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央視網 > 新聞頻道 > 時政滾動

中國經濟奇跡進入提質增效“第二季”——2013夏季達沃斯論壇傳遞的信息

發佈時間: 2013年09月12日 00:2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新華網 | 手機看新聞

領導人視頻集

原標題:

  新華網北京9月11日電(新華社記者)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已經五年,世界經濟仍然錯綜複雜,而中國經濟正處在轉型升級關鍵階段。

  11日在大連舉行的2013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發表了《以改革創新驅動中國經濟長期持續健康發展》的開幕致辭,透露出的政策信號引起了各界的高度關注。

  改革創新是發展的不竭動力

  正處於經濟轉型升級關鍵期的中國,未來靠什麼來支撐持續、健康發展,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外界也有一些疑慮和擔憂。

  “改革創新是一個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李克強總理給予了明確的回答。

  今年以來,面對經濟下行的壓力,國家沒有再度出臺大規模刺激計劃,一連串改革“組合拳”讓人眼前一亮。本屆政府開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大力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此外,還擴大了“營改增”試點範圍,積極推動利率市場化進程和鐵路等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資源性産品價格、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等領域改革。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張曉強説,中國正進入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能不能實現發展方式的有效轉變,關鍵是改革。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進一步通過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最大限度減少和取消行政審批項目,更好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

  “這次論壇的主題是‘創新:勢在必行’,其實改革和創新是緊密相關的。創新狹義理解是技術創新,廣義理解包括體制、機制創新。”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諮詢研究部副部長王軍説,從發達國家走過的歷程看,人均GDP5000美元以下時,主要靠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實現發展,在此之後要靠技術創新來實現飛躍,而技術創新要靠相關體制創新來推動和保障。

  東軟集團董事長劉積仁認為,世界遇到金融危機,中國遇到發展中的結構性問題,用傳統經驗來解決是不可能的,唯一手段是創新。創新包括技術、商業模式的創新,也包括體制機制方面的創新。相信通過改革創新,中國經濟會形成長期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

  兼顧當前和長遠的宏觀政策收到積極成效

  從今年一、二季度的增速連續回落,到7、8月份的企穩回暖,中國經濟的走勢牽動人心,中國宏觀調控時的目標取向究竟是怎樣的?

  李克強總理説,經濟下行時,用短期刺激政策把經濟增速推高,不失為一種辦法。但是權衡利弊,我們認為這樣無助於深層次問題的解決。因而選擇了既利當前、更惠長遠的策略,保持宏觀政策的穩定。

  “既解決眼前問題不懈怠,又咬定長遠目標不放鬆。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三個一個都不能少。可以説,中國宏觀經濟政策今年完成了重要轉型,從側重短期和總量,到看重長遠和結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説。

  針對連續兩個季度經濟增速下滑、市場預期比較悲觀的實際情況,中國政府出臺了減輕小微企業稅負、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棚戶區改造、加快中西部和貧困地區鐵路建設等一系列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政策措施,有效托住了經濟增長的“底”,大大提振了市場的信心。

  “統籌施策、精準發力,是今年宏觀政策的新特徵。長遠是由一個個當前積累而成的,政策抉擇時必須兼顧當前和長遠。近期出臺的一系列政策兼顧了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積極效應正在顯現,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越來越顯著。”王軍説。

  中國經濟將保持相當長時間較快發展

  經過過去30多年接近兩位數的高增長,中國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步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未來中國經濟將進入怎樣的發展階段?

  “今天,中國經濟發展的奇跡已進入提質增效的‘第二季’,後面的故事會更精彩。”李克強總理説。

  亞洲開發銀行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説,中國經濟此前的發展過度依靠勞動力、資本和資源等要素投入,目前這些因素已出現明顯減緩和消退。比如中國的人口紅利在削減,多年來低成本的資源投入正帶來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副作用,依靠現有模式進一步發展受到限制。

  “中國經濟正在步入升級版或者説第二季,這意味著要更加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通過産業升級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通過改革紅利的不斷釋放,為中國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挖掘潛力和創造動力,延續中國經濟發展的奇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産業經濟部部長馮飛説。

  張立群認為,中國人口眾多、市場龐大,工業化、城鎮化都沒有完成,城鄉差距、區域差距都很大,差距意味著潛力。改革紅利和轉型升級,都可以使得未來中國全要素生産率進一步大大提高,中國經濟再保持相當長時間的較快發展沒有問題。

  打造良好環境證明跨國公司選擇中國是明智之舉

  今年以來,多家外資企業被開出價格壟斷、商業賄賂等違法罰單。伴隨監管力度加大,有人對中國的投資環境表示擔憂。

  業內人士表示,達沃斯會場上傳出的“我們將繼續用事實證明,選擇中國是跨國公司興旺發達的明智之舉、上乘之策”的聲音,對這些質疑做出了及時回應,既重申了中國既定的外資政策沒有改變,又傳遞出將繼續完善優化投資環境、為各國投資者創造公平競爭環境的堅定決心。

  截至2012年,中國吸收外資規模連續21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並連續三年穩定在1000億美元以上。來自聯合國貿發組織的報告顯示,從中期看,中國仍是跨國公司首選的投資目的地。

  莊健認為,與過去強調向外資提供政策優惠不同,現在中國通過不斷優化商業環境和完善市場經濟制度來吸引外資。同時,相比其他發展中國家,經濟社會穩定、軟硬體設施完善以及區域發展差異帶來的巨大國內市場潛力,也是中國吸引國際資本的優勢所在。

  “面對新的産業革命浪潮,中國提高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推動産業向中高端升級,這顯然離不開國際合作,將外資更多地引入高端製造業和知識、技能含量較高的服務業。”中國國際貿易學會中美歐研究中心主任何偉文認為,李克強總理在達沃斯論壇講話中特別提出“強化知識産權保護”,是對部分外資企業對這一問題的擔憂做出了正面回應和承諾。(記者劉錚、王希、安蓓、于文靜、郝亞琳)

channelId 1 1 1

搜索更多 第二季 季度經濟 的新聞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