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為什麼説務實,是中華民族得以安身立命的偉大民族精神?
為什麼説務實,是中國共産黨剋敵制勝、成長壯大的法寶?
為什麼説務實,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國夢的題中應有之義?
為什麼説務實,是建設現代化軍隊、打贏未來信息化戰爭的根本要求?
敬請關注,《講武堂》8月3日10:18播出,
南京政治學院 劉正斌教授解讀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之二:空談誤國,實幹興邦
各位觀眾:大家好!歡迎收看講武堂。
上一講我們圍繞“為民”的話題,談了共産黨人應把人民擺在心中最高位置,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黨我軍的唯一宗旨等等。今天,我們聊一聊“務實”的話題。務實,就是腳踏實地,埋頭苦幹,堅持重實際、鼓實勁、求實效,不圖虛名,不務虛功,扎紮實實地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空談誤國,實幹興邦”。他説這是千百年來人們從歷史經驗教訓中總結出來的治國理政的一個重要結論。只有處處務實、時時務實、人人務實,真抓實幹,才能托舉中國夢、強軍夢。
一、務實,是中華民族得以安身立命的偉大民族精神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夢想,而一切美好嚮往的實現都需要鍥而不捨的實幹。
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傳承發展中,形成了許許多多民族精神,務實是形成較早的一種民族精神。因為,中華民族是以農耕安身立命的,與土地的關係十分緊密,黃土地為我們奉獻著源源不斷的生活資料,這種奉獻,要靠人的腳踏實地的辛勤勞作。在長期的與土地打交道的過程中,形成了求實、務實、崇實的基本價值取向。老百姓的説法是: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寧做螞蟻腿,勿學麻雀嘴。一萬個零抵不上一個一,一萬次空想抵不上一次實幹。知識分子的説法是:“春華無數,畢竟何如秋實。”(宋陳亮詞)“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荀子)“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論語》)“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漢書?董仲舒傳》)
“務實”這個詞最早見於東漢末年學者王符的一本政論之作《潛夫論》,他説:“大人不華,君子務實”。卓越的人不追求虛有其表,有修養的人致力於實際。明代王陽明倡導知行合一説,他的《傳習錄》中講:“名與實對,務實之心重一分,則務名之心輕一分”。強調去除虛名,崇尚務實。
唐朝有個宰相姚崇,歷任武則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是一個很有名的腳踏實地勇往直前的實干家。特別是對“開元之治”貢獻最大。開元四年(公元716年),黃河流域蝗害成災,蝗蟲飛過的時候,黑壓壓的一大片,落到哪個地方,那個地方的莊稼就被啃個精光。老百姓受迷信思想束縛,不敢捕殺,只是在田間地頭設祭、焚香、膜拜,眼睜睜地看著莊稼被蝗蟲吞食,卻無所作為。姚崇給玄宗上奏,引用《詩經》中的話,證明蝗蟲是可捕可殺的。詩經《小雅?大田》:“去其螟螣,及其蟊賊,無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螟、螣、蟊、賊都是吃莊稼的害蟲,可以用火把它們燒死。既然古人可以殺害蟲,為什麼現在不可以?他説:歷代以來,有時候捕殺不盡,那其實是由於人不努力。如果能齊心協力,就可以解決蝗災問題。他説:“蝗蟲怕人,故易驅逐;苗稼有主故救護者必定賣力;蝗蟲能飛,夜間見火,必定飛往;設火于田,火邊挖坑,邊焚邊埋,定可除盡。”唐玄宗説:“蝗蟲是天災,是由於德政不佳所致,你要捕殺它們,這不是背道而馳嗎?”很多大臣官吏也反對。姚崇説:捕殺蝗蟲,古人行之於前,陛下用之於後,安農除害,是國家的大計,如果因為滅蝗出了亂子,我願意受革職處分。在姚崇的堅持下,蝗災終於得到平息。由這件事可見姚崇務實的作風。姚崇臨死時人們問他從政有什麼經驗,他説:崇實充實。意思是説,為政只有崇實,國庫才能充實。
