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主講人檔案
戴旭
著名軍事專家
2010年中國互聯網九大風雲人物之一
主要研究軍事戰略和國家安全問題
主要代表作有《大空戰》、《海圖騰》
《C形包圍》、《盛世狼煙》等
富國強軍是歷朝歷代的夢想,五百年來中國做過怎樣的強軍夢?
為什麼説落後就要挨打?為什麼説最可怕的是戰略思維的落伍?
機遇與厄運共存,近代六次軍事變革為何總是與我們擦肩而過?
廣島上空的蘑菇雲,再次宣告了又一個新的軍事變革時代來臨。
一再錯失機遇的中國,是怎樣自力更生,把握住新中國的命運?
敬請關注,《講武堂》6月22日10:18播出
著名軍事專家戴旭深度解讀,《近代中國強軍夢》之四:核武器革命的成功者。
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講武堂》。上一講主要講的是機械化戰爭,兩次世界大戰推動了工業化總體戰的迅速發展。在這兩次戰爭中,歐洲國家,後來美國也參與了。工業化的國家發現,一個國家的工業力量能夠直接影響到戰爭的勝負。參加兩次世界大戰的各主要國家,特別是有實力的國家都想到了能不能研製一種新式武器,直接把對方的工業體系進行毀滅性的破壞,讓它一舉失去戰爭的力量。實際上它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已經在進行了這樣的嘗試,比如英美空軍就對德國的工業區進行了連續的戰略轟炸。後來美國的空中力量對日本的城市也進行了連續的轟炸,而把他們的戰鬥部隊放在比較次要的位置上。他們希望通過對德國和日本的戰略轟炸,毀滅它的工業力量,釜底抽薪,讓它的軍事戰鬥力削弱,然後再使用自己的兵團進行大規模的壓制、殲滅,這是英美國家的主要指導思想。應該説戰略轟炸對於它們取得最後勝利還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並沒有像它們希望的那樣,就是僅僅通過大規模的轟炸就讓對方戰爭的意志受到削弱。我們可以看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的照片,很多德國的城市炸成一片廢墟,但是德國並沒因此投降。直到後來蘇聯紅軍攻到柏林城下,英美的軍隊也兵臨城下,最後還是通過大規模的大兵團作戰,把它的軍隊直接消滅,德國才投降。
而對日本,通過飛機的轟炸,包括後來使用燃燒彈,把大量木質的建築,因為日本的很多城市都是木頭制的房子,他們這個國家的地震比較多,通過燃燒彈把它們全部燒掉,儘管如此日本還是不投降。特別到戰爭的後期,各國都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能不能生産出一種超級武器,一下子把對方的工業實力給它幹掉?在這個時候,德國、日本、美國最先開始了核武器的研究。這個時候,核武器在理論上已經得到了驗證,在二戰後期,德國彈道導彈“V-1”、“V-2”雛形就已經出現了,美國也出現了重型轟炸機“B-29”,運載工具已經有了,如何造出一個大型的超級炸彈,是各國戰略層都在思考的問題。
(1)在當時的背景下,如何獲得一種新式武器,對敵方的工業中心進行徹底的毀滅性轟炸,就成了大勢所趨的追求。這就要求有一種超級炸彈,能夠在極大的範圍內進行徹底的破壞。二戰期間,為了轟炸德國的潛艇基地和生産中心,盟軍已經生産了幾款巨型常規炸彈,但效果並不理想。而當時絕大多數國家的空軍將領都不清楚的是,真正的變革已經發生,這次變革的地點,就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哥多沙漠中。
這個時候有一批德國的科學家,最著名的是愛因斯坦,由於德國排斥猶太人,就跑到了美國,隨即就投入了美國的 “曼哈頓工程”計劃,實際上就是核武器的研製計劃。美國一邊研製核武器,同時英美又通過它們的空軍、通過他們的特種部隊去破壞德國的研製計劃、破壞日本的研製計劃,雙方開始進行核武器的競賽。當時大家還沒有核武器的概念,就是想研製一種巨型的超級炸彈,儘快地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到1945年7月16日,三方競賽的結果已見分曉,美國首先在他們的沙漠中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這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顆原子彈。
