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央視網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厲以寧:新型城鎮化的錢從哪來

發佈時間:2013年11月07日 19:5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日報 |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

  厲以寧

  我們曾在一個普通的小縣城調查,一個農村戶口的農民工要轉為城市戶口,公共成本是10萬塊錢,全國的平均數比這個要多。人民日報今年8月份登出來,全國平均的農民工市民化需要公共開支13萬塊錢。從哪籌這麼多錢?

  解決城鎮化的經費問題,要加快財稅體制的改革

  新型城鎮化的資金該怎麼解決?這是很關鍵的一個問題。從1994年實行分稅制以來,財權和事權是不對稱的。中央的財權多,而很多事情是地方做,地方又沒有錢。我們有一句流行話:中央請客、地方買單。

  所以,解決城鎮化的經費問題,就要加快財稅體制的改革,既然要讓地方做這件事,地方就應該有相應的經費。現在的分稅制的比例是1994年定的,實際上就到省為止了。還有省跟下面的地級市的關係,地級市跟縣的關係,都不明確。依靠什麼?實踐中依靠討價還價來定,這不規範,要改革。另外,地方應該壓縮經費,中央也應該壓縮經費,把錢用在更有效的地方。

  必須要政府投資的由政府投資,屬於企事業單位性質的,可以進行市場化運作

  如何解決城鎮化的經費問題,涉及到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有一種説法,要實行“小政府、大市場”就行了,實際上這是不行的。小政府大市場這個提法不準確,是因為市場跟政府的關係不能用大跟小來分。在任何情況下,政府的工作人員人數在全國人口中的比重都是小的。有人説,是“強市場強政府”,這個“強”也不行。我在我的文章裏用的是“有效市場,有效政府”。

  有效政府,就是政府做自己該做的事情;有效市場,市場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這就行了。政府能夠做市場也能做的,就要給市場;政府該做的就是市場做不了、做不好的,比如收入再分配,政府就應該幫助。這樣才能夠擺正市場跟政府的關係。

  實際上,很多發達國家是這麼做的,我們要學習國外的經驗。我的文章中談得比較多的是澳大利亞與新西蘭的經驗。因為西歐國家的城市化在19世紀末基本定型,美國在20世紀初也定型,而澳大利亞與新西蘭的城市化主要是20世紀30年代以後,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發展起來的。它們的經驗對我們更有可行性。它們的辦法是以城市為單位,建立城市公共建設基金。機構要怎麼建呢?辦法是:地方財政出一部分錢,各大金融機構出一部分錢,把架子先搭起來。架子搭起來就發行公共投資基金券,利率比銀行存款高、比國庫券高,大家來買。每個項目的錢怎麼花,全部公開化,市場運作。

  比如,一筆錢以基金券的形式籌集出來,是為了建自來水一廠,建第二電廠,或者建其它公共服務設施,所有這些都是一筆項目,大家買後可以轉讓,也可以分紅,還有固定利息。這樣的效果是好的,為什麼?因為它是市場化運作,能吸納社會資金。所以除了非常必要的項目,大規模環境的治理,政府應該投資的要投資,但凡是屬於企事業單位性質的,如自來水廠、電廠都可以用這種方式建,這樣就可以省掉一大筆錢。在中國,總有辦法能夠建,但是現在的路是不能走了。

  靠賣地維持地方財政的老路不能再走下去

  現在有兩個路走,第一個路子是賣地。賣地以前一直採用,的確幫地方政府解決了一些困難,但是現在怎麼樣?沒那麼多地了,地賣完後又怎麼辦?沒辦法。所以要改掉。改掉以後政府仍要花這麼多錢,怎麼辦?向銀行借債。現在地方債務中60%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到80%,都是銀行貸款。銀行貸款將來又還不上,變成壞賬怎麼辦?這是蘊藏著金融風險的。

  在這個問題上,應該想辦法,對於長期的債務,應該採取了斷的形式,把它折扣成由中央擔保的地方債券,地方債券不是短期貸款,可以再試行。中央不要任意為地方債務兜底,因為這是不規範的。現在是跑項目,將來會是跑債務,這個應該規範化運作。

  (作者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

channelId 1 1 1

搜索更多 地方債務 賣地 的新聞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