歷史上反面的例子也有很多,最典型的莫過於“紙上談兵”。戰國時期,秦國屢犯趙國,都被廉頗、趙奢兩位大將率軍擊退。公元前260年,秦軍再次進犯,這時趙奢已經去世,廉頗負責指揮。他見秦軍強大,就採取堅守營壘、拒不出戰的辦法,意圖拖垮秦軍。秦軍採取了反間計,派間諜到趙國首都邯鄲散佈謠言,説秦國最怕的是趙括,別的將軍都是不行的。趙孝成王正因為廉頗不能速戰速勝而不滿,就派趙括去替換廉頗。趙括是趙奢的兒子,讀了不少兵書,愛談軍事,有時連他爸爸都説不過他。但趙奢始終認為自己的兒子只會紙上談兵。聽説要用趙括,正在病中的藺相如表示反對,“趙括只是死讀了他父親的一些兵書,根本不懂得靈活運用,好比膠柱鼓瑟,那怎麼行呢?”趙括的媽媽也反對,給趙王上書,説他不能作大將。趙王不聽,堅持用趙括。趙括到了前線,就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針,貿然出戰,結果被秦將白起率兵團團圍住,並被切斷了運糧通道,被圍困46天,40多萬趙國軍隊全軍覆沒,趙括本人也中箭身亡。趙國大傷元氣,從此一蹶不振。趙括被貽笑千古。
(1)歷史上的這些故事廣為流傳,並且被反復引用,正説明了,務實,作為一種價值追求,在中國有著深厚的土壤。正是靠著務實精神,中華民族才能夠生生不息,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才能夠與自然和諧相處,推動社會歷史前進;才能夠創造出光輝燦爛的偉大文明。那麼,在我黨我軍的歷史上,還有哪些經驗和範例呢?
二、務實,是中國共産黨剋敵制勝、成長壯大的法寶
中國共産黨在風雨如晦的漫漫長夜中誕生,在中華民族追求獨立和解放的浴血奮鬥中成長,在不斷經受挑戰和考驗、不斷克服艱難險阻中成熟,90多年來,篳路藍縷、歷經坎坷,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
説到務實,不能不提到與中國共産黨息息相關的四個大字:實事求是。務實,就是按照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辦事。
在延安中國革命紀念館,保存著一塊刻有“實事求是”四個大字的石碑。1941年底,毛澤東曾明確指示,中央黨校的校訓應是“實事求是,不尚空談”。1942年6月12日,中共中央黨校大禮堂在“紅色首都”延安的寶塔山下落成,毛澤東應邀興致勃勃地題寫了“實事求是”四個大字。那字體兼具山海之勢,頗見一代偉人的氣度與風采。1943年12月12日,這四個大字被刻在石板上,鑲嵌在大禮堂正面墻上,作為全校也是全黨同志學習的座右銘。1947年3月,胡宗南進犯延安,人們取下石刻,埋入地下。解放後,黨校舊址上辦起了師範學校,師生們挖出了石刻,交給延安革命紀念館保存至今。今天在中央黨校大門口的花崗石上,依然鐫刻著“實事求是”的校訓,它既是老一輩革命家對後生晚輩的諄諄囑託,也是新一代共産黨人對繼承我們黨優良傳統和作風的莊嚴承諾。
實事求是一詞,最早出自《漢書?河間獻王傳》。它是東漢著名史學家班固讚譽漢景帝的兒子河間獻王劉德嚴謹治學態度的話。原文是:“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就是説做學問注意事實根據,因而得出了準確的結綸。
1916年,在長沙岳麓書院辦學的一位校長,把這四個字寫成碩大的橫匾挂在講堂正門。正在湖南第一師範學校求學的毛澤東經他的老師楊昌濟介紹,曾兩次到岳麓書院寄讀,這塊匾給他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在後來的革命鬥爭中,毛澤東吸取了實事求是傳統文化思想中的精華,並用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來加以概括,從而賦予了它新的內涵。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毛澤東對實事求是作了精闢的闡述:“‘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絡,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我們要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即找出周圍事變的內部聯絡,作為我們行動的嚮導。”從此,“實事求是”便成為表達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基本要求的原則,成為我們黨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的根本點,也成為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如果要問,毛主席一生講了那麼多話,寫了那麼多文章,哪幾個字最重要?就是“實事求是”。
