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主講人檔案
靖添堯
第二炮兵指揮學院碩士 講師
曾參與編著《現代軍事戰略經緯》
《現代軍事領導學》
《部隊心理教育訓練研究》
《軍隊指揮幹部交叉培訓研究》
《軍隊指揮院校教員隊伍建設研究》等
神秘的部隊,秘密的番號;
機密的發展,絕密的榮光;
東風浩蕩,巨浪驚濤,首次亮相震撼登場。
敬請關注,講武堂8月31日10:18播出,
來自第二炮兵的青年學者靖添堯講述:
《揭密中國戰略導彈部隊》。
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看今天的講武堂。首先祝大家週末愉快。在這樣一個和煦美好的週末,我將和大家分享中國戰略導彈部隊的輝煌歷程。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鬥序列裏,有一支神秘的部隊。這是因為首先“第二炮兵”這個名字本身就很有隱蔽性,而且,直到它組建18年之際,國慶35週年首都大閱兵的時候,才走出歷史帷幕,抖擻精神,炫目亮相。對於它的使命任務和地位作用,最新的詮釋來自於2013年4月16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的《中國武裝力量的多樣化運用》白皮書:第二炮兵,是中國戰略威懾的核心力量,主要擔負遏制他國對中國使用核武器、遂行核反擊和常規導彈精確打擊任務,由核導彈部隊、常規導彈部隊、作戰保障部隊等組成。目前裝備東風系列彈道導彈,和長劍巡航導彈。
第二炮兵作為中國軍隊中最年輕的高技術軍種,它是如何一步步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山溝溝裏的幕後走向前臺的呢?今天,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一起揭開這支戰略導彈部隊的神秘面紗。
我先講講中國戰略導彈的起步與發展
1956年4月,毛澤東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説:“要有原子彈。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
我想大家都曾經從課本中讀到“兩彈一星”鑄就的輝煌。伴隨著中國“兩彈一星”的研製成功,在第二炮兵正式成立之前,我國核武器與地地導彈的發展,就已經起步了。1956年 5月26日,中央軍委做出了研製導彈的決定,國務院成立了由陳雲、聶榮臻等組成的原子能領導小組和主管核工業的第二機械工業部,國防部成立了以聶榮臻為主任的國家航空工業委員會,以及由錢學森擔任院長的導彈研究院。新中國的導彈事業由此拉開了序幕。肩負崇高使命的前輩們,認真貫徹黨中央“自力更生為主,爭取外援為輔”的方針,開始了研製我國導彈核武器的新征程。
1959年,一大批科研人員先後從全國各地,匯集到青海的金銀灘草原上,悄然建起一座核武器科研基地。這裡氣候惡劣,交通不便,一年內有八九個月要穿棉衣,最低溫度達到了零下40攝氏度。自然災害帶來了嚴重饑餓,使許多人因為營養不良得了夜盲症、浮腫病等……中國核武器的科研工作,就是在這樣的艱苦條件下展開的。這在後面我們還會詳細提到。
那麼在導彈方面,蘇聯1957年12月向我國提供了兩枚P-2導彈,一枚供研究,一枚供仿製。我國研製導彈,就是從全面仿製P-2導彈開始的,第一種型號導彈“東風1號”實際上就是P-2導彈的仿製品。通過仿製,我國建立起了自己的導彈研究體系,培養了一批專家。
(1)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蘇關係破裂,蘇聯撤走全部在華專家。從那個時候起,中央下定決心,自己摸索,掌握尖端技術,決不受制於人。就在蘇聯撤走專家的第83天,我國仿製的第一枚近程導彈“東風1號”,發射成功,準確命中目標。那麼,我國的第一枚導彈為何稱“東風”呢?
