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弗朗索瓦-恩格勒和彼得-希格斯
央視網消息(記者裴彤 編譯報道)據諾貝爾獎官網報道,比利時理論物理學家弗朗索瓦-恩格勒(Francois Englert )、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Peter Higgs)因成功預測希格斯玻色子(又稱“上帝粒子”)而獲得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據悉,恩格勒現年81歲,希格斯現年84歲,兩人在1964年便預言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並於去年得以證實。
曾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里昂-萊德曼為希格斯玻色子起了一個更容易記住的名字——“上帝粒子”(God Particle),因為它是構成宇宙的最基本組成部件之一。如今的科學家們卻對這個名字存有一些質疑,因為覺得名字中好像帶著些超自然的意思。萊德曼後來説,其實他原本是想叫它“該死的粒子”(Goddamn Particle)的,因為它是如此地難以捉摸。
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是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預言的一種自旋為零的玻色子。它是標準模型中最後一種未被發現的粒子。它可以幫助解析為何其它粒子會有質量。
“如果沒有希格斯玻色子,也不會有我們。”希格斯此前在接受採訪時説。
據悉,為了尋找“上帝粒子”的存在,歐洲核子研究委員會粒子物理實驗室在瑞士和法國邊境建造了一台大型強子碰撞型加速裝置,它是人類歷史上投資最大的科學研究機器,造價高達100億美元。
其實在1964年,至少還有三名其他科學家在預言“上帝粒子”的存在上做出過貢獻,更複雜的是,還有數以千計物理學家從事這項研究。而一個諾貝爾獎最多只能有3個得獎人。最終,諾獎組委會決定將其頒發給希格斯和恩格勒。
其實,去年“上帝粒子”便是諾貝爾的奪獎大熱,但最終得主卻是法國科學家塞爾日-阿羅什與美國科學家大衛-維因蘭德,他們因發現量子光學領域對光與物質間的密切關係和相互作用而獲得該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