(2)當年,毛澤東在反“圍剿”鬥爭中,採取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方針,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而不是打陣地戰、消耗戰;適應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的客觀形勢,與國民黨展開第二次合作,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開展敵後遊擊戰爭,而不是一味反蔣、孤軍奮戰;按照解放戰爭發展的形勢,適時進行戰略防禦、戰略反攻、戰略決戰等戰略轉換,可以説,每一場戰爭,每一場戰役,每一次前進,每一次後退,每一個延伸,每一個轉換,都凝聚著實事求是的思想光輝。
當年,江西蘇區流行著一首膾炙人口的山歌:“蘇區幹部好作風,自帶乾糧去辦公,日著草鞋幹革命,夜走山路訪貧農。”這是對中央蘇區幹部優良的工作作風的真實寫照。蘇區廣大幹部與群眾同甘共苦,著草鞋,穿粗布衣,和群眾一起開荒種地,修橋鋪路,打井抗旱,住的是普通民房,吃的是紅米飯、南瓜湯。他們心裏想著群眾、辦事為了群眾,這種實實在在的工作作風,贏得了蘇區廣大群眾對黨的事業的真心擁護和支持,建立了血肉相聯的黨群幹群關係。中央蘇區還開展了反官僚主義的鬥爭。毛主席斥責官僚主義是“遮塞在蘇維埃與民眾之間的廢物”,應把“這個壞傢伙拋到糞缸裏去”,“蘇維埃制度之下絕對不容許此種現象”。
當年,1972年到1973年,被稱為“貧瘠甲天下”的甘肅省定西地區已連續22個月沒有下過透雨了。數百萬人缺糧,數十萬人和家畜缺飲用水。甘肅省委書記宋平在中央工作會議上如實地作了彙報。周恩來總理聽了十分難過,他説:“我們解放幾十年了,甘肅老百姓還這麼困難,我當總理的有責任,對不起老百姓。甘肅農村的這些情況,我們過去不清楚,沒有派人下去調查了解,我們國務院有官僚主義。”説到這裡,周恩來傷心落淚。中央工作會議結束後,他隨即派人奔赴甘肅幫助救災,進一步調查情況,尋找解決辦法。就在這個過程中,周恩來被查出患了癌症。當工作組的報告放到了病床邊時,剛做過手術的周恩來在報告上連續寫下9個不夠和3個感嘆號:“口糧不夠,救濟款不夠,種子留得不夠,飼料飼草不夠,……農具不夠,燃料不夠,飲水不夠,打井配套都不夠,……醫療隊不夠,……必須立即解決。否則外流更多,死人死畜,大大影響勞動力!”多年後,人們翻開這份檔案,感受到的是共和國總理把災區群眾的冷暖挂在心中的赤子情懷和求真務實的作風。
對於實事求是、求真務實,鄧小平深得其中三昧。在他晚年,也就是1992年南巡時,他還説:“我讀的書並不多,就是一條,相信毛主席講的實事求是。過去我們打仗靠這個,現在搞建設、搞改革也靠這個。”他進一步闡釋:“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我們改革開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實踐,靠實事求是。”
在改革開放的航船啟動之時,1978年的中央工作會議上,鄧小平就已經向全黨、全國人民揭示了這一真諦:“實事求是,是無産階級世界觀的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基礎。過去我們搞革命取得的一切勝利,是靠實事求是;現在我們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同樣要靠實事求是。”
(3)我們有許多成功的經驗,我們也有不少犯錯誤的教訓。如果説經驗,那是因為務實,一切從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際出發,從中國的國情出發,革命、建設、開放的輝煌成就,都反復説明這一點;而教訓,則在於脫離了實際,偏離了務實的正確軌道,走上了教條主義、思想僵化的歧途。那麼,在我黨我軍的歷史上,務實還有著怎樣的意義呢?
