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央視網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非京籍家長:戶口已限購車房不能再限制高考

發佈時間:2013年01月08日 01: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大限將至”,備受公眾和學生家長關注的京滬粵異地高考方案到底何去何從?幾個月來,每逢週四,在北京西單大木倉衚同——教育部信訪辦偏僻的小院裏,因為異地高考,“京籍家長”和“非京籍家長”激烈地表達著各自的觀點。

  互聯網上,京籍人士將支持開放異地高考的家長稱之為“異鬧”,並明確表示,北京包括教育資源在內的公共資源本來十分充裕,正是因為不斷涌入的外地人口,嚴重影響了本地居民的正當權益,而開放異地高考則會使情況更加糟糕。

  “非京籍家長”則認為,北京的發展離不開外地人口的貢獻,異地高考集中體現了這座城市對自己的歧視。在教育公平的大前提下,自己的孩子不能因為戶口而喪失更好的升學機會。

  “一紙戶口能限制購房、限制搖號買車,這些我們都可以接受,但是關係到自己孩子的前途命運,我們就不能這樣等著!”教育部信訪辦門口,一位拿著請願書的家長説。

  近日,《中國經濟週刊》採訪了北京兩個“家有考生”的不同戶籍家庭,了解異地高考對他們的改變。

  京籍家長:“異地高考將帶給我們空前的壓力”

  找到王波是在“2013高考論壇”。他在論壇上發表了一個“我想和‘異鬧’心平氣和談談”的帖子,跟帖無數。

  王波告訴《中國經濟週刊》,教育部信訪辦門口的請願活動自己也參加過幾次,但後來不再去了,因為那裏“想表現自己或者出於各種目的想出名的人太多,有律師、社會活動家,還有‘奇裝異服’的小青年”,何況,2013年高考報名還是不允許“非京籍考生”報考,至少自己兒子考試的時候少了不少潛在的競爭對手。

  王波坦言,異地高考給自己家庭帶來的是壓力。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他按部就班地上學、畢業、工作、結婚、生子,在孩子上學前,他還沒有太多顧慮,但現在他無時無刻不感到壓力,時常有種喘不過氣的感覺。“人口太多,在北京生活越來越多不便,如果異地高考的口子一開,帶來的壓力將是空前的。”

  具體到教育層面,當外地孩子還只是面對中考和高考壓力的時候,北京的孩子面對的是入托壓力、幼升小壓力、小升初壓力,中考和高考相對來説已經是重壓後的緩衝了。這些壓力,對家長而言,就是能力、時間和財力。對孩子而言,就是耐力和體力。

  “異地高考牽一髮動全身,現有教育資源已不能滿足現有人口的需求。我們的孩子上小學要考試,所以從幼兒園就開始學英語,學奧數、學圍棋、學跳舞。進初中更是拼爹,拼孩子的毅力。除了交錢,還要看孩子有什麼證書。有需求,就有市場,隨之而來的是民間辦學機構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教師到處走穴。據我所知,小學生大部分都在上課外班,甚至個別孩子僅奧數班每週就報了4~5個,孩子家長更是生活在疲於奔命之中。”

  王波説,自打兒子上小學起,他們夫婦就幾乎沒睡過一個懶覺,包括週末。因為兒子的英語較弱,從初中起,他就給兒子報了每週一、三、五晚自習後的“課外輔導”,週六日是奧數和航模的交叉進行。王波曾考慮過讓孩子學一門藝術,比如鋼琴、小提琴,但因為家庭經濟條件所限,實在無力負擔每小時幾百元的課時費。

  即便這樣,王波計算了一下,妻子每月7000元左右的工資都花在了孩子上學上。

  日益枯竭的北京水資源、日益擁堵的交通、日益買不起的房子……在王波看來,北京再也承擔不起人口“日益增多”了。

  王波説,之所以發帖子希望和“異鬧”心平氣和地談談,就是考慮到“非京籍家長”也分兩類人:一種是自己都無法立足,卻強拉硬拽地要孩子也待在北京;另一種是在北京工作了很久,盼望家庭團聚,盼望孩子可以在北京高考。

  王波表示,自己支持後者,只是擔心政策推進得太快,變成“虎頭蛇尾”或是“半吊子工程”。“異地高考的口子一開,恐怕很多人削尖了腦袋也要把孩子送到北京來學習,包括有錢的、有權的,結果恐怕就是真正在北京工作和生活的人的孩子沒學上了!” 王波激動地説,“這不是試驗品或是爛尾樓,這賭的是孩子的後半生、是一個家庭的希望!”