“東風1號”的命名,是從毛澤東的名言“東風壓倒西風”來的,此後,“東風”成為中國地地導彈系列的代號。蘇聯撤走專家,使我國導彈核武器的研製扔掉了仿製的柺棍,走上了一條獨立自主的研發道路。
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代中近程地地戰略導彈,是“東風2號”, 1962年3月21日,首枚“東風2號”導彈進行首次飛行試驗,發射後 69秒,導彈就墜毀在發射場上,炸點離發射臺只有68米。聶榮臻元帥得知了這一消息,他説:“一定不要追查責任,要總結經驗教訓,以利再戰。”經過細緻的分析,科學家們很快找到了導彈存在的問題。重新修改設計的“東風2號”導彈,在經過17項大型地面試驗、105次發動機試車考驗之後,在1964年的6月29日第二次試射,終於獲得成功,最大射程1300千米。接著,我們又研製了“東風2號”改進型導彈,也就是升級版,射程達到1500千米。此後,“東風2號”導彈進行了16次發射試驗,15次獲得成功,它作為一種實戰武器,開始列裝部隊。
從1962年開始,黨中央成立了以周恩來總理為主任的“十五人專門委員會”,領導核武器的研製工作。經過近兩年的艱苦攻關、全面會戰,研製出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而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時間,定在1964年10月16日,它將採取塔爆的方式,就是把原子彈放置在102米高鐵塔頂部,然後引爆。為什麼採用塔爆呢?一是因為,當時我國還沒有能夠運載核彈的有效工具;二是,如果採用飛機空投,核試驗的數據很難拿到,法國人第一次核試驗什麼數據都沒拿到,美國人也只拿了一部分。所以空投不行,要用塔爆。
爆炸的兩天前,在原子彈即將吊上塔頂的時候,核試驗場用密語向北京報告:“老邱今日18時30分開始住上房。”1964年10月16日 15時,羅布泊上空,迴響著倒計時讀秒的聲音,從運籌帷幄的將軍到衝鋒陷陣的士兵,從才華橫溢的科學家到普普通通的科技人員,所有人都屏息凝神。隨著剎那間一道炫目的白光閃過,巨大的蘑菇煙雲在浩瀚的戈壁灘上騰空而起,劇烈的轟鳴聲在天地間久久回蕩……
爆炸成功的當天晚上,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堂宣佈了這一特大喜訊。
時隔兩年,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的“兩彈(原子彈、導彈)結合”專門會議上,周恩來總理激動地説:“核爆炸成功以後,有人嘲笑我們有彈沒有槍,無非説我們光有原子彈,沒有運載工具。我們要用導彈把原子彈打出去,用行動來回答輿論的挑戰!”聶榮臻元帥説:“我們一定要爭口氣,把導彈、核彈結合好,讓他們看看中國人不比他們少個腦袋。”
用導彈把原子彈也就是東風2甲打出去,比起核航彈來,體積和重量都必須大大縮小,在它們所經受的環境氣象條件下,要求就更加複雜苛刻,研製任務異常艱巨。有專家把兩彈結合比喻成一個“啰嗦漢”娶了個“嬌小姐”,因為導彈起飛前要有起豎、粗瞄、垂直測試、火工品安裝、燃料加注、精瞄等一連串的“啰嗦事”,而原子彈呢,它很嬌貴,怕熱、怕冷、怕潮、怕振動、怕過載、怕衝擊、怕靜電、怕雷電。兩者雖同屬尖端技術,但兩個系統卻是分別研製,雙方坐在不同的轎子裏,互不了解,“聯姻”難度非常高。同時,這場空前的試驗,存在著顯而易見的風險。風險在哪呢?兩彈結合的試驗,先看看美國,它是在海上做,再看蘇聯,是在西伯利亞做,而我們,是在自己的大陸上進行,所以,安全問題,無疑是一個關鍵性問題。
(2)老一代革命家、廣大科研工作者和參試官兵,以一種慎之又慎、精益求精的態度,在1966年10月27日,圓滿完成了試驗任務。當時為了安全起見,停運了蘭新鐵路線,並對導彈飛行沿途的數百萬居民,進行了緊急疏散。赫魯曉夫曾經説我們20 年也造不出原子彈,事實上我們用了多長時間呢?