三、務實,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國夢的題中應有之義
今天我們講中國夢,夢只是個比喻,是要通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此,中國夢不是自欺欺人的“黃粱美夢”,不是只有一場空歡喜的 “南柯一夢”,不是烏托邦式的“桃源夢”,不是戲臺上下雲霓明滅的“紅樓夢”,不是誰夢誰都搞不清楚的“莊周夢”,而是目標明確、切實可行、真抓實幹的理性之夢、奮鬥之夢,是現在時、是正在進行時。習近平同志指出:“革命理想高於天。沒有遠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産黨員;離開現實工作而空談遠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産黨員。”這就是説,要解決思想問題,堅定理想信念;同時要解決行動問題,把理想信念付諸艱苦奮鬥的實踐之中,以務實的作風去追夢、圓夢。
“為政貴在行,以實則治,以文則不治”。
講一個笑話。從前有個人,比較有學問,不管什麼事,到了他那裏,無論輕重緩急,他都要先問這問那,研究個沒完沒了,才肯動手做事。這一天,他不小心身上被射中了一枚毒箭。這支箭的毒性很厲害,疼得他昏了過去。人們把他抬回家裏後,就要到外面去請醫生給他治病。他醒了,死活不幹。他説:“別忙!我得先弄清楚,到底是誰向我射的箭呢?那人到底是用什麼弓射的箭呢?是大弓還是小弓,是木頭做的弓還是竹子做的弓?弓弦又是用什麼材料做的?是藤還是筋?箭是用什麼材料做成的?是蘆葦桿還是竹片?我非得把這些都搞得一清二楚、水落石出了,才能讓醫生來把箭拔掉。”當然,最後他因為錯過治療時機死掉了。這只是個笑話,然而這樣的笑話我們曾經經常上演。比如,包産到戶是不是資本主義復辟?股份制姓社還是姓資啊?雇工8個人是個體工商戶還是私營企業啊?共産黨能不能代表私營企業主啊?等等。
鄧小平有句名言:“少講空話,多幹實事。”(1985年5月19日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講話)他説:“不搞爭論,是我的一個發明。不爭論,是為了爭取時間幹。一爭論就複雜了,把時間都爭掉了,什麼也幹不成。不爭論,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幹起來再説。李瑞環同志評價,不爭論是鄧小平的發明,更是鄧小平的高明。
我們説,務實,是實現中國夢的題中之義,這是因為——
第一,實現中國夢,就要以務實的態度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不同的政績觀往往決定著務實的力度和工作的實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些領導幹部落實工作抓得不好,很重要的是政績觀出了問題,個人主義思想在作祟。”政績不實,要麼空中樓閣,要麼是勞民傷財;追求不切實際的政績,就是違背科學的政績觀。山西有個右玉縣,60多年堅持植樹造林、改造山河,事跡十分感人。右玉地處毛烏素沙漠的天然風口地帶,是一片風沙成患、山川貧瘠的不毛之地。新中國成立之初,第一任縣委書記帶領全縣人民開始治沙造林。60多年來,一張藍圖、一個目標,18任縣委書記和縣委、縣政府一班人,一任接著一任、一屆接著一屆,率領全縣幹部群眾堅持不懈,用心血和汗水綠化了沙丘和荒山,現在樹木成蔭、生態良好,年降雨量較之解放初期已顯著增加。他們沒有好大喜功、急功近利,貪圖報紙上有名、廣播裏有聲、電視上有形,而是扎紮實實、勤勤懇懇做好本職工作;沒有後任否定前任地不斷出新點子,而是持之以恒接續奮鬥,積60年之功,終成一代偉業。老百姓記著他們、感激他們,自發地為他們立碑紀念。正可謂“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這種務實的政績觀,才是實現中國夢最需要的。