到了8月7號,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了一個廣播聲明,這個聲明讓全世界震驚,他説“16個小時前,一架美國飛機在日本的重要基地廣島投下了一顆炸彈。它不是一顆普通的炸彈,它的威力超過了2 萬噸TNT 。他説,有了這顆炸彈,將徹底摧毀日本的戰爭能力。日本政府只有接受7月26日的“波茨坦宣言”,否則,遭到徹底滅亡的只能是日本人民。
8月8 日,蘇聯政府正式對日宣戰,當時美國擔心蘇軍參戰,日本會被迅速打敗,蘇軍可能會搶在美軍前頭登陸日本。蘇軍參戰的第二天,8月9號,美國又投下了第二枚原子彈,這個原子彈投下去,兩萬多人迅速消失。因為長崎這個城市四面環山,都是山區,影響了原子彈威力的發揮,不然死的不會只是兩萬人。
第二顆原子彈下去以後,日本的戰爭意志算是被基本摧毀了。中國軍民的長期抵抗已經讓日本的軍力捉襟見肘,已經讓日本的國力難以承擔。蘇聯的參戰、美國超級武器的出現,這一切都構成了摧毀日本戰爭意志的力量。
8 月15日上午11點,日本天皇終於向全體日本國民講話,日本叫“鶴鳴”,他宣佈帝國接受“聯合宣言”的條款。這兩個原子彈的威力,當時也就在2萬噸黃色炸藥這樣一個級別,在今天看已經屬於非常小級別的核武器了。可在當時,炸彈的威力已經超過最大常規炸彈的一千倍。
(2)兩座日本城市的瞬間被毀,宣告了一個新時代的到來。通過將核武器與戰略轟炸機的結合,一架轟炸機一次轟炸的效能,超越了以往數千架次同類飛機的常規轟炸效果。而且,核武器的威力還在不斷提升。不僅原子彈的當量越來越大,後來又出現了威力更加巨大的氫彈。由於威力過大,反而消解了核武器在進攻作戰中的實用價值。因為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如果連戰果都不存在了,戰爭的意義又在哪呢?
這一年,公元1945年,成了一個里程碑式的年頭。透過原子彈翻滾的蘑菇雲,美國看到了什麼呢?美國看到:借助這種威力空前的終極性武器,“最後的武器”,當時很多人就把這種武器叫做“最後的武器”,不會再有武器超過原子彈了,通過這種武器,一個國家可以在幾天內征服另一個非常強大但在思想上毫無準備的國家。在目前道德進步遠不及技術進步快的情況下,世界的命運最後會被這種武器所決定。
美國從原子彈轟炸日本當中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剛剛從機械化戰爭的戰爭碎片中鑽出來的軍人和政治家,他們立即就明白了他們正站在一場什麼樣的新的戰爭底下。也就是僅僅幾天以前,大家看到的還是漫天飛機狂風暴雨似的轟炸和坦克排山倒海向前推進的場面,可就在原子彈投下的一瞬間變成了歷史。對於強大的一方,你擁有核武器實際上意味著你擁有了直達戰爭勝利的這樣一條捷徑。但對於弱者呢,擁有核武器等於你擁有了一張確保最低安全感的一張“王牌”。
這樣的一種價值對於政治家是沒有辦法法拒絕的。所以核武器,就讓人們愛恨交加,既著迷又恐懼,成了這麼一個美麗的魔鬼,在它被人類黑色的慾望釋放的瞬間,就註定它永遠不會再回到原來魔鬼的盒子裏面了。你已經爆炸了,你再想讓各國不研製這個東西,或者停留在原來這個時代,這是絕對不可能的。
就在1945年8月6日,美國投下原子彈兩個小時以後,斯大林就向負責蘇聯作戰轟炸計劃的負責人發出指令,他説:“同志,對你有個簡單的要求,儘快為我們提供原子彈。你知道,廣島的轟炸已震撼了世界,均勢已被打破”。就這麼簡單的一個命令,一場新的軍備競賽展開了。
1949年8月29日,蘇聯也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
1954年3月1日,美國的氫彈試驗成功,其爆炸力相當於千萬噸級的TNT,相當於廣島原子彈的500倍;
1961年蘇聯的絕密試驗室,試爆了一枚1億噸當量的超級氫彈,比廣島原子彈的爆炸威力整整大了5千倍!