結果我們只用了4 年多一點時間就做成了。後來,外國人説,雖然我們做出了原子彈,但沒有運載工具,“有彈無槍”,美國人甚至估計,中國研製出能夠投送原子彈頭的導彈,大概還像夢想一樣遙遠,結果兩年不到,我們又做成了。而且,在自己的國土上用導彈進行核試驗,並且一次就百分之百地成功,這在國際上是沒有先例的。從第一次核爆炸到用導彈發射小型核彈頭,美國用了13 年,蘇聯用了6 年,而我們,只用了2 年。美聯社評論員的文章驚嘆:“這是不可想象的閃電般的進步,不可思議的神話!”世界重新認識了中國人民的智慧和意志。
來到1967年6月17日清晨,又是熟悉的場地,中國西部的羅布泊大漠,一架飛機像展翅的大鳥,拋出一頂係著白色圓柱形物體的降落傘,放射出藍白色強光,強光中涌出一團金紅的火球,天空中頓時變成了兩個“太陽”……強大的衝擊波把距爆心投影點3公里處約5噸重的火車頭推出18公里,距爆心14公里的磚房被夷平……這到底是怎麼了?原來,是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成功!中國只2年零8個月,就完成了從原子彈到氫彈的跨越。這個速度,在世界核武器發展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原子彈和氫彈的相繼爆炸成功,標誌著中國核武器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
進入20世紀80年代,隨著國家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國加快了戰略核武器的研發進程。1980年5月18日,新華社一條簡短的消息,就震驚世界:中國第一枚運載火箭飛越萬里長空,30分鐘後,準確濺落在南太平洋海域。這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進行洲際彈道導彈全程試驗並獲得成功的國家。1982年10月12日,我國第一枚由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的飛行試驗,也獲得成功。80年代中期,第二炮兵首次成功發射一枚固體地地戰略導彈,這就標誌著我國第二代導彈武器系統研製和裝備的開端。90年代初期,我國自行研製的新型常規地地導彈又獲得成功。那麼來到90年代末期,我國成功試射了一枚遠程新型地地導彈。
(3)21世紀初期,我國研製的新型導彈飛行試驗,以極高的命中精度,準確擊中靶標。隨著中國的原子彈和氫彈先後爆炸成功,鄧小平後來説,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這些方面反映出了一個民族的能力,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誌。
下面我再講講第二炮兵的建立和完善
那麼時光又要追溯回去,在中共中央作出發展戰略核武器決策不久,1957年12月,中央軍委決定創建戰略導彈部隊。其中一項工作,是培訓導彈的指揮、操作人才。
1957年10月,中蘇簽訂了《國防新技術協定》,具體內容是:蘇聯同意援助中國研製原子彈,向中國提供原子彈的教學模型和圖紙技術資料;蘇聯同意向中國提供包括原子彈、導彈在內的部分尖端武器的製造技術;蘇聯派有關專家來華幫助開展研製工作。
12月下旬,蘇軍以布裏奧。伯列任斯基中校工程師和沙洛曼丘克中校營長為首的導彈營102人,以及“P-2”型導彈到達這裡。當時在裝備交接過程中,發現許多關鍵性部件都沒有配套,經過多次交涉,才陸續補齊。
1958年1月11日,炮兵教導大隊舉行了第一期開學典禮,大隊全體人員和執教的蘇軍官兵參加了大會,軍委炮兵陳銳霆參謀長和國防部五院錢學森院長在開學典禮上講了話。