第二,實現中國夢,就要以務實的追求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無窮的智慧和力量,所謂“實”,就是千百萬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有一篇報紙的評論這樣開頭:一位老將軍來到太行山深處,尋找他的老房東。看到步履蹣跚、滿頭白髮的老大娘,老將軍急忙上前,攙著她的胳膊,叫了聲“大嫂”。“大嫂”望著將軍身邊前呼後擁的衛兵和陪同人員,輕輕問了聲:“是不是又要打仗了,想起了我們山裏人?”老將軍哭了。作者在結尾寫道:“千萬,不要等到打仗的時候才想起老房東。”現在,一些幹部一是“身”離群眾遠了。下去考察前呼後擁,事先安排好一切;只對上負責,不對下負責,作講話、髮指示空話連篇,很少與基層群眾接觸,即便是基層幹部,很多也都搬進城市居住了。二是“心”離群眾遠了。心裏想的是如何創造政績,如何拉關係、找門路提拔,而不是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一些幹部更願意與老闆交朋友,而不是與群眾交朋友;一些幹部對待群眾高高在上,不尊重甚至損害群眾權益。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只有離群眾越近,才能越務實;離群眾越遠,就越不可能做到務實。
第三,實現中國夢,就要以務實的作風堅決擯棄官僚主義、形式主義。
如果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盛行,中國夢真的就只能是夢。現在,官僚主義、形式主義的一個突出表現就是文山會海、花拳繡腿,人民群眾對此深惡痛絕。務實,就要改變文風、會風。中央政治局的八項規定要求:“要精簡會議活動,切實改進會風;提高會議實效,開短會、講短話,力戒空話、套話。”“要精簡文件簡報,切實改進文風,沒有實質內容、可發可不發的文件、簡報一律不發。”
湖北神農架地區野豬糟蹋莊稼,群眾叫苦不迭。為此,組織民兵巡邏驅趕,花費了很多人力。後來有人想了個高招,用錄音機錄上老虎、獅子的吼聲,還有人聲、槍聲,用高音喇叭播放。開始幾天果然有效。幾天后,野豬試探著往莊稼地裏湊,並用身子靠了靠綁喇叭的桿子,發現仍然只是叫喊而沒有動作,於是甩開嘴巴把綁喇叭的桿子給拱倒了。當地人説,説空話,唱高調,連野豬都騙不了。
1942年2月8日,毛澤東在延安幹部會上發表了《反對黨八股》的演講,為黨八股開列了八大罪狀:一是空話連篇,言之無物;二是裝腔作勢,藉以嚇人;三是無的放矢,不看對象;四是語言無味,像個癟三;五是甲乙丙丁,開中藥鋪;六是不負責任,到處害人;七是流毒全黨,妨害革命;八是傳播出去,禍國殃民。他還説,不但文章裏演説裏有黨八股,開會也有。“一開會,二報告,三討論,四結論,五散會”。假使每處每回無大無小都要按照這個死板的程序,不也就是黨八股嗎?在會場上做起報告來,則常常就是“一國際,二國內,三邊區,四本部”,會是常常從早上開到晚上,沒有話講的人也要講一頓,不講好像對人不起。這種黨八股在今天依然謬種流傳。毛澤東的批評,讓人感覺就是針對今天某些機關、某些幹部的。
關於文風會風問題,鄧小平有著十分獨到而又深刻的見解和實踐,值得我們今天記取。他説:“開會要開小會,開短會,不開無準備的會。會上講短話,話不離題。議這個問題,你就對這個問題發表意見,贊成或反對,講理由,扼要一點,沒有話就把嘴巴一閉,不開空話連篇的會,不發離題萬里的議論。”原中組部長陳野蘋回憶説,1950年上半年,西南軍政委員會召開成立大會,會後接著開黨組全體會議,第一書記鄧小平只講了9分鐘便宣佈散會。“講話內容沒有廢話,沒有套話,指出了成績,總結了經驗,又很有分量。這是我一生中經歷過的最短的一次重要會議,恐怕可以説是空前絕後的。”
鄧小平晚年南巡的時候,他還為當初在毛主席的領導下出色地撰寫了一篇短文而自豪:“周總理四屆人大報告,毛主席指定我負責起草,要求不得超過五千字,我完成了任務。五千字,不是也很管用嗎?”劉鄧大軍從建立以後,許多指示、命令、報告、電報等都是鄧小平親自撰寫的。
(4)在整個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鄧小平一切親力親為。建國後的十七年中,也只有一個秘書。他曾批評一些領導人:“不親自動手,不動腦筋,靠秘書辦事,講五分鐘話都要人家寫成稿子照著念,有時還念錯了。這是思想懶惰。”“秘書少一點有好處,自己親自動手,勤懇一點,多動一點腦子,對自己好處多啊!” 如果按照這樣的思路去幹工作,去克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中國夢何愁不能實現?