除了原子彈,雙方還在運載工具上展開競賽。
1960年,美國擁有約1700架戰略轟炸機,蘇聯擁有1000架中程轟炸機和約150架戰略轟炸機。然後雙方又展開洲際導彈、核潛艇競賽,最後一直又到了太空競賽、星球大戰等等,也就是核壁壘越來越高。雙方都具有不僅將對方同時也將地球毀滅幾十次的能力。
核競賽,直接導致了世界政治中冷戰格局的形成,這就是著名的冷戰。一直長達半個多世紀,大國外交的核心始終是圍繞這個“核”。核聲明、核條約、核聯盟、核危機、核妥協、核密謀。有時候劍拔弩張,有時候又化險為夷。1962年的導彈危機,實際上最核心的問題還是核武器。有時候雙方為了一個目標,還進行過一定程度的合作。不管是什麼樣的情況,核這個東西始終是美蘇博弈當中的一個最核心的關鍵詞。
實際上世界和平一直處於雙方核競賽的噩夢中。著名的羅馬俱樂部因為有感於這種恐怖局面的出現,這種恐怖局面的想象,發佈一個報告,叫《核冬天》。他説,在地球上擁有核武器的這些國家,一旦發生核戰爭,它産生的煙塵將會把太陽遮蓋五十年,將不會有一絲陽光透到地球上,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地球生物就可能毀滅。可以想象當初核武器的出現對人類造成了多大的影響。
(3)對於剛剛結束抗日戰爭的中國而言,對核武器的價值,有著迫切的期盼。於是,能否在核武器革命這個問題上,取得決定性突破,就成了擺在中國人民面前的一個時代課題。自明清以來,已經一而再,再而三地錯失軍事變革機遇的中國,這一次能否實現後髮式的反超,不能不説讓人拭目以待。
1964年10月16日14點59分,一朵蘑菇雲在中國的沙漠裏升起來了,中國的核試驗成功了!
以中國核武器的出現為標誌,世界現代史的走向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發生了重大的轉折,一百多年來,一直被列強忽略的中國因素至此浮上了大國博弈的臺面,兩個超級大國再也不能將整個人類作為人質任意地敲詐全世界了。
新中國是怎麼做到這一點的呢?二戰結束的時候,中國還是一個非常落後的農業國家,像坦克、大口徑火炮、各式軍艦都不能生産,也就是工業化的軍事産品都不能造,連重型的卡車,甚至更輕一點的自行車也不能造,也要進口。但是物質的落後沒有阻滯思想的前行。當原子彈在廣島和長崎相繼爆響以後,一批中國知識分子,就産生了向美國學習核技術的想法。
當時的中國領導人蔣介石不以為然,他認為這是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直到當時中國戰區的美軍參謀長魏德邁和當時的國民黨政府的兵工署長、軍政部次長俞大維説,美國政府可以接受中國學者學習核技術。魏德邁這麼一説,蔣介石這才覺得原來有這麼一種可能,於是蔣介石就派出陳誠和俞大維出面,約見吳大猷、華羅庚、曾昭掄等幾位科學家,決定以十萬美元啟動中國的核計劃,並決定先派出華羅庚、朱光亞、李政道等學者,以公費留學生的身份去美國學習相關技術。這就是在1945年左右,美國兩顆原子彈爆響以後,抗日戰爭結束前後,中國最先萌生的想法。
他派出的這些人到了美國之後,才發現美國把核武器及相關技術列為最高機密,連美國當時最親密的盟友英國也不能接近,更不可能把這個技術轉讓給中國。隨後,中國國內的形勢發生了逆轉,蔣介石政府一路敗退到了台灣。內戰起來了,解放戰爭開始了,蔣介石被打敗了,因此民國時期的核武器計劃就和它的航空母艦計劃一樣胎死腹中。創造中國歷史奇跡的這個重任就要由一批真正的中華民族的優秀子孫們來完成了。
1949年8月,秘密訪問蘇聯的劉少奇提出要參觀蘇聯核設施。對此,斯大林沒有批准,只是請中國代表團看了有關核試驗的一個紀錄片。並且暗示中國,社會主義陣營有蘇聯提供核保護就可以了。兩個月以後,新中國正式成立。當時的新中國承接的是一個長期積貧積弱、一窮二白的爛攤子。雖然有五六百萬的大軍,但幾乎都是裝備著雜牌輕型武器的步兵,國防壓力非常嚴峻。事實上這時候的中國最需要的就是這麼一種戰略性的武器,但是國力不行。
1952年底,以著名的核物理專家錢三強為首的中國科學院代表團訪問蘇聯,當時蘇聯依然沒有讓中國的代表看到他們真正有用的東西。可以看到當時蘇聯對中國的戒備和美國對英國的戒備是一樣的,儘管雙方政治關係非常良好,但是這個技術非常絕密。蘇方對技術的壟斷,加上中國當時有限的國力,使得新中國把第一個五年計劃中的核武器計劃給取消了。
