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女求天女,更闌意未闌。玉庭開粉席,羅袖捧金盤。”一首古詩描繪了中國古代女子穿針乞巧過“七夕”的歡樂情景。
七夕作為我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從古至今演繹了許多美麗動人的故事。這其中不僅有對愛情的堅貞、對家庭團圓的祈盼,更有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
習近平曾在不同場合多次講述愛情故事:馬克思與妻子燕妮之間的偉大愛情、霸王別姬的愛情悲劇、阿拉伯商人的義烏情緣……這些故事有的關乎信仰,有的關乎作風建設,有的關乎國與國的友好交往。
七夕,聽習近平講述“愛”的故事,感受“愛”背後的言近旨遠。
“馬克思和妻子燕妮患難與共,譜寫了理想和愛情的命運交響曲。”2018年5月,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週年大會上,習近平高度評價了馬克思和妻子燕妮之間的愛情。
作為近代以來最偉大的思想家,馬克思畢生都在為人類解放而奮鬥。為了改變人民受剝削、受壓迫的命運,馬克思義無反顧投身轟轟烈烈的工人運動,始終站在革命鬥爭最前沿。
在他的革命生涯中,有一位偉大的女人——燕妮,始終陪伴左右。不論是顛沛流離的生活折磨,還是貧病交加的疾病煎熬,燕妮對馬克思始終不離不棄,無怨無悔。
燕妮除了是馬克思的愛人,更是他最忠誠的戰友。被迫輾轉那些年,燕妮為了支持馬克思的事業典當了陪嫁品。馬克思寫作時字跡很潦草,燕妮就替他謄寫手稿。創作《資本論》時,馬克思身體每況愈下,有時只能臥床向燕妮口述文章。晚年,燕妮患上肝病臥床不起,馬克思寸步不離地照料她,最後自己也病倒了。
無論生活多麼坎坷艱難,馬克思沒有放棄革命道路,燕妮也從未離開過馬克思。兩人患難與共,相濡以沫。支持他們的除了真摯的愛情,更有共同的信念。正如馬克思所説:“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那麼,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作出的犧牲”。
“我們黨得到了中國最廣大人民支持和擁護,中國沒有一種政治勢力能夠取代中國共産黨。我們黨的執政基礎很牢固,但如果作風問題解決不好,也有可能出現‘霸王別姬’這樣的時刻。”2013年7月,習近平在河北省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提到了“霸王別姬”的故事。
這個成語講述的是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的千古悲情。
楚漢相爭時,西楚霸王項羽為爭奪帝位,與劉邦交戰相持多年。項羽之神勇,千古無二。但他坑降卒,殺子嬰,弒義帝,種種不道,而在殘暴也。最後項羽兵敗,自知大勢已去,不得不和虞姬決別,自刎烏江。
虞姬是項羽的愛姬,相傳容顏傾城,才藝並重,舞姿美艷,曾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下一直陪伴在項羽身邊。史書雖沒有介紹虞姬的結局,但後人根據項羽所作的《垓下歌》推斷出她最終在楚營內自刎。
這悲情一瞬,定格在中國文學的字裏行間,成為中國古典愛情故事中最經典、最盪氣迴腸的燦爛傳奇之一。
北宋文學家蘇洵評價:“項籍有取天下之才,而無取天下之慮。”正是由於作風霸道,失去民心,項羽才最終在烏江上演了“霸王別姬”的千古悲劇。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習近平在河北省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引用“霸王別姬”的悲劇故事,正是告誡全黨要用憂慮感、危機感來改進黨的作風,鞏固政權,贏得民心。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發表講話,提到了這首反映青年愛情生活的古詩《關雎》。
《關雎》以大膽、直白的用詞,唱出了渴望愛情的青年男女的心聲。這一種愛戀,既有真實深厚的情感,又表達得含蓄而有分寸。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論語》中多次提到《詩經》,但作出直接評價的作品,卻只有《關雎》一篇,謂之“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藝術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一切轟動當時、傳之後世的文藝作品,反映的都是時代要求和人民心聲。”作為《詩經》的開篇之作,《關雎》既表達了古今相同的愛戀之情,又是對當時西周禮儀社會的真實寫照。
2014年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除了《關雎》,習近平還提到很多傳之後世的文學佳作:探索宇宙奧秘的《天問》、歌頌女性英姿的《木蘭詩》、反映農夫艱辛勞作的《七月》、反映士兵征戰生活的《採薇》……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
習近平鼓勵廣大文藝工作者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努力創作更多無愧於時代的優秀作品,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
“上世紀40年代末,一位在新疆工作的中國小夥兒認識了在當地醫院工作的美麗姑娘瓦蓮金娜,兩人真心相愛並結婚生子。後來,由於一些客觀原因,瓦蓮金娜回國了,當時他們的兒子才6歲。這個孩子長大後,不斷尋找自己的母親,想盡了各種辦法,始終沒有音訊。2009年,兒子終於找到了自己的母親瓦蓮金娜,他的母親就住在阿拉木圖。這一年,兒子61歲,瓦蓮金娜80歲。後來,兒子來到阿拉木圖看望母親,還把母親接到中國旅遊。”
2013年9月,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講述了這樣一個愛情與親情交織的故事。
哈薩克斯坦是古代絲綢之路經過的地方,曾經為溝通東西方文明,促進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相互交流作出過重要貢獻。2013年以來,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主張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從此,中哈人員往來愈加密切。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的演講中,習近平提到的這段異國情緣,正是中哈人民友誼的有力見證,亦是“一帶一路”民心相通的最好詮釋。
“在阿拉伯商人云集的義烏市,一位名叫穆罕奈德的約旦商人開了一家地道的阿拉伯餐館。他把原汁原味的阿拉伯飲食文化帶到了義烏,也在義烏的繁榮興旺中收穫了事業成功,最終同中國姑娘喜結連理,把根紮在了中國。一個普通阿拉伯青年人,把自己的人生夢想融入中國百姓追求幸福的中國夢中,執著奮鬥,演繹了出彩人生,也詮釋了中國夢和阿拉伯夢的完美結合。”
2014年6月5日,習近平在中阿合作論壇第六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又講述了一個阿拉伯商人在義烏的愛情故事。
“金鵓鴣銀鵓鴣,飛來飛去飛義烏”。作為全球知名國際商貿城市,義烏與阿拉伯國家貿易頻繁。2014年以來,發往阿拉伯國家的貨物出口額佔義烏出口總額一半以上,每年超過10萬名阿拉伯客商來義烏採購商品。
一個義烏商人的愛情故事,折射的卻是中阿源遠流長的傳統友誼和貿易往來日益密切的現實圖景。“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變成現實。”習近平講述的“愛”,不僅是“愛情”,更是“親情”“友情”,“責任”與“擔當”。(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
編輯:李丹責任編輯:邢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