來自全軍的部隊以及科研單位的600多名幹部、戰士集合在這裡,開始了中國戰略導彈部隊艱苦的創業歷程。大隊從蘇聯引進了首批地地近程導彈1個營的裝備,教官是由蘇軍派遣的官兵擔任。開學之後,教導大隊開始了三個月的突擊訓練。當時的學習,有利條件與困難同在。有利的是:引進的導彈是一種現代化武器,而且由蘇軍官兵執教,具有涉外性質,得到了由上至下的特別關注;二是大隊幹部和學員都是按照軍委的要求,進行嚴格審查後,從全軍各部隊挑選來的尖子,他們文化素質相對較高,接受能力較強。三是大家把學習尖端技術視為無上光榮,熱情很高。但同時困難不少。首先咱們確實對這個“大炮”一無所知;其次是執教的蘇軍與中方學員語言不通,手勢圖紙並用都還不一定解釋清一句話。因此,在短時間內掌握導彈技術,對於大多數學員來説,確實有一定困難。
經過三個月的突擊訓練,第1期圓滿結業,培訓了地地導彈部隊專業操作手4套人員。這些人員除了滿足教導隊自身技術人員外,還可以編成一個正規的雙發射連的“P-2”型地地導彈營。
在第1期訓練中,蘇軍執教的絕大多數官兵是認真負責的,與我軍學習的人員結下了情誼。1958年4月15日,102名蘇軍官兵完成任務回國。
時隔7個月之後,1958年11月,蘇軍又派了以盧熱茨京和斯遼斯基為首的95名任教官兵來幫助我方訓練人員,于1959年6月完成任務後回國。
(4)然而,好景不長,蘇共中央在這個時候,突然致信中共中央,説蘇聯正與美國、英國進行禁止試驗核武器協議的談判。同時,赫魯曉夫與艾森豪威爾,即將在戴維營舉行會談,提出了暫緩向中國提供原子彈的教學模型和圖紙資料。蘇聯在華的核工業系統專家,也以回國休假為名,一去不返。
1959年,赫魯曉夫來中國參加國慶,並且直接通知中方,説,蘇聯決定中止幫助中國搞原子彈。1960年7月16日,蘇聯政府照會中國政府, 決定自1960年7月28日至9月1日,撤走全部在華專家。到8月23日,核工業系統200余名專家全部撤走,並且帶走了重要的圖紙資料,同時停止了原定設備材料的供應。赫魯曉夫説:“離開了蘇聯的幫助,中國的原子彈響不了!”然而,這並沒有打擊到我們的士氣。毛澤東主席説,“赫魯曉夫不給我們尖端技術,極好!如果給了,這個賬是很難還的”。當時的外交部長陳毅元帥發言擲地有聲:“哪怕把褲子當了,也要搞原子彈!” 有了這樣的決心和志氣,任何困難都能夠踩在腳下。在蘇軍任教人員全部回國之後,導彈教導大隊又依靠自己的力量,相繼舉辦了兩期訓練班,共培訓地地和地空導彈專業技術骨幹2500名,其中地地導彈部隊專業技術骨幹是1357名。他們象一把種子,撒向了中國導彈事業的四面八方。
籌建戰略導彈部隊,另一項工作是創建自己的國寶陣地。
1958年4月,周恩來總理、軍委副主席兼國防部長彭德懷、軍委副主席兼國防科委主任聶榮臻和總參謀長黃克誠等親自聽取了核武器儲藏基地勘察選點彙報。接著,商丘步兵學校校長賈乾瑞到國防部受領了“撤消編制,移駐西北,組建核器材裝檢基地,建造‘國寶’陣地”的重要任務。從此,揭開了我國戰略核武器儲藏基地建設的序幕。
建造我國第一座核武器陣地,是在高度保密的情況下進行的,全體官兵都經過了嚴格的政治審查。1959年春,基地首批人馬向西北進發,部隊開進時,除了個別帶隊領導之外,誰都不知道去哪、幹什麼工作,只知道任務非常光榮。到了一個小站後,又換乘汽車,顛簸了3天3夜才到達目的地。
剛到的時候,到處是荒山草灘,附近只有幾戶牧民,就連縣城也不過百戶人家。工區駐地最高海拔4000多米,全年無霜期不到10天;冬季平均氣溫零下32.5攝氏度。儘管環境艱苦,但大家表現出的都是一種毫無畏懼的獻身精神。
到達定點地域後,基地處於嚴格的封閉狀態,不僅對外不宣傳,而且接連更換了好幾次代號。許多人甘願放棄城市優越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到荒涼落後的西北高原。在高原缺氧、天寒地凍、物資奇缺的情況下,施工部隊以近乎原始作業的方式開始了現代化的工程建設。