  王波苦笑著説,兒子比自己想得開,曾公開反對自己去參加“請願活動”,“沒必要。”兒子告訴王波,北京近幾年的高考錄取率都在80%以上,10個人裏有8個能上大學,自己肯定沒問題。

  但王波追求的是讓兒子不僅上大學,還要上好大學,上一本、上一本裏的名校。對此,兒子更是不以為然,認為與其削尖腦袋進名校,不如選一個自己喜歡的專業。對於畢業後北京大學生依然面臨就業壓力的現狀,兒子説自己不排除先去二線城市打拼幾年的可能。

  非京籍家長:“面對女兒失望的神情,突然感覺自己很失敗”

  找到陳恒是在騰訊QQ上的“北京隨遷子女高考群”。這個群裏,每天除了大量的發泄不滿的信息外,更多的是有關異地高考的一切新的政策動態,其敏感度可比媒體。

  2012年12月19日,非重慶籍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高考方案公佈當天,就引發了群裏的大討論。有人稱之為“直轄市的破冰之舉”,有人趕緊將條件與自己比對打分説“看見了希望”,但也有很多人悲觀地説:“現在的高考制度還不如古代的科舉考試來得公平。”

  群裏也不光是高三的家長和考生,一些高一、高二、初中孩子的家長也在群裏交流經驗。一位網名叫“柏拉圖”的家長,孩子才一歲,他在群裏説:“對我的孩子來説,高考還很遠。但作為父親,我希望通過我的推動,讓孩子獲得在北京高考的權利。”

  群管理員給記者介紹了一位“群裏不愛發言但是大家都覺得他‘最吃虧’的陳先生”。

  陳恒的“最吃虧”,緣于自己被非京籍家長公認的“最好的條件”:家庭收入高,擁有北京綠卡、有房、有車、有穩定工作,是非京籍家庭中在北京享受到的待遇最好的。但是,在孩子高考問題上,“綠卡不綠”。

  今年48歲的陳恒,是美國留學生,回國後在家鄉湖北工作,2000年被派到北京總部工作,妻子和當時6歲的女兒也一同到了北京。因為在外企工作,根據當時北京市的政策,陳恒很快便擁有了有“北京綠卡”之稱的北京市(留學人員)工作居住證,女兒也順利地在北京念了小學、初中,和京籍學生享受同等待遇。

  談起女兒,陳恒臉上有抑制不住的驕傲。陳恒的女兒學習成績一直不錯,琴棋書畫無所不能,並且很早就表現出了英語方面的天賦,北京外國語大學一直是小姑娘的目標。不過進入高二後,班主任老師的一次約談改變了女兒的人生軌跡。老師提醒陳恒:因為沒有北京戶口,孩子無法在京參加高考,回家鄉考試,教材和試卷都不一樣,又要遠離父母,所以建議孩子儘早轉入學校的國際部,早早為出國做打算。

  但這和陳恒原來的設想完全不一樣。“不是不捨得錢,而是希望孩子可以在中國接受本科教育後再出國。”陳恒説,讓他更擔心的是,國際部的風氣不好,因為不需要戶口,幾乎任何人都可以報名,這些家境普遍優越的孩子在突然沒了高考壓力後變得互相攀比、甚至早戀。陳恒説,自己的女兒屬於比較乖巧的孩子,剛剛轉入國際部的時候,非常不適應,經常抹眼淚,一年多了,雖然情況逐漸好轉,他們兩口子也在盡力為她描述國外的美好學習生活,可在自己心裏,不放心和擔心的因素比女兒多得多。

  2013年北京高考不允許非京籍生源報名,就連此前一直呼聲很高的擁有“綠卡”的人也被擋在了門外,這讓陳恒很失望。

  知道消息的當天,他和妻子一夜無眠。面對女兒失望的神情,陳恒突然感覺自己很失敗。但他仍對2014年的高考政策充滿希望,畢竟馬上北京就要出臺異地高考的細則了,陳恒給自己打分,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説,他都認為女兒有參加北京2014年高考的資格,到那時候“是復讀一年還是出國要看政策的變化”,陳恒説。女兒的想法和陳恒一樣,如果後年可以在北京參加高考,她願意復讀一年。

  對於那些“打擊異鬧”的言論,陳恒並不放在心裏。他説,自己的日子過得挺明白,現在那些“北上廣”反對異地高考的家長,其實都是既得利益的享有者,假設有一天自己的老家湖北變成分數低、高等教育資源豐富的地區,現在這些拼命反對異地高考的家長估計會第一時間變成異地高考的擁護者。

責任編輯:雷世遠

熱詞:

  • 高考論壇
  • 高考報名
  • 高考政策
  • 高考壓力
  •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