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央視網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政策創新:中國經濟第二季最佳看點

發佈時間:2013年09月14日 12: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

  人民網北京9月13日電(鄒光祥)作為全球最活躍的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經濟發展與改革舉世關注。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正在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助推器。

  11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致辭中表示,改革創新是一個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他還指出,所謂創新,不僅是技術創新,更重要的是制度創新,堅持改革就是創新。

  不下理想化的“猛藥”,不搞“休克療法”,更多使用“微刺激”和“緩釋劑”。縱觀今年以來的宏觀調控政策,政策創新貫穿始終,進入“第二季”的中國經濟已然找到了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

  作為全球經濟體系中運行最活躍的一部分,中國已經針對當代經濟運行的新方式提出了不同於經典教科書的新主張,那就是“創新宏觀調控方式”。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葉旭晨認為,在中國經濟的運行系統需要從外需導向轉向內需導向、“調結構”成為主要目標的情況下,必須要有新的宏觀調控方式。

  政策創新最大的看點是宏觀調控的政策框架形成,即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守住發展的“底線”。宏觀調控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要有靈活性和針對性,使經濟運行處於合理區間。

  所謂合理區間,就是有一個“下限”和一個“上限”。李克強總理強調的“上限”有一個核心指標:防通脹,控制物價漲幅,尤其是CPI。“下限”有兩個核心指標:穩增長和保就業。當然,“下限”不是“底線”。

  上限是CPI不超過3.5%,下限是GDP增長不低於7.5%,底線是GDP增長不低於7%。以往,調控水平和力度取決於決策者的感覺和判斷。李克強總理為宏觀調控建立了清晰的數量模型,相關的經濟指標具體、清晰且易於理解。

  眼下的世界經濟復蘇乏力,不確定性大大增加。相比其它經濟體,中國的情況更為複雜。顯然,決策者找到了一套能夠應對中國經濟複雜局面的有效方法。那就是兼顧當前和長遠,找準政府定位,認清市場規律,而不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

  改革貴在行動,看準一項,推出一項;幹一個,成一個,不間斷地推進。“不怕慢,只怕站”。仔細梳理今年以來決策者推出的多項經濟改革措施,其出發點都是為了調結構,而著力點則是釋放制度紅利,激發市場活力。

  上海永望資産總經理黃樹軍表示,中國是金融危機中表現最穩健的主要經濟體,別人的經驗無法回答中國如何調結構的問題。因此,中國只能從實際出發,總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創造出新的宏觀調控方法體系。

  改革紅利、合理區間、核心指標、科學框架、統籌施策、轉型主導、結構調整、創新驅動、職能轉變、簡政放權、內生動力,開放促進,這些耳熟能詳的熱詞,既是政策創新的結果,更是經驗和智慧的結晶,而它正是中國經濟這部改革大片在“第二季”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channelId 1 1 1

搜索更多 第二季 政策創新 的新聞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