上騎摩托多次摔倒,車子的轉向燈都換了4次。” 這樣的遭遇讓吳銀坤深深體會到村民出行的不易。

    村民的呼聲、自己的遭遇促使吳銀坤向村兩委提出了拓寬改造公路的想法。去年底經過村民代表大會討論,村兩委決定將這條長3.2公里的山路拓寬至7米。

    今年2月底,隨著道路拓寬工程啟動,從道路用地的青苗補償、到向交通部門申請建設資金補貼,吳銀坤無不親力親為。“最讓我難忘的是,從2月底一直到5月份工程完工,不管是颳風還是下雨,小吳三天兩頭往工地上跑,實地丈量道路的寬度是否達到7米,檢查路基、路面的施工有沒有偷工減料。現在寬敞平坦的道路真是讓村裏人人都受益啊!”説起吳銀坤對道路拓寬改造工程的付出,村支書黃群斌對他的讚許之情溢於言表。

    想方設法讓村民有水用、用好水

    黃地村海拔高,山上無飲用水源,長期以來村民飲用水只能靠山間的積水,或者從村裏的幾口老井中抽水接入家中。缺水問題一直困擾著黃地村村民。“過去每天晚上的用水高峰期,家裏的水壓非常低,熱水器買來成了擺設,洗澡都成問題。”村民黃巧香告訴記者。

    如何做到既保證村民有水用,又確保飲水安全,吳銀坤覺得這是村裏急待破解的難題。去年底,吳銀坤請來了專業勘測人員,在確定地下水源地、檢測水質之後,村裏開始挖機井、建水池、鋪管道,將飲用水接入了村民家中。

    即便是這樣,吳銀坤還擔心村裏大量養豬場的存在,會對飲用水造成污染。在他的提議下,村裏下大力氣拆除了3000多平方米的養豬場,確保村裏的飲用水源地不受污染。

    如今,黃地村全村160多戶人家不僅用水不再難,而且飲水也更安全了。

    短短一年時間裏,在吳銀坤在推動下,黃地村村民出行和飲用水兩大難題得以解決,村道旁還立起了路燈,村民再也不用摸黑出行。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讓吳銀坤贏得了村民的讚賞和信任,也更加激發了他服務黃地村發展、服務村民的熱情:“接下來,根據我們村已做好的新村規劃,老人活動中心、幼兒園、停車場等多項造福工程馬上就要開始建設,我一定會在這些工作中更加盡心盡力。”

記者手記

    第一眼看到吳銀坤時,記者實在無法將這個理著平頭、戴著眼鏡,一副學生模樣的瘦高個男孩與其“村官”的身份聯絡起來。但了解了他在黃地村短短一年時間的經歷和作為後,我意識到,外表的稚嫩並不等同於內心的不成熟。

    他大學年念的是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在他看來,這個專業對口的工作更多的是面對電腦、儀器,“人機對話”讓他感覺過於枯燥和乏味。“但是做村官就不一樣,因為面對的是村民,可以頻繁地與人交流,我喜歡這樣的工作。”

    或許正是因為更熱衷於與他人交流,也就更多地讓他感念于別人對他的好。所以,採訪中,吳銀坤更多地不是介紹自己到村裏後做了哪些事情,而是念叨著村民對他的好,諸如村民幫他搭起了晾衣竿、為他解決了吃飯問題,他都銘記在心,並用努力的工作加以回報。

    也或許因為與“人機交流”相比,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需要更加細膩,於是就有了他對工作的細心和負責。所以,拓寬改造村主幹道時,他會親自去丈量路面的寬度,並還真糾正了不少問題;建設飲用水工程時,為了給村裏節約開支,他會時不時地去檢查“按時取酬”的挖掘機司機有沒有在偷懶。

    在最基層的農村,在與村民打交道、做服務的崗位上,我們需要的不正是吳銀坤這樣的“村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