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央視網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人民日報:澳大利亞65%人借房産收益養老

發佈時間:2013年11月24日 10: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

徐鵬飛繪。

  徐鵬飛繪。

  有一年聖誕節,小區鄰居們聚會,來了一對白髮蒼蒼的老夫妻達斯汀和黛西。閒聊中得知,他倆竟是我們所居房屋的前房主。兩年前,他們以72萬澳元的價格賣掉此房,然後花30萬在房價相對便宜的黃金海岸另購房屋。餘下的錢、再加他們多年積累的養老金,使他們在那塊風景優美的異地過著從容、寬裕的晚年。之所以大老遠趕回原住地參加派對,是因為想念老鄰居:“畢竟在這裡生活了20多年!”

  在澳大利亞,因為遷徙自由,子女又多不“啃老”,像達斯汀夫婦這樣以房養老者不在少數。據澳大利亞統計局統計,目前年齡在55歲以上、退休後收入超過5萬澳元的人只有4.7%,其中65%以上通過房産收益來維持較好的退休生活。

  澳大利亞人以房養老有幾種方式:出租大房,租住小房,用房租差價養老;出售大房,再購小房,用房屋差價養老;出租或賣掉房屋,再租或購老年公寓,以差價養老;出售房屋,再租回居住,用售房款交納房租和養老……無論哪一種方式,都是“量身定做”,即從天時、地利、人和等方面綜合考量,以達到滋潤“夕陽”生活的目的。

  安德森夫婦喜歡旅遊,退休8年,已去過十多個國家,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夫婦倆專程飛到北京參觀“鳥巢”並看望在中國工作的兒子。不過,這也掏空了他們本來就不多的積蓄。為繼續“旅遊達人”的瀟灑生活,他們便將自己那套擁有300多平方米花園的山頂別墅出售,然後又將房子租回來居住:售房款的一部分用來交租金,剩餘部分再加上養老金,就用來週游世界、享受人生。這樣,既解決了養老金的不足,又不離開熟悉的環境和老鄰居;而他們出遊時,住在附近小區的女兒還可來幫忙打點花園,真可謂一舉三得……等到實在遊不動時,就進養老院。

  相比起來,華裔朋友老張的以房養老方式,則更容易為亞裔所接受。

  上世紀90年代初,老張從上海移民澳大利亞,經過數年打拼,他在悉尼的卡林福買下一套200多平方米的獨棟別墅。“之所以選擇在卡林福買房,是因為那兒有悉尼乃至全澳排名第一的農業中學……亞裔喜歡逐名校而居,將來這房子租售不愁,也不愁沒個好價錢!”當他的一雙兒女先後從農業中學畢業並考上一流大學、畢業後又順利進入跨國公司工作時,他和夫人也到了退休年齡。退休後,老張把卡林福的房子租給一對望子成龍的韓裔夫婦,然後用租金的一半在附近的華人聚居區另租了一套老年公寓。“剩下的租金加上養老金,我們就可以實現年輕時的願望了,即遊遍祖國的名山大川!”説起以後澳中雙飛的幸福生活,老張的臉上樂開了花,“只租不售卡林福的房子,是想把這份財産留給兒女——儘管移民澳大利亞20多年,但咱骨子裏還是地道的中國人!”

  73歲的鄰居卡羅琳腿有殘疾,膝前無子女,原有一幢帶游泳池的兩層別墅,但自丈夫去世後,別説打理庭院,就連自理生活都有困難。思前想後,她把居住了30多年的房子抵押給某銀行,對方在綜合評估其年齡、預期壽命、房産現有價格等因素後,每月給她一筆固定的貸款以補充養老金(她去世後,銀行則用這套房子來歸還貸款)。於是,“底氣十足”的卡羅琳便住進了蔓莉海灘的一家養老院,“一直想聽著濤聲入夢,現在終於夢想成真!”説起詩情畫意的海邊生活,卡羅琳很是愜意。

  儘管澳大利亞擁有由公共財政支撐的基本養老服務體系,以房養老只是一種補充性的養老選擇,但由於這份“補充”可潤“心”養“顏”,能讓“夕陽”迸發美麗霞光!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