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部門建制為核心的機構改革,即將拉開新一輪政府改革攻堅戰的序幕。
記者從權威人士處獲悉,由中央高層任組長的兩組“人馬”,正在制訂兩套方案──機構改革方案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總體方案。
兩個方案的初稿已于春節前完成,並由討論階段進入具體決策階段。相關方案的內部小範圍討論從2006年就已開始。
據參與內部方案討論的人士透露,與此前五次行政體制改革最大的不同是,“大部制”方案中加入了“決策、執行、監督”分立的意圖。即對“三權”進行厘清、分立歸屬,並使其相互制約,形成良好的權力制衡與監督的運行機制。
接受記者採訪的多數專家認為,大部門制具體實施可能真正帶來政府公共管理質的飛躍,並可能成為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先聲。
破解“政出多門”
何謂“大部制”?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給出了一個定義:就是在政府的部門設置中,將那些職能相近、業務範圍雷同的事項,集中到一個部門進行管理。
“大部制是國外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國家普遍實行的一種政府管理模式。”汪玉凱表示。
儘管“大部制”方案內容尚不得而知,但多數專家分析,如何構建“大部制”的基本原則已在“十一五”規劃有所體現:即“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和決策、執行、監督相協調的要求,建立決策科學、權責對等、分工合理、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加快建設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
從國際社會經驗看,“大部制”能解決政出多門,政府之間職能交叉、權責不清的狀況。目前這一現象在我國正顯得十分突出。
首先表現在經濟和社會管理領域中。如農業管理方面,産前、産中、産後管理涉及14個部、委、局;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勞動、人事、教育等部門職能交叉;在對外商投資、境外投資等方面,發改委負責項目核準,商務部負責企業設立及合同核準。
其次,對於關係到大部分公眾利益、問題日益突出的食品、安全、藥品等監管領域,職能交叉的狀況更為嚴重。如食品質檢就由質檢、工商、衛生、農業等多個部門參與管理。
實際上,近年不論是宏觀調控還是各類專項行動,決策部門多采用行政管理上“轟轟烈烈”的方式,十多個部門聯合下文、聯合行動已成常態,但最後往往互相推諉責任,誰都不負責。
“權責不明,導致問責無門。”曾參與新一輪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專家、國家行政學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指出。
職能交叉導致的另一個後果是行政成本高,效率低下。
國家行政管理學院副教授李軍鵬給出了一個具體數據:我國行政成本過高主要體現在行政管理費用過快增長。2006年,我國財政的行政管理費為7571.05億元,佔政府財政支出的18.73%(不包括預算外行政事業費),佔GDP的3.59%。
這一數額超過國際水平。目前,世界各國行政管理支出佔財政支出的比重平均為15.6%左右,高收入國家為9.5%左右。
而“大部制”正被視為通過改變政府部門組織形態消除上述弊端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