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敏:從我的中國心到我的中國夢

香江·鄉情 來源:央視網 A-A+

  

央視網消息:"這一切就像一把鑰匙,開啟了一扇隱蔽的大門,我推門一看,一個親切的世界向我張開了懷抱。"如果一定要用語言來形容他第一次走進祖國內地的感受,或許這就是最接近真實的描白。

1984年春晚,張明敏憑藉一曲《我的中國心》一夜之間家喻戶曉,那一夜,這首歌連同他的名字一起沸騰。

參加央視春晚前,二十多歲的張明敏已在香港音樂界斬頭露角。"當時的唱片銷量已經超過了300萬張",聲音略微高了一度,嘴角輕輕上揚,玻璃鏡片下瞇起的眼睛仿佛看到了那些年青春火紅的時光。

張明敏

張明敏

時間是個橡皮擦,把白天擦成黑夜,把少年擦成白頭。

彼時熒屏上的張明敏,一頭具有標誌性的蓬鬆齊耳卷髮和圓形金屬邊框眼鏡無不洋溢著那個年代熱烈的青春氣息。

如今,真實遇見,已過花甲之年的他,一身中山裝更見莊重沉穩。頭上的絲縷白髮一不小心便會露了馬腳,歲月在他臉上留下了淺淺斑點,卻未帶走眼睛裏閃爍的點點光芒。

隨意落座,他平易而近人。

旋踵之間,香港回歸祖國已經20個年頭。從1997年到今天,對於張明敏來説,青年時期希望香港回歸平穩過渡這個題目已經完成。

關於香港回歸,他似乎有太多的故事。20年,一個新的里程碑,既帶來了展望,也帶來了懷念。

20年前,記憶中最難忘的那一天

一百年前我眼睜睜地看著你離去,一百年後我期待著你回到我這裡。

"看到五星紅旗徐徐升起,英國國旗降落的那一刻,心裏才感覺踏實了很多。"他有些激動,身體前傾調整了坐姿,在空中比劃的雙手停頓了一秒,仿佛準備開啟一場盛大的演講。

記憶再次將時間拉回到過去。1985年中英聯合聲明正式生效,歷時12年的過渡期後,香港終於迎來了歷史上的榮光。在美麗的維多利亞港灣旁,一座海鷗在水面展翅高飛形象的流線型大屋頂建築內, 舉世矚目的香港主權回歸移交儀式舉行。

香港維多利亞港夜景

香港維多利亞港夜景

1997年7月1日零點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在香港升起。歷經百年滄桑,香港終於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這標誌著香港同胞從此成為祖國這塊土地上真正的主人,同時也宣告了英國在香港一個世紀殖民統治的結束。

那天,狂風暴雨讓他的記憶格外鮮明。演出一場接一場,忙碌奔波讓他無暇顧及從頭到腳濕透的衣服。用"激動"兩個字來形容當時的心情,已經顯得有些不足。他記得,刷刷作響的雨聲一點一點被湮沒在了歡呼雀躍的人潮中。

大雨沖刷著香港百年的屈辱,在莊嚴的中國華人民共和國國歌聲中,所有的沉重和不安在那一刻畫上了休止符。

香江鄉情,那些流淌在血液裏的牽掛

對於半生顛沛流離的母親來説 ,祖國的苦難,她一直感同身受。

在他的印象中,"媽媽總是把舊衣物洗乾淨整理好,大包小包的寄回家鄉"。對於老人來説,有生之年能為家國親人所做的也就只有通過郵寄的方式得以慰藉和延續。作為兩地文化交流的使者,他和母親的想法不約而同。

上世紀80年代內地藝術家們以地做舞臺,以天為幕布,演出缺乏先進的音響和燈光設備。他説,如何能儘自己的一份力量讓他們有像在香港一樣的條件去演出,這是他當時思考了很久的事情,也是他第一個關於這個國家力所能及的夢想。

此後的日子,他奔波于內地和香港,投身於推動兩地文化交流,參與組織香港青年聯會,積極推廣普通話在香港的普及。回望過去,他説這一生最重要的兩個選擇,一是1984年參加央視春晚,二是2012年參選香港特別行政區人大代表。

如今,20年過去了。

香港保持繁榮穩定,各項事業取得長足進步,而兩地各領域交流也日益密切。關於未來,他説,今天的祖國需要更多的夢想。每一個年輕人都應該有夢想,如果大家的夢想一起實現,這就是我們祖國的未來。

二十一世紀的篇章在不知不覺中已悄然翻開多頁。

繼1984年《我的中國心》之後,時隔30年,張明敏再次推出歌曲《我的中國夢》。于他而言,同樣的舞臺,唱的卻是不同的心情。

30年前,“長江”和“黃河”的民族烙印引起了中華同胞的強烈共鳴,他唱的是民族團結、同力協契的中國心;30年後,從青年到花甲,懷揣初衷一路前行,他唱的是努力拼搏、國家興旺的中國夢。(本文記者|孫曉媛 聯絡支持|汪佳瑩)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