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新華網阿拉木圖9月6日電(記者周良)記者剛到哈薩克斯坦工作時,有一天來到阿拉木圖一大型批發市場購物,不停聽到搬運工用漢語催促行人“走、走、走”,記者頓感親切的同時大感疑惑。後來才知道,哈薩克語的“路”和“讓路”的發音與漢語的“走“很相似。雖然無法説清哈語中這兩個詞的來歷,但如此相近的發音多少説明了中哈兩國文化的親近。
儘管來哈薩克斯坦之前,也對這個國家有一些了解,但真正到這裡後,中國元素之多卻經常讓記者從心底裏驚呼“想不到”。
哈薩克斯坦人學習漢語的熱情之高讓人大感意外。走在阿拉木圖的大街小巷,總能聽見哈薩克斯坦人用略帶生澀的漢語熱情地同你打招呼。即便在當地菜市場,菜販們見到中國人都會立馬改用生硬的漢語叫賣,如數家珍般用漢語叫出各種蔬菜水果的名字。
在哈薩克斯坦,懂漢語已成為就業的一把金鑰匙。許多中國企業來到哈薩克斯坦投資,為當地人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加上中哈兩國互為鄰國,經貿往來頻繁,需要大量漢語人才,這都激發了哈薩克斯坦人學習漢語的熱情。目前在哈薩克斯坦已有四所孔子學院,但仍難滿足需要,許多哈薩克斯坦人還選擇到中國留學,在中國各地有8000多名來自哈薩克斯坦的留學生,這一數字還在逐年攀升。
中國商品遍佈世界各國,在哈薩克斯坦更是這樣。中哈互為鄰國,中國商品以物美價廉的優勢很快贏得了哈薩克斯坦市場。大至工程機械,小至家用電器和日用百貨,中國商品的影子無處不在。建交之初,中哈貿易額只有區區3。68億美元。今年將達到驚人的300億美元,20年間增長近70倍。
隨著中哈兩國友好往來日益頻繁,到中國度假購物、到中國診所看病、上中餐館就餐、喝中國茶這些與中國相關的元素日益成為時尚。前往中國海南島度假的哈薩克斯坦人絡繹不絕,飛機票一票難求。最大城市阿拉木圖離新疆只有幾小時車程,加上中國商品物美價廉,許多阿拉木圖人選擇開車到中國新疆休閒購物。
談到中哈兩國關係時,一位哈薩克斯坦學者動容地説:“中哈兩國以前就有互聯互通、友好相處的歷史傳統,現在我們只是在恢復這一傳統而已。”
作為中國西部近鄰,哈薩克斯坦所在的地區曾在中西交流過程中扮演過重要角色。漢代的細君公主遠嫁烏孫王,推動了中原農業文化在西域的傳播;8世紀中葉,阿拔斯王朝軍隊與唐朝軍隊相遇於今天哈薩克斯坦的塔拉茲市(古稱怛邏斯),從此打開了伊斯蘭教文明由陸路傳入中國的大門;清朝時期,哈薩克汗國君主阿布賚汗把子孫送到清廷學習,將清廷禮儀傳播至中亞;抗日戰爭時期,延安—蘭州—迪化(今烏魯木齊)—阿拉木圖—莫斯科“紅色小道“為中國共産黨爭取國際支持立下了汗馬功勞;1942年至1945年,中國著名作曲家冼星海在哈薩克斯坦度過了生命的最後歲月,為紀念這位偉大的中國音樂家,阿拉木圖市政府專門為他修建了紀念碑。
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表示,中哈關係建立在平等對話和坦誠溝通的基礎上,中哈友好的根本原則今後很多年都不會改變。
人們有理由相信,隨著中哈兩國交往日益密切,中哈世代友好的信念必將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