四、務實,是建設現代化軍隊、打贏未來信息化戰爭的根本要求
歷史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沉痛的記憶
甲午戰爭,中國戰敗,割地賠款,辛辛苦苦數十年建立起來的北洋水師頃刻間全軍覆沒,至今令人不能釋懷。100多年來人們總結分析了許多原因,如政治腐敗、軍費不足、撤換總教頭、管理不善等等,作為軍人,最關注的還是軍隊自身的原因。如果僅從軍隊作風建設的角度來説,恐怕是集中在一個字:實;兩個字:落實。
一是訓練落不到實處。弄虛作假、欺上瞞下。平日操練,光是船動,靶子不動;每次演習打靶,總是預先量好了距離,設置浮標,然後再打,當然一打一個準。給人以威力強大的感覺。其實戰鬥力很差。有資料統計,黃海海戰中,日艦平均中彈11.17發,北洋水師各艦平均中彈107.71發,也就是説,日艦的命中率比北洋水師的命中率高出9倍以上,可見北洋水師的訓練水平低到何種程度。
二是規定落不到實處。《北洋海軍章程》規定:總兵以下官兵,必須終年住在船上。然而艦上的官員們,平時大多是住在岸上,提督丁汝昌乾脆在劉公島蓋了很多房子,出租給將領們居住。即使是戰爭期間,也有人夜不歸宿。來遠艦、威遠艦遭到日軍夜襲,被魚雷擊沉,管帶邱寶仁、林穎曾卻僥倖偷生,什麼原因?他們夜裏跑到岸上嫖娼去了。
三是戰備落不到實處。北洋水師光從艦艇的質量來説,無論是裝甲還是火炮,並不比日軍差,特別是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堪稱亞洲威力最大的。但是,直到戰前,兩艘主力艦的12英寸主炮用實彈只有3枚,定遠一枚,鎮遠2枚。既沒見兩艦的管帶劉步蟾、林泰森向丁汝昌報告,也沒見丁汝昌向李鴻章報告。兩門威力巨大的主炮沒有實彈,兩軍交戰時只能用訓練彈湊合。戰備工作留下了如此巨大的漏洞,仗怎麼能不敗?
悲劇不能重演。可以説,務實,是軍隊的命根子。
大家知道,“郭興福教學法”聞名全軍。1960年8月,軍長李德生來到一00團蹲點,了解部隊訓練情況。他問了“組訓標兵”郭興福三個問題:“在深山密林裏,刮著狂風,下著暴雨,沒有指南針,也沒有嚮導,你們連能不能夜行百里?”郭興福思考片刻,肯定地回答:“按照現在的訓練水平,不行!”軍長又問:“在不同的距離上,在表尺規定的射程內,你們連的戰士能不能一舉槍就把敵人消滅?”郭興福又肯定地回答:“不行!”軍長再問:“在一二百米內,在敵人猛烈的炮火下,你們連的戰士能不能勇猛地衝上去?敢不敢同敵人拼刺刀,將敵人徹底消滅?”郭興福再次搖頭,肯定地回答:“現在不行!”這三個“不行”,沒有敷衍,沒有美化,有一説一,有二説二,實實在在。李德生對郭興福説實話、報實情的作風給予高度讚賞。也正是因為看到了存在的問題,為了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催生出“郭興福教學法”。作為“二野勁旅”,這支部隊現在承擔著模擬藍軍的任務,為了當好部隊的“磨刀石”,他們始終堅持:“打贏先打假,求勝必求實,治訓要治虛,為戰不為看。”
未來戰爭,是信息化戰爭,更離不開務實作風。戰爭勝負可能就取決於一個信號的捕捉,一個數據的傳輸,一個按鈕的撳動,一次干擾的施放,一個架次的飛行……要把戰鬥力標準立起來落下去,解決政績觀、工作指導、思想觀念、能力素質等方面與戰鬥力標準不相符的問題,糾治議軍議訓質量不高、部隊訓戰脫節、組訓施訓不規範、降低訓練標準和考核標準條件、“練為看”、“練為演”等問題,使戰鬥力標準這個硬杠杠硬起來,推動軍事鬥爭準備往實裏抓、往深裏抓。惟其如此,勝利才會再次光臨我們這支有勝利傳統的軍隊。
腦子裏永遠有任務,眼睛裏永遠有敵人,肩膀上永遠有責任,胸膛裏永遠有激情。這就是當代革命軍人最大的務實。
今天就講到這裡,下一講我們談清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