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李天福,男,漢族,1956年7月生,中共黨員,1975年參加工作,歷任張慶鄉黨委辦主任、企業辦主任、綜合辦主任,現任張慶鄉黨委委員、鄉紀委副書記、監察室主任。參加工作38年來,他默默無聞地將大半生交給平凡的基層工作崗位,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凡的業績,用實際行動書寫著對黨的無限忠誠,對農民的無疆大愛,留下了一串串閃光的足跡。
他事業如山,使疾重難返的信訪鄉鎮實現了由亂到治的歷史跨域
由於工業園區建設、項目頻繁落地、榆次城區西擴,土地流轉、佔地補償、幹群矛盾等諸多問題不斷發酵、集中暴發,張慶被推到信訪穩定的風口浪尖。
尤其是工業園區駐地南谷村,幹群關繫緊張、兩委班子癱瘓、集體上訪頻發。2004年,他主動請纓兼任支部書記。為儘快了解村情,找準矛盾癥結,他用半年時間訪遍全村300多戶,以公道促調解,以真情換理解,以行動贏民心,化解了一個個盤根錯節的矛盾。由於長期積勞成疾,他突發心臟病,速效救心丸成為隨身必備品。他用自己的健康換來了南谷的和諧穩定。
2010年前,張慶鄉有3名法輪功練習者,有個姓周的婦女陷得最深,不僅自己練習,而且經常散發傳單。親朋好友多次做工作都沒有效果。老李打聽到她的妹妹曾是自己的學生,就找到她妹妹做姐姐的工作,結果遭到姐姐的指責謾罵。2009年初,周某因外出散發傳單,被處以一年勞教。2010年周某被釋放後,老李用親情感化陳以利弊:母親離逝,因為勞教不能送終,此為不孝;兒子在大學入黨,外調證明材料中她有參與邪教的劣跡,此為不慈。兒子哭著跪求母親,周某的防線終於被打破了。中秋節,老李和村幹部給她家送去了米、面、油、鍋灶等生活必備品。一次回訪中,正好下大雨,周某院子裏積水2尺深,他又帶病和村幹部冒雨安了水泵,抽走積水。周某流下了感動的淚水,寫下了悔過書。張慶最後一個法輪功癡迷者重獲新生,張慶鄉也從此成為無邪教鄉鎮。
2011年冬,在頂著寒風,在從南營王春愛家做完第八次家訪回單位的路上,已是後半夜,他突然癱軟地順著墻根坐下來,被同行的南營支部書記李三俊送往醫院。經查是突發胃出血,從此,他的身上又多帶了一味藥。
他工作了38年,包了38年村,張慶的溝溝坎坎、村村落落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他出眾的救火本領憑的是恪盡職守、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憑的是筆耕不輟、與時俱進的學習精神,憑的是對法律、政策的準確把握,憑的是對村情民意的瞭如指掌,憑的是一顆誠心、耐心和愛心。在他的枕邊一邊整整齊齊地放著40多本涉農法律書籍,30多本學習筆記,10多本工作體會,一邊放著他參加工作以來的40多個榮譽證書。也正因為如此,他走上紀檢工作崗位是榆次區紀檢幹部中年齡最大的一位,但是他能在短時間內,化壓力為動力,成為紀檢監察工作的行家裏手。
2008年,他以52歲的羸弱身軀扛起了集信訪、綜治、司法、紀檢、便民“五位一體”的便民服務中心。創新方式著力預防,夜以繼日入戶下鄉,利用調解、聽證、仲裁等手段,先後成功化解了弓村、王郝、南營、小張義等村纏訪多年的土地糾紛案200多起,成為名副其實的救火隊長。在他的帶領下,張慶便民服務中心成為榆次區政務工作的一面旗幟,成為市級先進典型,“有事找老李”也成為鄉村幹部群眾的共識。
他信念如磐,用動真碰硬的雷利作風鑄就了清風正氣的錚錚鐵骨
紀檢工作執行的是黨紀,面對的是人情。但他始終堅持“一把尺子量天下”。2012年7月,他配合市區紀委“帶案下訪”查辦張慶鄉某村案件。該村原任支書在位28年,家族勢力大,關係網複雜。任職期間,與駐村企業土地手續不完善,承租關係不明確,財務秩序不明晰,存在嚴重違紀問題。但許多幹部迫於其勢力,不願查、不敢查。而老李卻主動包村住村,對全村160多戶村民開展地毯式調查。並置威逼利誘于不顧,僅用半月時間就突破了案情的關鍵部分。最終,將所有涉案違紀人員給予處理。
他擔任紀檢副書記四年,沒有因為親朋故舊徇過私情,謀過私利,總能克服畏難情緒,秉公辦事。不知有多少身邊人因為一個處分與他形同陌路,但他依然堅守宗旨,絕不拿原則作交易。
他俯身如牛,裝百姓冷暖的赤子情懷書寫了溫情款款的人間大愛
