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十一長假,故宮、九寨溝等全國重點景區普遍再現爆堵、滯留等危情,既令人驚詫,也在意料之中。持續高漲的旅遊需求,舉家為主的旅遊習慣,與供給有限的長假,構成了激烈矛盾。這不僅降低了國民旅遊質量,更嚴重危及公共安全。
從旅遊管理層面反思,有太多經驗教訓。提前預警,主動限流,大客流應急等,需改進之處很多。但面對十一期間蜂擁而至的超大客流,再有力的管理也往往於事無補。問題的根源,不在景區管理本身。顯然,正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路上的中國,在“怎麼放假”這個問題上,出了問題。
核心爭議,聚焦兩點:法定公共假日到底該有多少,怎麼個放法?帶薪休假制度怎麼落實,靠譜不靠譜?
帶薪休假制度:遠水不解近渴
落實帶薪休假制度,怎麼那麼難?兩個原因:其一,帶薪休假是個理論上的好制度,但它有一個重要前提:勞動力供需總體平衡,各單位崗位設置普遍有冗余度,管理者的勞動力成本壓力不大。顯然,我國實情離此很遠。其二,勞動者權益保障制度必須較為健全。毋庸諱言,我國一線勞動者的權益保障,目前還停留在爭取“五險一金”等基本保障階段,帶薪休假保障也很重要,但要真正實現,顯然仍需時日。
沒有人説帶薪休假不好。但,一來它是遠水不解近渴,要靠它解決眼前的現實問題,等於是畫餅充饑;二來它即便得以落實,也仍有局限性。尤其在中國:中國人的文化傳統是喜歡舉家出遊、扶老攜幼。帶薪休假之下,孩子們上學期間無法舉家出遊,僅剩的寒暑假裏,寒假忙於過年,暑假酷熱並洪澇颱風頻發。因此,在春秋旅遊黃金季節裏,實現帶薪休假並舉家出行的幾率,實在不高。
五一長假有必要恢復嗎?
十一長假的景區爆堵,惡化在近幾年。特別是在五一長假消失之後,全國人民只剩下了一個舉家長途出遊的可選時段:十一。這導致很多家庭明知十一滿世界爆堵,仍不得不硬著頭皮出門。
五一長假消失在2008年。當時新增的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小長假一共佔走了3天法定假日,有關部門決定增加一天假日,再把五一的3天減為一天。由此,五一再無長假。當年,公眾的注意力一度被新增的三個小長假所吸引。但幾年下來發現,三天小長假裏,很難安排舉家中遠途出遊。小長假再多,也替代不了七天長假的作用。
我國的法定假日總量,自2008年起變成了11天。對照全球,多數國家比我們多,大多在14到20天之間。若恢復五一七天長假,在其他假日不變的情況下,只需增加兩天法定假日即可做到。
實事求是“多放假”體現發展質量
一個國家給國民放多少假、怎麼放假,體現著這個國家的發展質量。過去我們“嚴控”法定假日總量,是因為有一個顧慮:放假太多影響國民經濟增長。而今,隨著中國經濟的轉型,放假不僅不拖累增長,反而促進增長——假日是老百姓集中花錢的時候,不僅消費見增,而且有助於服務業開足馬力。
逐步增加法定假日與逐步落實帶薪休假,並不矛盾。隨著帶薪休假制度在艱難中逐漸落實,部分人群可以增加休假的自主性、選擇性。這是我們期待的局面。但它顯然不能滿足所有需求。中國人一向重家庭、孝老愛幼,舉家出遊的習俗將長期存在。而在春秋兩個最適合出門旅遊的時間段裏,增加法定假日,實際上是以國家休假制度的方式,強制性地約束各企事業單位給勞動者放假。
勞動者因此受益,服務業因此受益,“全民全年擠十一”因此得到緩解,何樂而不為?那種因為十一爆堵而呼籲乾脆徹底取消黃金周的論調,是一種面對噴薄旅遊需求只“堵”不“疏”的思維,顯得極為荒謬。實事求是地給國民“多放假”,兼顧法定假日與帶薪休假的不同作用,兼顧理論設計、理想目標與實際可能,這是正道。
小康不小康,“怎麼放假”是個看得見、摸得著的標尺。
文/央視評論員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