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副秘書長林春近日在中國科學院,就災後心理援助和危機干預,進行了一次介紹。
地震易造成破壞性心理效應:
恐懼、悲傷、焦慮、自責等
林春副研究員説,災難性事件具有突發性,無法預測,一般人也缺乏相關的經歷和應對經驗,這類事件會造成破壞性壓力或者極端壓力,比如戰爭、空難、大地震等。這次汶川地震,對所有災區的受害者或救助者,都屬於巨大的災難性事件,造成的壓力也是破壞性壓力,導致許多負性情緒,如恐懼、震驚、憤怒、悲傷、焦慮、自責、不真實感等等。
大部分受災群眾都是心理正常的
有嚴重心理障礙的需系統治療
林春説,震後的景象,當然會引起人的強烈情緒反應,但是遠沒有達到異常的狀態。所謂異常,就是和正常人不一樣了。破壞性壓力會引起應激反應,出現特殊的生理、心理變化,如呼吸、心跳加快,血壓、體溫升高等等;其次是心理上的改變;如果一個人的社會支持系統良好,親人、朋友特別多,他應對壓力的能力就更強。看到那種慘烈景象,有些人感到恐懼、焦慮,這是正常的。所以一定要給大家傳播這樣一個觀念:大部分受災群眾都是心理正常的,不是異常的,可能有些正常人暫時有點不健康。
也有些人心理已經出現嚴重障礙了,不能自行緩解,問題變得越來越複雜,這種人就需要進行心理干預,這些人是專業心理服務的主要對象,需要進行比較系統的、長時間的心理輔導,這個比例不會超過20%。
負性情緒可持續一個月至幾年
社會支持強大,負性情緒時間短
有人問,負性情緒會持續多久?林春回答,因人而異,有的人負性情緒持續幾週,有的人可能持續幾個月、幾年,甚至數十年。這與不同人的生理心理狀態、人格特點、社會支持系統有關,還極大的與災後是否得到過及時並有效的心理輔導和心理支持有關。
正如人得過一種病,體內就有抗體一樣。以前經歷過地震,或者家裏出現過重大事件的人,往往承受能力、適應壓力的能力比較強,不需要特別進行心理干預,能夠自我平復。這些人不但不用對他進行心理干預,他還能給別人以支持,雖然他不是心理學專業的人員。
而身體情況不好的人、疲勞的人,面對壓力的時候,可能和正常人的反應有些不同。社會支持系統強大、朋友多、掌握的物質和通訊條件比較有優勢的人,應對壓力的能力就強一些;得到過及時有效的心理服務、有些心理學知識的人,受負性情緒影響的時間要短些,強度要小些。
一般的負性情緒,持續的時間長短不同,快的可能在一個月到三個月左右,恢復到大致正常。唐山大地震,有的地震親歷者過了20多年,還有心理上的沉重創傷。
你也痛苦,我也痛苦,
交流不會産生雙倍痛苦
林春説,突發事件發生以後,視而不見是不可能的。怎樣做好心理調試呢?
第一、要認識自己的情緒,悲傷、痛苦、內疚,都屬於正常的範圍,不要去否定它,這些情緒都很正常,首先要接納自己的情緒。
第二、多跟周圍人進行交流。我們都學過物理學,一個系統如果是封閉的,跟外界其它系統不能進行信息、物質和能量的交流,很快就會失去結構,而功能又是建立在結構的基礎上,沒有結構就沒有功能了。人在災後,很容易出現自我封閉,自責、自疚……有的孩子獲救後,出現回避行為,不願意跟別人説話,這對他們恢復心理平衡,恢復心理功能是不利的。
如果大家都有負性情緒,交流之後會不會更加嚴重?你也痛苦,我也痛苦,兩個人一交流不是雙倍痛苦嗎?其實不是這樣,交流本身就是宣泄的過程,通過交流,悲傷的情緒不再憋在心裏,表達出來心理壓力會減少,比如皮膚上長了個瘡,有兩種辦法,一種是把它蓋起來,不看它,但是看不見就會好嗎?視而不見,可能會造成更嚴重的損害;你不妨把它打開,該怎麼治就怎麼治,當時會疼痛一點,治好以後就正常了,各種功能又重新具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