斯大林去世後,赫魯曉夫依然是不希望中國開發核武器。當時雙方圍繞這個問題進行了很多輪的談判。蘇聯的態度來回搖擺,一會兒説支持,一會兒説不支持。最終還是在1960年7月份,蘇聯撕毀了雙方簽署的協議,其中有一些是幫助中國發展核武器的,這些協議全部被撕毀,專家也全部被撤走。
(4)似乎自晚清以來的厄運又將降臨。中國將再一次失去軍事變革的機會。但是,就在美蘇兩國分別對海峽兩岸關閉核武器大門的同時,一個歷史性的機遇,也降臨在了中國人的頭上。正如孫子兵法中有“置之死地而後生,投之亡地而後存”的記載一樣,當失去了所有的外部援助後,無法買來,也無法學來的時候,中國的決策者、軍人和知識分子,反而第一次有了機會向世界證明中國的原創能力。於是,也就有了接下來發生的奇跡。
就在這樣一種狀態下,中國開始了研發核武器的歷程。1964年,在中國歷史上,形勢格外嚴峻,正值三年自然災害的困難時期。另外,外部與美國、蘇聯、印度等大國關係都非常緊張,就是在這樣一個形勢下,中國咬緊牙關爆響了原子彈,非常非常不容易。當時的新聞報道説:人們激動萬分,他們知道祖國有了原子彈,這塊歷經滄桑的領土上再不會有八國聯軍入侵、“九一八”和南京大屠殺。當時住在美國的李宗仁説, “西方人終於將我們視為一個智慧的民族”,他由此下定回歸祖國的決心。一位在西歐開飯館的華僑説,他説以前鄰居經常將垃圾掃到他的門前,以示對黃種人的輕蔑。中國爆炸原子彈的消息傳來後,他的門前再沒有人來堆放垃圾了,警察也向他道賀: “您有這樣的祖國,以後不會有人再找您的麻煩了!” 可想核武器的出現在國內外各個領域造成的巨大影響。
曾擔任過肯尼迪顧問的羅斯回憶説:“中國將擁有核武器的消息把大家嚇壞了”。肯尼迪也説:“60年代最大的事件,也許是中國試爆核武器”。1963年7月,美國特使哈裏曼去莫斯科,因為他們已經得到了消息,知道中國即將試驗核武器。儘管雙方正處在冷戰的對峙當中,美國特使帶去了肯尼迪致蘇聯的一封信,也就是雙方要聯合對付中國的核武器計劃。美國的計劃是什麼呢?就是,一架美國的轟炸機和一架蘇聯的轟炸機,一起飛到羅布泊的上空各自投下一枚炸彈,其中一枚是核彈。而美國單獨破壞中國核武器的行動計劃,是準備對羅布泊試驗場等地實施公開的常規空中轟炸或者秘密的地面襲擊,或者是空投特種兵進行破壞。就在那一段時間裏,中國神秘的地空導彈部隊連續擊落替美國執行戰略偵察任務的蔣軍 “U-2”偵察機。很少有人知道,這些事件的背後隱藏著美國對中國濃重的“核興趣”,就是在關注中國核計劃的發展,並且通過各種打擊手段破壞中國核武器的計劃。
外交層面上,兩個超級大國為中國量身定做了一個“核緊箍咒”,從外交上也要限制中國發展核武器。美蘇之間互相競爭,但在遏制中國核武器發展上,他又有一致的目標。1963年7月25日,美蘇英三國在莫斯科簽署了《禁止在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進行核武器試驗條約》。猛一看,好象這是1962年古巴核危機後美蘇緩和關係的跡象,其實是雙方為共同絞殺中國核計劃而進行的密謀。1963年1月22日,肯尼迪在國家安全會議上就毫不隱諱地説,禁止核武器試驗條約的重點就是對付中國。
(5)1955年,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聯合作戰,解放了一江山島和大陳島時,美國國會又正式通過授權,總統可以對中國使用核武器。根據這一授權,美國軍方研究制定了用原子彈攻擊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多種方案。急迫的戰爭壓力,驅使中國必須造出自己的核武器,跨躍式追趕上這次軍事變革。
讓美國和蘇聯措手不及的是,中國的核試驗以超出它們預想的勇氣,在中國自己預想的時間內爆炸成功了。這個時候處於狂喜狀態當中的中國人並沒有意識到,中國核試驗的成功,不僅僅是把自己從沉重的核壓力下解放出來,其實還有著大得多的“世界意義”,那就是超級大國的核壟斷被打破了,脆弱的世界和平,從此多了一極支撐的力量。這個時候中國被世界稱為中美蘇大三角,三角形是具有穩定性的,這樣一個幾何原理在國際政治領域當中得到了證明。美蘇爭霸的世界政治兩極格局被三極格局所取代。這個時候中國是一個既“反帝”又“反修”的國家,是一個奉行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第三世界國家,誰都不願意把中國推到對方的懷抱裏。因此整個冷戰實際上是由於中國核武器的出現而發生了很大的逆轉,整個形勢變了。
