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央視網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媒體揭秘宇航員是如何煉成的:歷經58關方能上天

發佈時間:2013年06月12日 02:5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原標題:航天員歷經58關方能上天

  4月14日,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右)在模擬返回艙內進行手控交會對接訓練。新華社發

  中國航天員有一個專屬英文名字“Taikonaut”,這個自神七飛天后更多見諸外媒的新單詞,由漢語拼音“taikong”(太空)和英文“astronaut”(宇航員)合成,更具中國味道。

  俗話説“武能駕機炸碉堡,文能上天修衛星”,這些國産“超人”都是如何煉成的呢?從飛行員到準航天員,再到真正飛往太空,他們不僅要掌握8大類58個專業的內容,還要在每天的生活中遵守N多“不準”,背後的個中艱辛,非常人所知。

  □魔鬼訓練

  完美身體仍需嚴苛訓練

  1995年中國第一批航天員招募時,幾乎所有飛行員都報了名,但只有60人可進入候選人行列。3年後,12人入選,加上兩位教練,共14人組成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

  曾擔任航天員訓練系統負責人的吳川生説過,航天員都是天生的,他們天生具有普通人所沒有的航天生理功能。但飛天,僅僅靠天生的“完美無缺”的身體,是遠遠不夠的。

  從基礎理論訓練、航天專業技術訓練再到飛行程序與任務模擬訓練,準航天員們要掌握8大類58個專業的內容,這被稱為上天的58個“天梯”。

  “不僅僅要學習海量的知識,還要進行一些極具挑戰性的航天環境適應性訓練,而且還要接受幾乎苛刻的零失誤、零差錯考核”,神十女航天員王亞平在飛天前接受採訪時説。

  載人飛船從升空到著陸,每一環節都極具危險。自載人航天活動開展至今,至少有22名航天員為航天事業獻身,因此航天員必須臨危不亂、泰然處之,有智慧,也具果敢。

  此外,太空靜寂無聲,神秘難測,航天員待在密閉狹小的座艙中長期與世隔絕,忍受失重造成的不適感,容易導致抑鬱、人際關繫緊張等,還需經歷種種心理考核。

  環境訓練受8倍體重壓力

  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大隊長費俊龍此前曾到學校與學生交流。有學生問:一般人的身體只能承受一兩個g(重力加速度)的荷載,超過這個數就會頭暈眼花,而航天員怎麼能承受超荷載呢?是不是有特殊的法寶?

  “我們沒有什麼法寶,只能通過刻苦訓練提升荷載力”,費俊龍説。

  費俊龍介紹,在太空環境適應課程中,航天員訓練最多的是離心機,通過離心機的飛速旋轉,讓航天員適應加速度帶來的超荷載。與一般人不同,航天員承受的荷載能夠達到8個g,甚至10個g。

  “8個g相當於8倍的體重壓在你身上”,中國載人航天辦公室副主任、首飛航天員楊利偉説,每次做訓練面部肌肉都會變形,眼淚控制不住地唰唰往外流,呼吸困難。

  這被大多數航天員公認為最痛苦的一環。坐在座艙裏的航天員不僅要練習各種抗負荷動作,還要判斷信號,回答提問。

  “轉椅”“鞦韆”克服空間運動病

  別看去年神九飛天時,劉洋在天宮一號裏淡定地揮舞起太極拳,其實在太空中的日子並不好過。“在失重的太空,全身的血液、體液都會向頭部集中,腦袋就會腫脹,眼睛充血、鼻塞,就像得感冒”,楊利偉如此形容。神六、神十“雙料”航天員聶海勝也説,上太空之後就像在地面頭朝下倒立久了的感覺。

  太空的陌生環境會導致空間運動病,引發眩暈、噁心、嘔吐,進而使工作能力下降,需要經過前庭功能等訓練加以克服,而光轉椅訓練,就讓航天員們吃盡了苦頭。

  “轉椅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5分鐘好像是我的一個極限點,當報4分鐘過去之後,突然間渾身就開始冒汗,心裏有一種説不出來的噁心感覺,就像暈車”,劉洋形容。

  除了轉椅,還有鞦韆,這種“電鞦韆”可不好玩,前後擺出的距離有15米,沒受過專門訓練的人,可能會一下子把胃液噴出來。

  魔鬼訓練五花八門,航天員還要通過失重飛機或失重水槽訓練,學會在失重環境下穿脫航天服,吃飯、操作儀器。此外還有模擬返回艙落地瞬間的衝擊塔訓練、高空跳傘訓練等等,只有經過重重考驗,準航天員才具備飛天資格。

  練就“要睡就睡”的心理素質

  “很多人問我,飛行前一天還能睡著嗎?其實作為航天員一個基本素質,不管白天還是晚上,安排你幾點睡覺,立馬就要睡著”,費俊龍在與學生交流時提到,心跳速度是航天員最重要的素質之一,誰能正常控制自己的心跳,誰就是最後的“贏家”。

  “神五”起飛前的檢測結果表明,楊利偉的心跳始終均勻地保持在每分鐘80次左右。選擇“神六”航天員時,費俊龍和聶海勝平穩的心跳讓他們在同期選拔的航天員中遙遙領先。

  “可以這麼講,不管5分鐘以後幹什麼,現在讓我睡覺我就能睡著”,費俊龍提到,在飛行時如果心理狀態不穩定,就容易出現差錯。

  同等條件下,航天員的心理素質更重要,所以“任何時間、地點,都能讓自己馬上睡著”,成了航天員練就的一身特殊本領。

  這是天生的,還是後天訓練的?有學生不禁問道。費俊龍指出,這種“要睡就睡”的心理素質並非天生,有之前做飛行員累積下的基礎,也和平時強化鍛鍊、自我調整有關。

  “航天員的選拔最後比的不是心跳,是綜合實力”,費俊龍介紹,航天員從加入航天隊伍的那天起,每天都是選拔,每學一個課目,每學一門理論,都在進行監測、進行選拔。

  □生活受限

  全體出行不能乘同一交通工具

  除嚴苛的訓練外,日常生活中,航天員也須遵守嚴格的管理規定,而這些規定似乎有些“不近人情”。

  航天員大隊前大隊長申行運曾説,航天員是與世隔絕的一群人。這些在大家眼中“國寶”級的人物,也過著與普通軍人一樣的生活,有軍容風紀檢查、政治教育、組織生活、隊列會操、文體活動,但除此之外,他們還要遵守航天員管理的規定。

  規定上有著一連串的“不準”:不許在外就餐、節假日不許私自外出、不準與不明身份的人接觸、不準暴露自己的身份、不準抽煙喝酒等等。

  平時,航天員只有週末才能回家,任務準備期間一連幾個月“關”在工作區。為確保航天員的絕對安全,即便是探親、療養、外訓時,他們也要專車接送、專人護送、嚴格警戒,全體航天員還不能同時乘坐一輛交通工具。

  航天員的飲食也沒法自己説了算,一日三餐都有營養醫師制定食譜,食物還要留樣保存,買食品還要到專供商店,買菜要到綠色基地,總之一句話,不是想吃什麼就能吃什麼。對他們來説,“限制就是一種待遇”。

責任編輯:劉志勇

熱詞:

  • 超荷載
  • 交會對接
  • 運動病
  • 航天服
  •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