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和錢塘潮的第一次接觸是在小學四,五年級時,和爸媽一起去杭州九溪珊瑚沙觀八月十八潮。觀潮點人聲鼎沸,我們拼命往裏面擠,擠著擠著我就和爸媽擠散了。不一會人群開始騷動,聽見有人開始喊叫了,有人從江堤往之江路上退。這時我聽見爸媽在人群裏拼命喊我的名字,不停地喊,從來沒有聽見他們這麼喊我過,喊叫聲中充滿了恐慌。因為太擁擠,我一個小學生個子又太小,那次觀潮什麼都沒看到,一滴水也沒看到。但爸媽對我的呼喊讓我記憶猶新。對錢塘潮還不了解的我開始對它産生了畏懼和好奇。
我的觀潮簡史
高中時經常騎著自行車從南星橋附近上江堤,一直沿著江堤往東或往西走。一次偶然在望江路口看見了相當壯觀的一線潮, 便引起了我觀潮的興趣。之後便經常往那裏跑總覺得運氣會很好上了江堤就能看見潮。有時在江堤上一等就是兩三小時。
之後經常根據錢江晚報上的潮汛預報去看潮。那時家住城西,去一趟江邊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記得一次淩晨突然決定步行去南星橋看早潮。一路沿文一路跑,走走跑跑到了朝暉實在走不動了就叫了輛的士,的士把我送到那時還在建的錢江四橋的工地下,剛下車就把腳扭了,踉蹌地跑上江堤只聽嘩嘩的水流聲,潮頭已西去了。因為我知道九溪有回頭潮,居然還傻乎乎地在那裏站了半天等!現在想想簡直可笑至極。
離開杭州前下沙是我經常去也是去得最遠的觀潮地點了,那時精力好到可以從下沙高教園西區一直步行到海寧鹽倉段的江堤。
2003年的潮水讓我很失望。那一年我離開了杭州去了國外。出國前我頻繁遊走在下沙高教東區的江堤上,希望能在遠走他鄉之前多看幾眼大潮。但多次在大潮汛期的苦苦等候,等來的都是小得不能再小的潮水,包括陽曆9月14日那天的八月十八潮。
出國之後每年回國不過兩次,每次停留不過一個月,鮮有機會出去看潮。那幾年,基本沒有在網上或新聞裏看見過關於錢江潮的記述。潮水似乎漸漸從我生活中淡出,只剩下些許記憶。後來才知道,那幾年是錢塘江的“枯水年”,江道淤塞嚴重,故涌潮強度普遍減弱。
2011年網絡、媒體上頻繁出現了錢江潮的身影,那年錢塘江出現了9年來最強涌潮。 隨著錢塘江進入豐水年份,“銀龍”又恢復了雄姿,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野之中。
這一年開始,我也因為工作的需要頻繁回國,和久違了的錢塘潮又開始了頻繁的“約會”。我對潮水的興趣也開始變得嚴肅起來,並大規模擴張了觀潮的“版圖”。觀潮的範圍從杭州、海寧等傳統觀潮點誇大到了蕭山、紹興等錢塘江南岸地區,並在不少南岸的非觀潮點見到了比北岸更壯觀的潮景。逐漸,足跡也踏遍幾乎了整個錢塘江南岸岸線。
似乎還不夠,看了那麼多的大浪大濤,甚至每天在家中都能見到錢塘江的水漲水落,但這傢伙實在太神秘,到底是怎麼樣的力量能夠讓它在錢塘江裏如此放肆呢?於是,我的觀潮範圍繼續一路向東擴大。
2013年春節的大年初一,為了尋找錢江潮源,我向杭州灣腹地進發了,地點在杭州灣南岸上虞北部的圍墾區,是一片我自己根本不知道能不能到達岸邊能不能看見潮的地區。這是一個讓我現在回想都會後怕的旅程,與其説探索,不如説是探險。歷經千辛萬苦,最後探到了曾近是上虞中沙島,現在是上虞新港的位置。那次探險雖然沒有收穫到我想要的,但卻意外見到並記錄下了杭州灣上的南、北兩股潮。
潮水這東西,看得越多,謎團也就越多。舊的疑問沒解決,新的疑問又來了。為了搞清楚杭州灣上的兩股潮和在海寧看見的“頭股”、“二股潮”有著怎樣的關係,接下來在南北兩岸,甚至上了海寧尖山。回家反復看照片,視頻。被折騰得夠嗆,不過,在收穫答案的那一刻,是快樂的。
“探索潮源”仍在繼續,之後,在北岸澉浦的探潮又以失敗告終,但是,目標區域,在被慢慢鎖定,我將繼續出發探尋,並爭取在岸邊記錄下“起潮”這一神秘的過程。
作者簡介:
王一清,男,1983年生,浙江省杭州市人。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畢業,現從事機械製造及出口貿易。業餘酷愛觀潮,從2002年起至今已有十餘年。近兩年來為了探究、記錄涌潮現象,利用業餘時間幾乎走遍了錢塘江及杭州灣兩岸,研讀了關於涌潮、漲潮波等水動力方面的學術文章,並用大量的相片和視頻記錄下了錢塘江涌潮在不同月份,不同地點形態和強度的變化。最近熱衷並致力於在岸邊尋找錢江潮的起潮點並試圖記錄下起潮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