美、蘇及其各自率領的陣營,面對新的第三方力量的突然崛起,不得不開始對它們的戰略思維進行全面的調整。二十四年後,鄧小平説:“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而這個“影響”,不僅為以後的中國重返聯合國埋下了伏筆,也為世界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走向全面的緩和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正是因為有了核武器,有了以“兩彈一星”為基礎的影響,這樣一種大國的影響,由軍事到政治地位的波及的影響,使美國總統尼克松在八年後,在中國第一枚原子彈爆炸的八年後踏上了中國國土。還是這個影響,蘇聯最後一任總統,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來到中國尋求和解。
中國最早看到了核戰爭的“心理”本質,美國向廣島投擲原子彈的一個星期後,毛澤東在延安的一次幹部會議上就談起原子彈。那個時候我們就可以看到毛澤東的高瞻遠矚,他對戰爭的洞察力和判斷力。毛澤東説:“原子彈是美國反動派用來嚇人的一隻紙老虎,看樣子可怕,其實並不可怕。當然,原子彈是一種大規模屠殺的武器,但是決定戰爭勝敗的是人,而不是一兩件新式武器。”我們再想一想當初日本天皇面對美國原子彈轟炸的時候,是什麼樣一種失魂落魄,我們再看一看毛澤東對於原子彈又是怎樣的氣宇軒昂!
毛澤東曾經把原子彈比喻成一個“大炮仗”,放的一個爆竹,説“原子彈是嚇人的,不一定用。既然是嚇人的,那就要早響!早一點嚇人,早一點響”。第一次核試驗剛一成功,中國馬上宣佈:任何情況下絕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絕不對無核國家使用核武器。當時在所有擁有核的國家當中,只有中國一家做出了這樣的承諾,這就是一種自信。到目前為止中國也是唯一的一家宣佈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對無核國家使用核武器的國家。這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信念,更是一種包含極大勇氣的戰略智慧。
鄧小平也説過,他説:“我們還是要發展一點,但怎麼發展,都是有限的。”就是我們不會讓核武器牽扯我們太大的國力,另外也是看透了核武器的作用就是在心理層面上。
再看看蘇聯和美國它們雙方造了多少核武器。據俄羅斯《紅星報》統計,自1945年起,美國,當然這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統計,美國總共生産了7萬個彈頭;蘇聯從1949年起總共生産了5500個彈頭,300艘核潛艇。而美國和蘇聯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呢?這麼多核武器發揮什麼作用了呢?冷戰結束了,冷戰的結束並不是用核武器把它打贏的,反而是它們在競賽當中各自都把鉅額的國民財富變成了導彈,變成了不能吃也不能用的核武器,變成洲際導彈、變成核潛艇等等。
(6)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到朝鮮戰爭,一百多年,這近代的一百多年中國軍隊無一不是在巨大的武器代差的情況下作戰。但是,在世界跨越機械化戰爭時代,進入核戰爭時代不到20年,一窮二白的新中國就趕上來了,這也是500年來,中國唯一一次迅速趕上世界軍事革命的步伐。
