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近期由於北方地區灰霾天氣頻發,被稱為灰霾“元兇”的細顆粒物(PM2.5)受到空前關注。從民間到專家都在呼籲政府儘早出臺PM2.5的評價標準,並公佈對其的監測結果。環保部副部長張力軍在11月10日第七屆區域空氣質量管理國際研討會上表示,我國的PM2.5大氣環境質量標準即將出臺。
多年從事灰霾問題研究的廣東省氣象局首席專家吳兌昨天表示,治理灰霾,任重而道遠,需要20年。
上海市環保局環境監測中心公佈了過去5年本市PM2.5試點監測工作。數據顯示,2006—2010年,本市PM2.5濃度約佔PM10濃度的50%—60%。
14日,南京一位專家透露,PM2.5可以作為大氣污染情況的一個參考數據,目前南京相關部門在著手監測PM2.5,不過它尚未列入我國環境空氣質量指標。
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可入肺顆粒物,直徑不到人的頭髮絲粗細的1/20。在1998年進行的北京藍天工程項目實驗中首次證明灰霾主要由PM2.5組成,而直徑在2.5微米到10微米之間的顆粒物很少。
目前內地空氣污染指數(API)指標數值範圍為0-500,只包含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顆粒物(PM10)三個指標。儘管民間呼聲甚高,但都市中危害嚴重的PM2.5和臭氧都沒有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