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本網特約撰稿人:田亮 2013-02-27
“美麗”是個美麗的詞,但以往多為民間所用。所以,當它出現在一分極其莊嚴的政府文件裏,而且和“中國”組合為一個令人神往的新概念——“美麗中國”的時候,就成為一個大事件了。
2012年11月8日,北京人民大會堂,胡錦濤同志代表十七屆中央委員會向中國共産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作報告。他在報告中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這是“美麗中國”首次進入如此重要的報告。
嗅覺敏感的媒體立即意識到這一變化的重要性,相繼展開解讀。
新華社的系列解讀報道第二天便出現在各大媒體的重要位置。新華社2012年11月9日推出的《解讀十八大報告:“美麗中國”首入報告》長篇報道,援引十八大代表、清華大學教授胡鞍鋼的話説:“(建設)生態文明其實就是把可持續發展提升到綠色發展高度,為後人‘乘涼’而‘種樹’。”
2012年11月13日,中國共産黨新聞網題為《十八大報告中“美麗中國”成為各界關注新詞》的文章,描述了一位十八大代表所理解的“美麗中國”——“我眼中的美麗中國,就是讓人民群眾在享有豐富物質文化生活的同時,通過大力加強生態建設,為祖國大地披上美麗綠裝,實現中華疆域山川秀美,讓我們的家園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空氣更清新。”
2012年12月3日,《中國青年報》刊登學者宋暉撰寫的《“美麗中國”的美麗內涵》。文章説:“觀察家發現,中國共産黨對於如何發展中國的態度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即‘美麗’……筆者認為,‘美麗中國’的內涵絕不僅囿于生態文明建設,‘和諧’是其根本要義,而其中更包括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與‘人際之間的和諧’兩重指向……‘美麗中國’的構建需要我們的政府有大智慧,同時也需要我們的民眾注重小細節。從今以後,我們有了一個明確的目標——‘美麗中國’,有了它,就有了方向,就不會迷路。”
媒體陸續推出的解讀式報道,不僅加深了國人對“美麗中國”的理解,同時也在探討其實現路徑。這從一個側面説明,國人對“美麗中國”具有很高的期待。
那麼,美麗中國到底什麼樣?有人給出的答案是:既要山清水秀,又要殷實小康!這難道不讓人興奮?!
“美麗中國”從被提出到現在,短短4個月的時間內,在政壇的曝光度已經很高,幾乎成了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一些官員的“口頭禪”。也許,“美麗中國”在不久的將來還會被量化,納入政績考核的範疇。
有識之士很清楚:“美麗中國”最大的意義不是讀起來朗朗上口,而是把它變成一種實實在在的行動。
一系列“落地”行動正在展開。
今年2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國務院辦公廳正式面向社會發佈《國民旅遊休閒綱要(2013-2020)》。國家旅遊局副局長祝善忠表示,發展國民旅遊休閒,有利於彰顯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有利於提升人民生活質量,是人民體驗“美麗中國”的重要載體,發展旅遊休閒順應旅遊業發展趨勢,有利於推動旅遊業轉型升級,有利於進一步發揮旅遊業拉動內需、促進就業的功能,加快推動國民經濟結構調整。
2月19日,環境保護部表示,自3月1日起,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的19個省(區、市)4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將面臨更嚴格的大氣污染物排放控制。
2月20日,國家林業局召開電視電話會議,就2013年春季候鳥等野生動物保護和疫源疫病監測防控工作進行動員部署。會議要求,各地林業主管部門要從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的戰略高度,確保候鳥等野生動物安全的同時,有效防止疫源疫病的傳播擴散,切實維護公共衛生安全。
2月19日,在合肥市委中心組理論學習會上,市長張慶軍稱,合肥市要朝著成為“美麗中國”典型案例的目標來發展,擁有“一湖清水、活力四射、經濟強勁”的特點,不僅山清水秀,而且經濟發達。
……
如果説各級政府部門的行動,還多少帶有“行政命令”的意味,那麼,民間對“美麗中國”的響應,則完全是“不經意間的自發行動”。
據報道,在剛剛過去的春節期間,全國各地煙花爆竹燃放量驟減,除夕至正月初五24時,北京市煙花爆竹的銷售量同比下降45%;南京節日期間的鞭炮銷量也同比下降兩成。《人民日報》發表時評稱,由“放炮族”變為“棄炮族”,折射出公民責任感增強;每個公民都不能坐等環境的改變,應該從改變自己做起。《大眾證券報》就這一現象刊發的評論文章則説,“美麗中國”將改變生活方式。
有分析人士認為,隨著建設“美麗中國”戰略規劃的深入推進,可以設想,在政府和民間的共同努力下,不久的將來,它也許會被分解為“美麗北京”、“美麗上海”、“美麗廣東”、“美麗陜西”、“美麗西藏”……就像金字塔由基座的一塊塊石塊逐級向上壘砌而成,各地的美麗將最終匯聚成為整個中國的美麗。
“美麗中國”不僅是一個政治話題、民生話題,更是一個經濟結構話題。這一戰略性方針正在影響著中國的經濟大局。
其一,環境現況倒逼環保産業的發展。環境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會因素,其中的自然因素,除了空氣,還包括水、土地、植物、動物等,這些領域的保護工作,與空氣治理的急迫性等量齊觀。要治理環境,就必定涉及相關産業的發展。
其二,“美麗中國”建設具有一定政策導向的性質。
在十八大之前,我國已在這條道路上有了比較可觀的積澱。
十五大報告明確提出我國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十六大以來,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黨中央相繼提出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生態文明等新的發展理念和戰略舉措。
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明確提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新要求,並將我國到2020年成為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之一。
如今,“綠色發展”的理念早已進入黨的執政視野並生根發芽。過去10年間,從巴厘島到哥本哈根、德班,歷屆世界氣候大會上,中國都是積極的參與者和貢獻者,併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設立約束性指標,清理整頓鋼鐵等高耗能行業,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等系列生態工程,出臺節能減排計劃……中國正逐漸告別“黑色發展”,走上綠色發展之路。
縱觀這一過程,戰略部署、政策導向,在其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環保産業也在其間得到了長足發展。
符合國家發展戰略、獲得政策支持的行業,向來都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和較好的發展環境。由此可説,“美麗中國”不僅意味著生活的“美麗”,還將福澤全社會、各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