今天,中國已建立起了一支精幹的,有各類核彈、各類彈道導彈齊全的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力量體系。中國的“核勝利”是一個進行式,並不是我們建完了就不管了,它為今天的中國贏得尊嚴和安寧,也為今天的中國再一次趕上世界新軍事革命的進程,奠定了至關重要的基礎,為今天的中國軍隊進行跨越式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高起點。中國核武器的發展,在提升國際地位和為國家鑄就一把戰略反擊利劍的同時,也帶動了中國整個核工業和相關行業的飛速發展。
中國第一枚原子彈的先進程度、從原子彈到氫彈的過渡時間、以及從核試驗到實用核武器的時間,都創造了世界核武器發展史上的記錄。中國核武器發展的歷程,真正值得世界永遠銘記,是激揚的,它留下了一種精神——我們今天稱之為 “兩彈一星”精神。它不僅給我們國家提供了一种先進的武器體系,趕上了世界新軍事革命,更重要的是給我們民族留下了一個“兩彈一星”精神,這種精神是一個民族奮進不息的引擎。
今天回頭看過去,當時中國為什麼能夠創造這樣的奇跡,獨立開發出核武器,是以下三個因素合力的結果:
首先,是知識的原創力量。
儘管美國的核壟斷,導致了國民政府開發核武器計劃的失敗。但是,被派往美國的中國知識分子卻沒有認輸。而是轉向更基礎的核物理知識的學習。本來是要學習人家的計劃和武器製造的直接過程,這個時候轉向了對核物理知識的學習,以及對核武器和火箭運輸技術的學習。新中國建立後,這些學者又突破了狹隘的國內政治對立意識,決定放棄他們在國際學術界的前程,投奔新中國,為中國核武器發展和火箭運載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二個就是決策層的眼光和魄力。新中國成立前,毛主席主要是以一個旁觀者的眼光,從戰略全局的角度來審視作為獨立武器的原子彈。毛澤東對外宣傳我們不怕這個東西,但是我們又要有,這就是辯證法。首先你不害怕,你就有了抵消對方核訛詐的心理基礎,你沒有的時候你心理要強大,當你擁有的時候你心理就更加強大,這就是毛澤東的偉大。朝鮮戰爭爆發以後,由於戰略對手的變化,毛澤東開始轉向從實戰型這個角度來考慮了。對於中國原子彈的發展進程,毛澤東在1958年説十年完全可能。實際上發展進程都比原來的計劃大大地提前。正是在這樣一個外援斷絕、強敵壓境的環境下,中國的科研工作者進行了一場自強不息的絕地反擊。
最後請大家看看這一串數字。
1967年6月份,中國爆炸了第一顆氫彈;
七十年代,中國又掌握了中子彈技術,成為當時世界上四個掌握中子彈技術的國家之一;
在此之前的1960年,伴隨著核武器研製的進程,1960年的“東風1號”地對地導彈發射成功;
1964年,“東風2號”中程導彈發射成功;
1966年10月27日,中國第一枚裝載核彈頭的導彈爆炸成功;
1967年5月,“東風3號”彈道導彈發射成功;
1970年第一枚兩級中遠程導彈“東風4號”發射成功;
1971年中國第一艘核潛艇試航;
1974年中國第一艘核潛艇正式裝備中國海軍;
1980年5月18日,中國第一枚洲際彈道導彈“東風5號”發射成功,成為繼美、蘇之後第三個擁有洲際導彈技術的國家;
1981年4月,中國第一艘彈道導彈核潛艇下水;
1983年,中國第一艘彈道核潛艇交付海軍;
到這個時候,中國不僅擁有了完整的核武庫,而且除戰略轟炸機以外,我們已經掌握了完整的導彈運載技術。
這既是中國人自強不息的象徵,也是中國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中國軍隊第一次終於抓住了世界軍事變革的重大戰略機遇,並且迅速趕上,避免了落後就要挨打這樣一個悲劇繼續上演。
在漫長的危險的冷戰時代,如果沒有核武庫,中國的安全環境將不堪設想。為了趕上這一次新軍事革命,毛澤東作為舉世無雙的大戰略家,進行了高超的戰略運籌。一邊是中國在追趕新軍事革命,研製自己的核武器體系,同時中國也在國際戰略上,在全世界範圍內支持民族解放運動。
中國利用美蘇冷戰對峙的有限空間和時間,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不到十年時間,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爭分奪秒完成了中國核武器體系的構建,趕上了世界新軍事革命的步伐。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