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央視網 > 新聞頻道 > 國際新聞

諾貝爾科學獎:孕育科學崇拜

發佈時間:2013年10月08日 14:4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

  前不久結束的2012年諾貝爾獎系列活動中,一項新增內容——諾貝爾周對話會吸引了媒體關注。

  多名諾貝爾獎得主出席了主題為“基因革命及其對社會影響”的首屆對話會。諾貝爾基金會執行主任拉什·海肯斯滕表示,有著110多年曆史的諾貝爾獎希望通過大眾參與和媒體宣傳,進一步拉近科學與社會生活之間的距離,營造更好的科技發展氛圍。

  描繪人類科學重大進步

  包括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生理或醫學獎在內的諾貝爾科學獎是瑞典最為閃亮的國際品牌,也是當今世界科學界最具權威和影響力的獎項之一。

  諾貝爾獎評委之一的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約蘭·斯特摩教授説,在過去的100多年裏,幾乎所有對人類意義重大的科學發明都獲得了諾貝爾獎。這3項科學獎歷年得主名錄,串聯起一部現代科學發展史。

  1901年12月10日,第一屆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X光的發現者倫琴,使人類醫學在20世紀發生了重大變革。居裏夫人對鐳的發現、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當代基因治療方法的突破等都是諾貝爾獎中耀眼的明珠。

  諾貝爾獎所獎勵的原創性科技發明,對20世紀以來的世界自然科學的進步與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與引導作用。諾貝爾獎及其獲得者已成為不斷探尋科學前沿、努力提高人類福祉的象徵。對諾貝爾獎的嚮往和追求成為激勵世界各國科學家勤奮鑽研的重要動力。

  科學精神激勵富國強民

  只有900多萬人口的瑞典經濟、科技實力雄厚,多年來一直居發達國家前列。

  而就在19世紀末,瑞典還是歐洲最貧窮的國家之一,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農作物是土豆,甚至曾有高達1/5的人口因為饑荒不得不流亡到北美等地。

  然而進入20世紀,瑞典在短時間內進入工業化國家之列,人均國內生産總值進入世界前十名。這些成就與其在諾貝爾科學獎的激勵下重視科技研發、並通過評獎增強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密不可分。

  在諾貝爾獎的帶動下,瑞典已建立一套國際化程度很高的提名、評獎、頒獎體系。評獎機構跟國際科學界的交流渠道極為通暢,只要任何機構有新的研究成果,就會接到委員會的提名邀請。由於獎金額度高、獎項權威性強,世界各國頂尖科學家也心甘情願地把最重要的研究報告遞到評委手中。這就使得瑞典能掌握世界上最先進的科技成果,並從中獲益。

  評選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的卡羅林斯卡醫學院100多年前只是一個軍醫院,如今的卡羅林斯卡在醫學領域高校中排名世界前十位,醫學領域的一些重大發明如伽瑪刀、起搏器等都是在這裡誕生。

  瑞典評選的國際科學類獎項遠不止一個諾貝爾獎,粗略估計達數十項之多。例如斯德哥爾摩水獎、克勞福特獎(天文、地理領域)、羅夫·肖科獎(邏輯與哲學領域)等。不僅涉及各個領域,而且相同領域的不同層面都獨立設獎,大有要把世界頂級的研究成果都收入囊中的架勢。

  人均科技論文全球第一

  約蘭·斯特摩教授説,不知是諾貝爾獎提高了瑞典人的科研精神,還是具有這種科研精神的土壤催生了諾貝爾獎。但瑞典人熱愛科學、喜好鑽研的精神卻有目共睹。影響人類生活的一些發明如拉鏈、安全帶、吸塵器和安全火柴等都是瑞典人的傑作。

  首屆諾貝爾周對話會,談論的是基因治療等高深話題,但前往聽會者達數萬人。在瑞典,科學不僅是科學家的專利,普通民眾也是積極的參與者。

  據統計,瑞典人均發表科技論文為全球第一,在已登記的發明創造專利中,瑞典也是全球人均最多。瑞典每年用於科研與開發的費用佔國內生産總值的4%,在世界名列前茅。

  瑞典的教育體系也非常看重創新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針對不同年齡層有不同的科普活動,比如,針對兒童的“天才之光”活動;針對小學生的“小小企業家”活動;針對初中生的“初中生發明競賽”;面向大學生的“溫室”環保活動;以及面向工程師等專業人士的“瑞典發明家協會”等等。

  瑞典政府深知,工業科技的強大離不開基礎研究,因此傾力打造出一批具有世界頂尖水平的知名學府。卡羅林斯卡醫學院、貢獻過9位諾貝爾獎得主的烏普薩拉大學、斯德哥爾摩大學和隆德大學等4所大學每年都穩定地進入世界百強大學排行榜。正如斯特摩教授所言:“瑞典是個小國,沒有什麼特殊的資源,我們最寶貴的,就是科學精神和創新人才。”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