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9月7日,農曆八月初三。 錢塘江紹興縣海塘。
9月7日,農曆八月初三,紹興,低潮位時的石灘
上午11點30分,不早不晚,到了海塘上。預計潮水比初二晚四十分鐘,11點50左右到。 能見度和初二一樣糟糕,還下著很密的小雨。八月初三是個絕佳的觀潮日,但和平常一樣,這裡的海塘上空無一人。
候潮之餘,我開始打量我站的這個平臺離江面到底有多高。遠處的標準海塘高程10米,抗百年一遇潮災,這個平臺大約是到標準塘的腰身。為了核實,我特地走下亂石灘。這樣的亂石灘不是這麼好走的,漲潮後這些石頭全部在水下,上面會濕滑,有些還很尖銳,但又必須走在石頭上,倘若走在泥上就會陷下去。
亂石灘從海塘一直延伸到江中,足有百餘米,所以會給站在海塘上的人有一個視覺緩衝,讓人感覺海塘離江面並不高,其實不然,低潮位時,這些石灘的落差有6米。
9月7日,農曆八月初三,紹興, 低潮位時平臺的高度
走到平台下便一目了然了,是用兩層20尺集裝箱壘起來的,集裝箱有變形,就算外徑高度縮水到2米吧,那估摸著這個平臺頂部離水面應該在5米到6米之間。正在大量之時,潮聲傳來了,因為這裡是大潮合龍之處,聽見潮聲之時很可能就是潮頭開始從岸邊向江心合龍了,説明已經很近了,我慌忙踩著石頭三步並兩步回到平臺上。
9月7日,農曆八月初三,紹興,大潮來了
俯身一望,大潮已經合龍並橫亙在江面上了,來勢洶洶。有了前一天在此處的觀潮經驗,今天我就大膽地站在平臺靠邊緣的地方。初三的潮水比初二來得更大,在遠處時感覺不出,但今天的潮衝上平臺時碰起了兩到三米的浪,可惜沒有來得及用鏡頭捕捉到,初二的潮只是衝上來便又立刻退將下去。
大潮經過時,我估計我的血壓是很高的,渾身起雞皮疙瘩汗毛豎起。大潮帶來的那種聲場和氣場將整個環境包容了進去,就好像戴著立體聲耳機聽著宏大的交響曲,你整個人融入到了那聲場之中,熱血沸騰,完全聽不見其他的聲音。這是一種無以倫比的享受。
9月7日,農曆八月初三,紹興,兇悍的大潮吞噬著岸邊所有的阻礙物
潮頭過後,海潮繼續像大軍跟著繼續向上遊急行軍,浩浩蕩蕩。此時的我,雙手插著腰,直直地站在那裏,目送潮頭遠去。這樣的潮景震撼到足以讓人感動。人在哪些情況下會熱淚盈眶甚至流淚?哀傷,喜極而泣,被打動。之前有朋友和我説起去西藏旅遊時的故事,當站在草原上直面那巍峨的雪山群時,他被撼動得哭了。我那時笑他,但現在我理解他了,有的時候,自然景觀的陽剛之美在人的內心可以昇華成為一種“崇高美”。馮玉祥遊三峽過瞿塘峽過夔門,被那陡峭高聳的懸崖,雄壯的峽谷打動,一種祖國山河不容侵犯的情感油然而生,隨題下:“踏出夔巫,打走倭寇。”我想就是這種情感。由感官上的震撼轉而昇華為一種崇拜、自豪甚至氣壯山河的英雄主義的情感。
9月7日,農曆八月初三,紹興,涌高超過2米,甚至更高
9月7日,農曆八月初三,紹興,高昂著的潮頭,它是如此的驕傲
來理性地看下這個潮頭。潮頭真的很高,説出來怕別人笑話,別人會不相信,但我堅持認為從這裡一直到蕭山臨江的二十工段,是錢塘江涌潮在自然狀態下,沒有人工阻擋因素,涌高達到最高的地方。錢塘江管理局專家提供的數據顯示大潮汛時這裡的潮差可達6米甚至更大,對比一下低潮位時和高潮位時的水位和涌潮通過碼頭時潮頭的高度,判斷這裡秋季大潮,在不受颱風的影響下涌高可達2.5米甚至局部接近3米,我想這樣的數字應該不至於太誇張!對我個人而言,單論涌潮的氣勢和可觀性,其餘很少有地方能和這裡比擬。不用説秋季大潮了,我第一次在蕭山臨江觀潮是在農曆三月初三,那天的潮水就讓我覺得那是我看見過的最壯美的“一線潮”。
9月7日,農曆八月初三,紹興,萬馬奔騰
9月7日,農曆八月初三,紹興,站在6米高的平臺往下望
多次在蕭紹一帶觀潮的經歷,讓我感嘆這裡潮景壯觀之餘,又讓我好奇為什麼在這一岸線的江面寬10公里,涌潮會這麼壯觀。帶著這個疑問,8月22日,農曆七月十六,我上了尖山。那天陰天,但能見度很不錯,拍下了我認為非常有價值的照片。 以下是一點淺顯的技術分析。
8月22日,農曆七月十六,尖山頂上
8月22日,農曆七月十六,尖山河段雖寬,但中間是一片巨大的淺灘和沙洲。“南股潮”的尾巴從東南方向來,向西北方向去,進入貼近尖山河岸的“槽”內,這股潮水在海寧叫“東潮”。
整個尖山河段雖寬,但真正徑流的走水面積不大。我在塔山壩和蕭紹一線海塘上看見江水都是沿著岸邊流淌的。上了尖山便一目了然了,很明顯的看見兩根水槽貼著尖山河岸和對面的蕭紹河岸,江中心其實是一大片淺灘。杭州灣上的兩股潮水“北股潮”和“南股潮”在接近嘉紹大橋時幾乎合流為一股,從東北向西南方向過大橋,再沿著南岸向西北方向直衝海寧丁橋,紹興海塘又處於錢塘江這個大轉彎口的凹岸地帶,所以潮量相當集中。“南股潮”的“尾巴”部分從東南向西北過大橋,貼著沙洲進入尖山岸線的這根“槽”裏並形成了海寧的“東潮”。所以從杭州灣進來的潮量大部分都集中到了蕭紹沿岸,而貼近岸邊的“槽”也不寬,估計不會比鹽官段江面寬,可能因此形成了如此高聳的潮頭。以上僅個人觀點。
作者簡介:
王一清,男,1983年生,浙江省杭州市人。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畢業,現從事機械製造及出口貿易。業餘酷愛觀潮,從2002年起至今已有十餘年。近兩年來為了探究、記錄涌潮現象,利用業餘時間幾乎走遍了錢塘江及杭州灣兩岸,研讀了關於涌潮、漲潮波等水動力方面的學術文章,並用大量的相片和視頻記錄下了錢塘江涌潮在不同月份,不同地點形態和強度的變化。最近熱衷並致力於在岸邊尋找錢江潮的起潮點並試圖記錄下起潮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