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消息,著名國學大師季羨林8時50分左右在北京301醫院病逝。季羨林簡介:季羨林,字希逋,又字齊奘。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作家。他精通12國語言。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 中新社發 馮磊 攝
2002年6月17日,《大公報》在北京舉行活動紀念創刊一百週年,季羨林、周南、經叔平、何魯麗等出席紀念活動。季羨林教授生於1911年8月,山東省清平縣(今臨清市)人。著名東方學家、梵文學家,中國東方學的奠基人。中新社發 滿會喬 攝
中新網7月11日電 2009年7月11日上午9時,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在北京301醫院辭世,享年98歲。雖然年已耄耋,但近年來季羨林先生依然是媒體和公眾關注的焦點,鳳凰衛視年初推出的一檔節目,講述了季老的熱血人生。在已經走過的將近一百年時間裏,他曾經直面日本人的刺刀,也曾為濃濃的鄉愁毅然回到大陸,而戀著他的“打字機主人”,則終生未嫁……
平生愛國,不甘後人,即使把我燒成灰,我也是愛國的!——季羨林
“少無大志”不愛讀書 反抗日寇面對刺刀
陳曉楠:在二十世紀燦若星河的學術大師當中,季羨林是比較奇特的一個,他既沒有家學淵源,也沒有顯赫的家族背景,只不過是個普普通通的農家子弟,但卻從老家的田間地頭一路走來,走上了學術巔峰,期間的曲曲折折也頗耐人尋味。有人説,季羨林是中國一個世紀風風雨雨的見證人,因為季羨林常説的一句話就是:我的心是一面鏡子。為了製作這期節目,我們特意去解放軍301醫院,看望了已經98歲高齡的季老。
季羨林:中國是和為貴,以這種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我們講“和”,這中國的精神。
解説:在山東臨清市,流傳著現代名人的文武雙星説法,武指的是抗日名將張自忠,文就是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他們都是名副其實的臨清人。
老農:我年紀不多大,我就是73歲,他(季羨林)現在就是夠90來歲了,夠吧。夠90吧,97了,98,俺大爺96了,也活著,也在著了。(季羨林)現在還能走路吧,能,能走路。
老農:(季羨林)對咱官莊這個幫助也不少,就是捐獻的東西,修路,他(季羨林)這個捐獻都不小,咱説對官莊也有貢獻。
解説:1911年8月,季羨林出生在山東省清平縣的一個小山莊--官莊。在他出生兩個月後,辛亥革命爆發,末代皇帝溥儀被請下帝王寶座。季羨林對幼年的的回憶中,窮和餓是關鍵詞。在山東西部最窮的縣裏找最窮的村,在這個最窮的村裏找最窮的家,那就是季羨林的季家。
蔡德貴(季羨林助手):窮到自己從來沒吃一頓飽飯,但是,有一點好東西,他記得很清楚的,一個就是母親從外祖母那個鄰居那,拎回來一罐牛肉湯,從這個湯裏邊呢,結果撈出來一小塊牛肚,那一輩子吃的,就是第一次吃那麼好吃的東西,拿出一塊小牛肚來以後呢,又捨不得一口吞下去,拿了一個生了銹的小刀一點點切著吃了這一塊小牛肚,那覺得是一生吃的最可口的一次飯。
解説:小時候季羨林並不愛讀書,家裏連帶字的紙條都沒看過。雖然6歲就來到濟南求學,但很快,動蕩的時局打亂了這裡的平靜。
季羨林:我沒什麼理想,我少無大志,我高中畢業以後,家裏邊沒錢,就想找一個職業,當時的時候呢,是搶一隻飯碗,沒想,我沒想什麼大志。
蔡德貴:因為季老呢,他小學畢業的時候,他覺得自己學習不好,所以好學校他不敢報,他最後選了一個什麼呢?當時濟南有兩個就是名聲不好的學校,一個叫破正誼,一個叫爛育英,他最後就選擇了一個正誼中學,而當時他入了學以後。對他影響最大的一個老師,就是鞠思敏先生,當時他是做正誼中學的校長,所以這個人是當時最有名的愛國者之一,日本人進了濟南以後,慕名想求他出來做偽政權的一個官員,堅決拒絕,挨餓也不拿日本人的麵粉,所以這個人就是一生愛國對季老的影響特別大。
解説:校長的風骨感染了少年季羨林,從1928年日寇佔領濟南那天起,當地學生組織的反抗就沒有停止過,季羨林和夥伴們一道發過傳單、撬過鐵路、燒過日貨,讓日軍非常頭痛,於是,針對學生的抓捕和槍殺時有發生,17歲的季羨林,險些死在日寇的刺刀底下。
錢文忠(季羨林學生):季先生正好家裏有件什麼事情,要到一個藥店去,被日本人攔住了,因為日本人是最恨學生的,因為學生一直在搞反日的活動,所以看見季先生一看,突然發現他腰裏扎了根皮帶,日本人説你是學生。
蔡德貴:後來季羨林呢,就是跟他説,現在我經商,現在商人呢,也多少有一點錢了,也能係得起皮帶了,這樣就是算勉強的過去了,他説當時如果稍微不沉著,肯定會被抓起來,因為當時是明晃晃的刺刀。
錢文忠(季羨林學生):像這樣的一件事情,對季先生造成了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對年輕,青少年時代的季先生,産生了很大影響,也留下了一個致命的遺憾,就季先生會十幾種外語,但是唯獨不會日語,他不學日語,他從青少年時候他下定決心,不學日語。
解説:但是國難並沒有因個人的僥倖逃脫而結束,1931年9 18事變,日軍悍然佔領東三省。季羨林此時已經是清華大學大二的學生,學生們對蔣介石奉行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不滿,紛紛來到政府請願。剛滿二十歲的季羨林更是滿腔熱情,救國如救火,為了讓蔣介石出兵抗日,他和眾多學生一起,奔赴南京請願,甚至臥軌絕食。
蔡德貴:他們坐火車是從前門火車站走的,到前門火車站的時候呢,站長不讓上車,不讓上車就是不能去南京,這些學生怎麼辦呢?就是臥軌,結果呢,因為學生臥軌後來站長不得不讓這些學生去了。
解説:赴南京請願只是季羨林清華學生時代的一個側面,事實上,清華四年是季羨林一生的轉捩點。
相關鏈結: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