作為農民的兒子,李天福深知農村之艱、農民之苦——這塊融入親情、熱情的土地也是年過半百他仍能在平凡的崗位上煥發旺盛的生命力的不竭動力。在工作實踐中,特別在市區紀委“百村千戶大調研”工作中,“五加二”“白加黑”跑遍了全鄉21個村108戶困難家庭,以一顆善良純樸的心,爭分奪秒地跑著為群眾服務。
1998年他在全鄉最窮的弓村下鄉,雖然鄉政府號召建溫室,但由於有的不敢搞,有的不會搞,有的沒錢搞,村民對這一新生事物一直處於觀望。李天福從妻子長年臥床、兒子剛剛結婚、全村最窮的張田馬家突破,用自己工資抵押貸款2萬元,建棚、拉糞,第一年純收入就達到3萬。村看村、戶看戶,在老李和鄉親們共鬥酷暑戰三夏,同鬥嚴寒戰三九脫了幾層皮,受了幾次傷。三年後,郝演路上溫室大棚拔地而起,成為張慶生態農業的展示窗口,高新技術的孵化基地;
馬村軍屬遺孀趙二娃一人帶著五個未成年的孩子,大的16歲,小的3歲,生計艱難。老李了解情況後,自費為其買了幾頭仔豬,為她和她大女兒安排了工作。年終,趙二娃領著四個孩子,帶著二斤豬肉專程看老李,深情致謝倒頭便跪;
2008年,小張義的崔老太太向村委追要稅改前退給集體的土地。由於多次流轉,牽扯太廣,不好解決,老人便成了赴省、赴市“老訪戶”。老李打聽到老人有個幹農經、懂政策的表妹閆某正住院後,專程攜禮進城、到家多次探望。閆某深為感動,專門回村做工作,幹群關係得以緩和。此後,他組織土地、農經、村集體就此問題協調補償,老太太再未上訪;
2009年,在市紀委組織開展的“三保一優”大檢查中,老李發現一戶五保戶去了三次都沒人開門。最後得知老人已經去世後,他到墳頭祭拜,發現棺木僅是草草掩埋,大水澆過被衝出地表。強烈的同情心、責任感促使他悄悄組織調查,結果發現是因為村主幹為一己私利,剋扣五保戶補助,僅用舊木箱掩埋了事。他果斷追回了不法佔有款項,處理了涉事幹部,重新安葬了老人。
老李就是這樣,不嫌群眾的事小,不嫌群眾的事煩,群眾的事只要他知道了就是自己的事。他做群眾工作的體會是:老百姓懷著十二分的憤怒和不滿提出訴求時,多替他們消消氣;老百姓遇到不公正待遇時,多替他們出出頭;老百姓遇到實際困難時,多替他們盡盡力。這對幹部來説也許不算什麼,但對一個農民家庭來説,帶來的是長時間的溫暖和一輩子的感激。
他恬淡如菊,以拋家舍業的自我犧牲踐行了共産黨人的浩然本色
李天福同志38年如一日,一年365天有300天住在機關忘我工作,他沒有陪老伴逛過商場,沒有見證過女兒的成長,已近退休仍然是個科員,但從未抱怨。
“無名無利無悔意,有情有意有村民。”這是他的人生座標。在許多人看來,基層幹部權小升職慢、利少責任多。在他任企業辦主任時,民營企業從50個增加到80個,張慶鄉順利完成了由農業大鄉向工業強鄉的跨越,但他卻從沒在企業兼過一份職,從沒向村裏伸過一次手,他唯一的收入就是從58塊漲到2000多塊的工資。與他同齡的幹部一部分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下海經商,已是身家千萬,一部分幾經沉浮,成為大幹部,而他卻默默堅守在基層幾十年,不圖任何回報。
2011年6月,他的妻子患上了嚴重股骨頭壞死,住院手術治療。照顧妻子兩天后,妻子臉上洋溢出了幸福的笑容,哽咽著説:“天福,這麼多年了,你終於能在身邊照護我了,我恨不得多生幾場病,讓你多陪上幾天。可又怕耽誤了你的工作……”妻子住院的日子,成了結婚以來兩人在一起最長的日子。
38年的寒來暑往,他不知道送過多少書記鄉長,迎來了多少同事朋友,但他從沒有想過要離開。他有曾經有城裏工作、升職的機會,但是他牢記領導説過的:“你是張慶人,情況最熟悉,鄉里離不開你。”群眾説過的:“你是張慶人,辦事最公道,我們信任你。”他把組織的認可,群眾的信任,作為此生最可寶貴的財富,憑著對生他養他的這片熱士的摯愛,他38年如一日,寧為路基,甘為人梯。也正是憑著這種執著的精神和驕人業績,他被評為全市優秀共産黨員、榆次區首屆十大新聞人物、榆次區“十佳先進模範”等榮譽稱號。
他38年的專注和極致演繹了“位卑未敢忘憂國”的祖訓,使平凡的工作呈現出不平凡的偉大;他從人群中一躍而出,又悄然回到人群中去,他是俠之大者。靜能寒窗苦守,動能點石成金;他是個值得尊敬的長者,艱難困苦,玉汝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