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遇難數字統計流程
從地震發生那一剎那,人們就在關注一個數字,這場天災,到底奪去了多少人的生命。
這個死亡數字,牽動著人們的神經,它是衡量災情嚴重程度的重要指標,是制定救災決策的重要依據,是撫恤金髮放多少的基本標準。更重要的是,每個逝者,都應得到紀念,這個數字的準確統計,是對逝者的基本尊重。
在災難使一個城市瞬間陷入混亂和無序中時,這個關鍵數字是如何統計出來的?記者以什邡市為樣本,採訪了整個死亡數字的統計鏈條。
學校是怎麼統計死亡數字的?
14點40分,地震發生後12分鐘,什邡市教育局辦公室的杜甫華,驅車前往20公里外的紅白鎮,了解學校的傷亡情況。
“地震發生後,所有通信信號全部中斷。為了了解災情,必須親自前往調查。”杜甫華説。此前,什邡市教育局每個人分片負責3所學校,地震發生後,他們被迅速派往自己負責的學校了解情況。
什邡市教育系統22所中小學的死傷數字,在13日淩晨3點獲得,距地震發生12個半小時。
為何學校的死亡人數最多?
據初步估計,全市共有980名師生,被掩埋在廢墟之下。這個數字在13日上午,被傳遞到什邡市抗震救災指揮中心,教育局同時向德陽市教育局、省教育廳進行了彙報。
地震發生時,絕大多數學校的學生,都正坐在教室中,等待上下午第一節課,所以,學校是此次地震中,死亡人數最多的地方。
更全面的數字由誰提供?
除了受災嚴重的教育系統和工業系統,更全面的統計數字,由各鄉鎮政府在第一時間提供給什邡市指揮中心。
“只要有新的傷亡數字出現,我們都要即時向指揮中心彙報,開始幾天,每天至少報告3次,各個學校,也要每天給我們電話報告一次。”教育局的杜甫華説。
如何進行傷亡數字的彙報?
“我們採取了最原始的驛站傳遞的辦法,每天兩次,紅白鎮兩所學校都會派專人,走路到鎣華鎮,再由鎣華鎮的人接替,把兩個鎮的數字,帶到通信暢通的八角鎮,由八角鎮的人打電話把三個鎮的數字,報告給教育局,這樣是最快,也最節省體力的方法。”杜甫華説。
如何確定死者身份與死亡人數?
到14日上午,洛水中學倒塌的教學樓,已經被翻了個個兒,此時,學校統計的學生死亡人數是79人,他們向教育局和什邡市抗震救災指揮部作了彙報。
“這79個人,都是必須見了遺體的。”李長霞説,“一些家長不在的,或者被送到外地醫院救治身亡又沒人去認領的,我們就很難確定身份,只能按失蹤處理,這些失蹤的人,在被發現後,有可能轉化為死亡人數。”李長霞説。
目前,洛水中學統計的死亡人數是83人。
有沒有建立專門的彙報制度?
隨著救災秩序的逐步恢復,各個鄉鎮逐步建立正規的傷亡信息彙報制度,確定專門人員,負責每天兩次向什邡市救災指揮中心彙報死亡數字。
洛水鎮余安村村支書曾德安了解死亡數字的途徑,依靠各村的村幹部彙報的數字。“我敢保證我報的數字,98%準確,死一個,要有一座墳的,而且,這是天災,又不影響我的政績,我沒必要少報,少報了,以後涉及到賠償,老百姓會來鬧的。”馬國華説,他認為,村民也不會多報,“家裏死了人的,發救災物資,我們會多發,但誰也不會冒著忌諱,去吃死人飯。”
怎麼保證數據的準確?
這些來自鄉鎮、全市18個村鎮管委會、工業經濟局、安監局、教育局、武裝部,以及4個大型公司的死亡統計數字,全部匯總到位於什邡市體育場的抗震救災指揮中心,這裡是全市死亡數字統計的終端。
在這裡,有一個27人的數據信息統計小組,負責全市災情信息的數據匯總,分析,整理。
在每個災區,通過基本一致的流程,死亡數字被逐級匯總到四川省抗震救災指揮部,再被提供到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最終匯總成那個牽動人心的數字。(據新華社、京華時報、北京晨報)
責編:張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