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10年前,前往英國三軍聯合指揮與參謀學院留學的張崢,在樸茨茅斯軍港第一次見到了航空母艦。
10年後,作為中國首艘航空母艦遼寧艦艦長,他率領戰友駕馭著遼寧艦進駐青島母港。
一個人的夢想,一支軍隊的夢想,一個國家的夢想,就這樣變成了現實!
“航母style”:一個士兵的英姿表達淩雲壯志
他的背影,很酷,廣為流傳。他的正面,樸實,鮮為人知。
飛行甲板上,“航母style”原型之一、起飛助理陳小勇面對面地給記者演示了一遍放飛殲-15艦載機的“走你”手勢。
這個手勢,一夕之間風靡全國。可誰能想到,陳小勇和戰友們為了放飛艦載機,練了足足兩年時間。陳小勇説:“整套航母手語有30多個動作,意味著一套複雜的工作程序。”
兩年蓄勢,一朝飛翔。航母手語演進的歷程説明一個道理:造航母難,管理使用航母更難。對此,艦長張崢形象地比喻:“好比要學一門沒有老師教的課程,又進了一個不知道標準答案的考場。”
沒有路,就用腳去趟。遼寧艦官兵提出一個口號:“人人都是創新者,人人都是研究員”。航空部門三級軍士長翟國成,高中學歷,卻有3項成果正申請國家專利;曾在俄羅斯普希金海軍工程學院接受培訓的機電部門輔機區隊長劉輝,成功對冷凝水閥門進行改進,從而使裝備設計更趨完美……
據統計,截至目前,遼寧艦官兵先後提出改進建議和方案4000多項。
創新,讓“航母夢”夢想成真。從交接入列到艦載機上艦,當時許多國外軍事專家預測“完成這一過程中國至少需要2年”。結果,中國人只用了兩個月。
使命,就是探路。遼寧艦的官兵將“艦報”命名為《開拓者》,將艦上廣播稱為“開拓者之聲”。
一絲不茍:如山使命鍛造高素質水兵
遼寧艦上,動力中隊教導員肖磊給記者講了一個故事——
“一個冬天的深夜,我看到一個戰士執勤歸來。當時,整個機庫沒有其他人,但他依舊昂首挺胸、一絲不茍地走著齊步,手臂擺動擦褲縫的嚓嚓聲,有節奏地響著……”
這,就是航母官兵一絲不茍精神的寫照。
艦員來自全國29個省區市、13個民族,來自海軍潛艇、水面艦艇、航空兵、陸戰隊、岸防五大兵種。
在航母上,你雖然可以聽到來自大江南北的不同方言,但能看到的做事標準卻只有一個——航母管理條令。
在航母上,你可以領略到海軍五大兵種的特質,但這些特質都被融合成了同一種航母文化——在艦上,只有我們,沒有你們,更沒有他們。
數據統計顯示:航母上幹部本科以上學歷達到98%以上,其中研究生佔17.7%。但是,高學歷並不代表高素質。想要上航母,人人都要經過上艦資格認證考核。學歷再高,如過不了上艦考核,一樣被淘汰。
在遼寧艦,記者還看到一項特殊的考核指標:誠信。政委梅文説:“一個沒有誠信的士兵,不可能是一個優秀的士兵。”
記者聽説這樣一件事:一名戰士到碼頭上倒垃圾。當時天色漸黑,海風很大,他打開垃圾箱時,一張車票大小的紙片被刮了出來。他馬上轉身去追,追了近百米抓住紙片重新扔進垃圾箱後,才回去。
這就是航母官兵的原則:自己的事必須徹底做好,不管有沒有人在場監督。
航母上,管理的標準究竟有多高?窺一斑而知全豹:記者連續看了3個住艙裏的不銹鋼垃圾桶,外表錚亮,沒發現一點污漬。
放飛夢想:為了圓夢,付出再多也值得
“上了航母,你感覺最大的變化是什麼?”記者問。
“做事利索果斷了!”女中尉何勰不假思索地回答。
何勰是幸運的,因為一封自薦信,從地方大學畢業的她圓了自己的“航母夢”。如今,她是遼寧艦警戒雷達分隊分隊長。
和何勰一樣,所有航母官兵都是為了夢想而來。“幹了航母,這輩子就有資格寫自傳了!”這句話,在遼寧艦上廣為流傳。
然而,為了這個夢想,他們所付出的艱辛常人難以想象。副航空長李曉勇12歲的女兒曾給他寫了一封信:“爸爸,我很想你,可是我不知道你在哪……” 這個問題,不僅李曉勇,所有航母上的官兵都難以回答。因為工作的特殊性,他們無法告訴家人自己在哪,在幹什麼。
“航母style”在電視曝光後,家人問陳小勇:“那個背影是不是你?” 剛開始,他一口咬定:“看錯了,那不是我。”如今,愛人知道是他了,常常打電話叮囑他:“離飛機那麼近,一定要注意安全!”
“為了圓夢,付出再多也值得。”女艦員張蕊上大學時,學的專業是藝術設計。如今,在航母上,她要操控的是導航雷達。
作為班長,她現在帶著一個“民族班”:兩名維吾爾族戰士,一名回族戰士,一名漢族戰士。張蕊説:“她們都是我的妹妹,我們就像一家人。”
目前,張蕊和她的戰友們已經創造了3項“第一”——中國海軍第一批上艦的女水兵;中國海軍第一批獨立值更的女艦員;中國海軍第一批上航母的女艦員。
不久,艦上要組織新一輪艦員資格認證考核。“我決不能被淘汰,”張蕊説,“我還想創造一項新紀錄——在航母上服役時間最長的女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