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中國心理學界危機與災難心理援助項目組副組長樊富珉
汶川8.0級特大地震造成慘重傷亡,一夜之間,成千上萬的人失去至愛親人,甚至失去整個家庭。倖存者陷入巨大的悲傷中,整個社會也隨之陷入哀痛。
我們的社會何時才能撫平災難帶來的心理創傷?我們需要怎樣的幫助和自助,才能重建我們的心靈家園?
5月21日,清華大學心理學教授、中國心理學界危機與災難心理援助項目組副組長樊富珉,接受了本報專訪。
中國青年報:災難過後,很多人會有各種各樣嚴重的身心反應。這種反應正常嗎?需要心理援助嗎?
樊富珉:災難確實會給人帶來很多方面的強烈反應,我們通常叫做應激反應。以往經驗發現,災後三個月後心理問題會凸顯出來。這種身心反應首先是軀體症狀,比如有些人不想吃東西、感覺疲勞、失眠、心慌、吃不下、做噩夢、全身緊繃、喘不過氣來等等。同時,心理上會表現出失落、痛苦、憤怒、焦慮不安、孤單無助等等,在人際交往方面還會表現得不想見人,或者拽著別人不放,或者無法獨處、指責別人等等。
這些都是正常反應。你想我們遇到這麼大的地震災害,如果泰然自若就不正常了。這就是我們要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因。所以,在災害危機發生的初期,需要向大家發送小冊子,或者通過廣播、報紙,讓大家接受這種症狀。
中國青年報:國內外以前有無大規模心理援助的行動?有什麼經驗和教訓?
樊富珉:“9?11”以後,美國就制定了一整套大規模心理干預的機制。台灣大地震後,當地政府也開發出一套系統的危機干預方案。災後成立的中國心理學界危機與災難心理援助項目組,在汶川地震後的第二天,就通過互聯網找到很多危機干預的現成方案。台灣的同行也發送給我們大量資料。所以我們項目組很快就編制了一套心理教育手冊,告訴災區倖存者以及救助人員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