電力不足,就用馬燈照明;缺乏機械設備,就依靠大錘、鋼釬、鐵鍬、籮筐、臉盆等進行坑道作業。那時的運輸條件很差,汽車少,車況也差,各種材料供應十分緊張,連最起碼的生活條件都難以保障。
最難的是住房和吃飯問題,部隊僅僅是靠帳篷來禦寒,一到冬天,夜裏穿棉襖戴皮帽睡覺,都還覺得冷,早晨醒來互相一看,眉毛鬍子和被頭結滿冰霜。機關幹部都是幾個人、甚至幾十個人擠在一間破房子內。每逢雨天,屋裏就擺滿臉盆,挂起雨衣接水。有位軍醫就是因為下雨房塌被砸死的。部隊吃的主食大多是青稞和玉米麵,戰士們戲稱為“101面”,就是指100斤原糧加工成101斤麵粉。即使是這樣,仍然填不飽肚子,部隊只好採集藤草、樹葉,粉碎後和面摻著吃。蔬菜呢要到幾百里外去買,而且途中易爛掉,供應緊張的時候大家蘸著鹽水啃窩窩頭,有時還化雪煮飯。嚴重的營養不良,造成許多疾病在部隊中流行。在困難面前,廣大官兵以主人翁精神自覺為國分憂,共度難關。人人動手開荒生産。基地辦起了農場、牧場,還組織了打獵隊、捕魚隊,為渡過難關創造了條件。
(5)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給工程建設者們帶來了巨大鼓舞。中央軍委決定壓縮工程規模,突出重點項目,力爭在1967年建成,投入使用。為了實現這一戰略意圖,打破了當地冬季不能施工的慣例,冒著零下30多度的嚴寒,晝夜苦戰,基地機關、部隊和職工人人上陣,工程提前了一年半竣工。
下面,談一談首批地地導彈部隊的建立
軍委炮兵在1958年9月向中央軍委呈送了關於建立地地導彈部隊的報告,此後,1959年—1966年間,經中央軍委批准,先後組建了5個地地導彈營和3個地地導彈作戰基地。
那麼一直以來,在二炮部隊有一個謎團,眾説紛紜,爭議不休。大家都知道我們最先成立的是801營和802營,可有人説801是二炮鼻祖,也有人説802營才是老大哥,那麼到底誰老大誰老二呢?
1959年6月,導彈訓練大隊圓滿完成訓練任務後被撤消,除了創辦院校之外,它的人員和裝備悉數組建為第一個導彈營。
8月27日,這個導彈營帶著簡陋的、為數很少的裝備,從北京長辛店出發,于9月1日到達甘肅武威,由武威炮兵學校代管。10月29日,被正式授予番號“炮兵第802營”,與此同時“炮兵第801營”的番號也誕生了,但這個營直到第二年3月才正式組成。1964年1月,導彈營擴編為導彈團,考慮到802營組建最早,就授予了801團。而801營次之,授予了802團。所以,花非花,霧非霧, 1並非打的是頭陣,2也不一定就是千年老二。撥開迷霧,你看清楚了麼?
801營和802營,是我國戰略導彈部隊的雛形,周恩來總理把第一個地地導彈營,稱為“東風第一枝”。1961年1月,總參謀部根據中央軍委的戰略部署,批准組建第三、四、五個地地導彈營。第一批組建的這5個導彈營,可以説是第二炮兵的細胞和種子,正是以它們為起點,中國戰略導彈部隊不斷發展壯大。
(6)在此期間,周總理非常關心導彈部隊的建設。1966年6月30日,他出國訪問歸來,不顧疲勞,直奔戈壁腹地,視察了導彈的成功發射,在二炮史上傳為佳話。到1970年底,第二炮兵先後組建第二、第三批的導彈部隊。同時,相繼組建研究所,建立了與武器裝備、發射部隊、作戰陣地相配套的作戰保障系統和後勤保障系統,實現了向戰鬥使用的過渡。至此,第二炮兵成為一支初具規模的戰略核反擊力量。
軍委炮兵經過近9年的艱苦努力,組建了5個地地導彈團、3個作戰基地、2所導彈院校和一個研究所,為建立這個新的兵種打下了基礎。隨著中國地地戰略導彈由單一型號向多種型號發展,不僅為加速發展地地戰略導彈部隊創造了重要的物質條件,由於作戰基地建設規模的擴大和速度加快,客觀上提出了建立導彈部隊兵種領導機關的迫切性。
