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央視網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探秘“神十”之眼:可見幾百公里高直徑1分米物體

發佈時間:2013年06月10日 05:5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山西晚報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各項準備工作正緊張有序進行。 

  6月中旬,舉世矚目的 “神舟十號”即將踏上太空之旅。“神舟十號”在火箭的推動下,從地面到達300多公里高的太空軌道。一路上,不僅有厚厚的大氣層,還有數以萬計、高速飛行的太空垃圾。在“神舟十號”發射前,需要提前探知飛行途中的“障礙物”計算軌道,規避潛在危險;在“神舟十號”發射升空過程中,還需要實時觀測飛行軌道調整飛行姿態。

  “神舟十號”只有擦亮“雙眼”,才能安全準確地到達預定軌道。地面雷達測量站就是“神舟十號”的眼睛。此次,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擔負飛船上升階段一半以上的跟蹤測量任務,是眾多“神十之眼”中重要的一雙。

  6月9日,記者走進已經準備就緒的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雷達站,探秘“神十”之眼。

  幫“神十”避開太空垃圾

  “太空不空,太空中不僅有飛行器,也有太空垃圾。”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技術人員介紹,太空垃圾又叫空間碎片或軌道碎片,是指宇宙中沒有用的人造物體。

  這些垃圾來源於太空中報廢的航天器、火箭殘骸、宇航員的生活垃圾,以及航天器損毀散落的碎片等。隨著人類探索太空能力的不斷增加,太空垃圾越來越多。目前,地球外圍的太空垃圾有1到2萬。這些垃圾小的可能是人造衛星的碎片、漆皮,大的可能是火箭發動機的殘骸。“不能小看它們,這些沒有用的垃圾,對於火箭和飛船卻是巨大的危險。”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技術人員這樣説。這些垃圾並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以每小時2.8公里的速度在太空高速飛行。在這種情況下,一塊10克的太空垃圾與飛船相撞産生的能量,相當於兩輛轎車以100公里的時速迎面相撞。這對於火箭和飛船來説絕對是致命的打擊。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所屬的多套設備,按照部署要求,將在任務期間,持續對太空進行科學觀察,“盯緊”這些太空垃圾,並掌握它們的運行規律,為“神舟十號”安全飛行提供一條安全、乾淨的軌道。

  可看見幾百公里高的物體

  因為一般太空垃圾有相對規律的運動軌道,但也會有特殊原因使得太空垃圾“出軌”,或者産生新的太空垃圾,所以“神舟十號”飛行軌道確定後,要在其發射前的一個多月就開始24小時不間斷地對軌道環境情況進行監測,以防出現“不速之客”。

  對軌道環境情況的監測貫穿整個“神舟十號”任務,從發射前期到發射時,到入軌,直到其安全返回地面。如果發現威脅,相關雷達站點就會迅速通知飛行控制中心,微調“神舟十號”的飛行姿態或軌道,以避開危險。

  “‘神十之眼’具有超強的‘視力’”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的科技人員介紹,此次,參加“神舟十號”任務的太原大功率雷達組,技術比較先進,具有測量距離遠、弧段長、精度高和抗干擾能力強等顯著特點。雷達對近地面軌道太空垃圾的監測和識別最小已經達到分米級,就是説幾百公里高的近地面軌道上,直徑一分米的物體“神十之眼”都“看”得到。

  雷達測量太原是“第二棒”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還擔任著外測數據測量、遙測參數測量和光學測量。所謂外測數據測量是指通過雷達等設備測量火箭發射上升段的方位、俯仰、速度等相關飛行數據。通過計算可以得知火箭是否按既定路線飛行,是否需要調整,以及如何調整。

  遙測參數測量是地面遙測裝置接收火箭上發出的實時數據,比如:箭體設備工作狀態、溫度、濕度、抖動情況等內外環境參數,讓發射中心及時了解火箭的狀況,同時,為今後科研及改進火箭的設計,提供重要參數。“包括我們在電視直播中看到航天員在飛船內部的畫面,也是通過遙測設備接收到的。”中心科技人員這樣説道。

  還有光學測量一般是使用攝像機,拍攝火箭在空中飛行的畫面。多種設備和手段,形成了一個立體式的無縫測量網絡。

  由於地球表面是個圓弧,一個雷達站只能測量所在水平面以上的空間,因此,“神舟十號”整個發射過程的測量,需要多個雷達站接力完成。

  第一棒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從發射到上升階段的200多秒,第二棒就是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從起飛後的200多秒到船箭分離準確進入預定軌道,最後是青島和遠洋號同時“接棒”。“神舟十號”從點火起飛到飛船進入預定軌道,這一過程大約要10分鐘,太原市衛星發射中心跟蹤測量時段近6分鐘,佔一半以上。

  從“神一”到“神十”,包括“天宮一號”,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都承擔著雷達測量的任務。與“神舟九號”相比,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的任務總量增加,過去一些備份測量設備升級為主戰測量設備,獲得的數據在上級總匯時,還將和北京指揮中心、酒泉發射場進行點對點實時交互。

  ■幕後英雄

  雷達測距操作手——任俊平

  雷達信號“捕手”瞬間捕獲目標

  當“神舟十號”出現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的觀測範圍時,地面雷達將不斷向空中的火箭發射雷達波,火箭接收到雷達波後就會反饋雷達波。不過由於是接力測量,這時多個雷達站向火箭發射雷達波,火箭反饋的雷達波也有很多,迅速從眾多雷達波中找到測量需要的那個並捕獲,這就是雷達測距操作手的任務,他們因此也被稱為“捕手”。

  作為一個優秀的“捕手”不僅要非常熟悉操作,還要判斷準確、反應迅速,同時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雷達測距操作手任俊平是第一次參加神舟系列的任務,為了保證任務萬無一失,他反復研究了以前神舟系列任務的錄像,詳細地了解了任務相關的信息,除了向自己站裏的老“捕手”請教學習,還主動和其他站溝通學習。“能參加‘神舟十號’的任務我非常自豪,我一定會全力以赴圓滿完成任務。”任俊平説。

  指揮所調度員——孫雪梅

  一句口令背後有大量的工作

  “太原,雷達、光學跟蹤正常,遙測信號正常!”在2012年6月“神舟九號”衛星發射中,唯一一個女調度的聲音來自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太原指揮所調度員孫雪梅。時隔一年,“神舟十號”發射,孫雪梅再次擔任了調度員的工作。

  指揮所調度員並不是播報員,更不是主持人,他們説的每一句話並不是在念稿子,而是要根據各個測量點傳回來的數據判斷跟蹤測量是否正常,如果發現異常就要根據相關方案調度指揮,在最短時間內使其恢復正常。

  每一次任務的調度員都要經過嚴格的篩選,除了業務能力強,還要發音清晰、標準、好聽。最終,在這次“神舟十號”任務調度員選拔中,經過第三次考核,她依靠數據判讀和嗓音在眾多候選人中脫穎而出。“航天人從不畏懼任何困難,我有信心,在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一定會圓滿完成任務,真正喊出我們中國女性的精氣神。”孫雪梅説。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