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東亞日報》12月9日文章 近來,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聲音提高了許多。與以前雖然有話要説但是藏在心裏不説的“韜光養晦”式做法不同,現在“有所作為”式外交基調在中國外交動作中明顯表現出來,有話就大膽説出來,同時也採取必要的措施。
中國近日對台灣問題、伊朗核問題表明立場,拒絕美國軍艦靠港要求,取消了大部分與德國的會談日程。
警告、拒絕以及立即採取報復措施,最近中國的一系列外交應對舉措讓世界看到了一個完全不同於以前的中國外交面貌。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對手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和世界第三大經濟實體———德國,中國外交姿態的變化更是意味深長。
有分析認為,中國外交基調變化的最大動因在於其綜合國力的大大提高。
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中國人均GDP僅為381元;2006年,人均GDP增至16084元,增長了42.2倍。改革開放29年以來,中國的GDP規模增加了57.8倍。今年中國GDP預計將達到3.1萬億美元,排在美國和日本之後,位居全球第三位。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維斯特德教授預測認為,今後中國將在壯大了的國力的基礎上,更加擴大其國際影響力。▲(作者河宗大,張尹珠譯)
相關新聞:
老調重彈 美高估中國軍力意欲何為
中國崛起面臨的經濟挑戰
解放軍導彈驅逐艦首次訪日塑造透明中國形象
五角大樓屢給中國軍費 注水 炒作 中國威脅論
中國儘快擁有航空母艦已成中國人揮之不去的情結
責編:荀志國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