導彈部隊創建初期,隸屬於軍委炮兵,當這種領導體制不再適應發展需要後,副總參謀長張愛萍、炮兵司令員吳克華先後向中央軍委提出,建立地地戰略導彈部隊領導機構。並申明這樣做,有利於新建兵種機關作風的交流;有利於機構早日組建起來,儘快開展工作;有利於不再新建領導的營房,為國家節省經費。1966年6月6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以原中國人民公安部隊領導機構為基礎,與軍委炮兵領導機構中,管理戰略導彈部隊的機構合併,組建地地戰略導彈部隊領導機構。周恩來總理主持了籌建工作,出於保密需要,他親自將地地戰略導彈部隊命名為“第二炮兵”,這也説明了導彈部隊在誕生之初,與炮兵的淵源。1966年7月1日,第二炮兵領導機構在北京正式成立,從此,第二炮兵成為人民解放軍序列裏的一個獨立軍種。這是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基礎,也是遏制戰爭、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砝碼。
蟄伏了18年,在舉世矚目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35週年盛大閱兵中,被譽為“天之驕子”的中國戰略導彈部隊橫空出世,首度走出神秘的高山莽林,向世界,公開亮相。那一排排導彈健兒昂首挺立,英姿勃發,那一枚枚乳白色的中程、遠程和洲際導彈,在綠色巨型牽引車的馱載下,緩緩駛過天安門廣場。威武整齊的戰略導彈方陣,彰顯出中國這支全新的高技術部隊的風采,張揚出東方巨龍的神武雄風。充分展示了風雲變幻之中,創建的這支“神旅”。
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在敞篷紅旗轎車上,檢閱了“挾雷巨陣”……中外記者用鏡頭記下了這一永恒瞬間。面對這威武的陣容,人們不會忘記共和國戰略導彈部隊創建、發展和壯大的崢嶸歲月。
好了,關於中國戰略導彈部隊的歷史,我們就聊到這裡,接下來,進入與軍迷朋友的互動環節。
有一位叫“馬兒up”的朋友提出:感謝軍事節目給了我們軍迷一個可以互動的平臺。請教一下,我國目前最先進的導彈是什麼?射程有多遠?
我想這位朋友他這個問題涵蓋了很多面,因為我們的導彈分很多種。比如説地地、地空、岸艦等等,它們的功能也是不一樣的,有的它並不是以射程為優勢的。您問射程最遠的,那應該是指洲際導彈。我國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有洲際導彈了,它的射程在8000公里以上。現在我能告訴你的是,國慶60週年閱兵式上展示的東風31甲,射程肯定已經超過了10000公里。
第二個問題是一位叫“馬姿ZI”的朋友,他説:軍事愛好者終於可以有發表意見、向專家請教的地方了,不錯!我不是專家,我也是像專家學習的人。不知可否問一下,我國有多少枚核彈頭?
這個是高度保密的問題。總的來説,我們還是有一點的,保證了一定的數量。不過我們國家很熱愛和平,不輕易使用核武器,於是就儘量地控制著少一點。但是我們現有的核彈頭,也足以應付強敵入侵,因為它們的確,會比大多數的國家更好一點。所以,我能回答的是有一點、少一點、好一點。
第三個問題“奔跑嘚啵土豆”,這個名字很有意思啊。我想問個不想關的話題,中國目前使用的自行火炮最大口徑是多少?發射速度是多少?
咱們第二炮兵雖然與炮兵很有淵源,但是自行火炮的確不是二炮的裝備。而且,最大口徑和發射速度它牽扯到一些涉密的問題。我在這裡懇請您把問題留給陸軍到時候過來的專家來解答。
第四、一位叫“劉亞強1010”的朋友,他説:難得有軍事節目能給觀眾提供與專家互動的平臺,作為軍迷非常希望能夠和專家交流、請教問題。想請教一下專家,我國洲際導彈能否被攔截?
我的確不是專家,只能夠就我所能透露的來解答這個問題。就單個導彈來説,誰都不能説自己不能被攔截。這裡的關鍵是對方的反導系統的攔截概率、規模,以及己方進攻導彈的數量現在我們採用的是公路機動發射,發射車很難被定位,敵方無法準確摧毀,概率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