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去向
1、紀念屈原:傳説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
2、迎接伍子胥:五月五日,時迎伍君.....事在子胥,不關屈平也。
3、紀念孝女曹娥: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
4、迎濤神: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這則傳説,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
5、龍的節日:這種説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
6、惡日禁忌: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並出。
7、夏至: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説》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詳細】
6月23日 CCTV1 22:28、CCTV4 16:50、CCTV10 19:50
虎符纏臂,粽葉飄香,又是一年端午到。 端午時節下揚州,古琴流韻詩人節,自強不息民族魂,在熱烈的節日氛圍中,在濃濃的民俗味道裏,《2012我們的節日:端午——中華長歌行》為您送上節日的祝福。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有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浴蘭節、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
端陽節——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重午節——午,屬十二支,農曆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天中節——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時,陽重人中天,故稱這一天為“天中節”。
浴蘭節——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漢代《大戴禮》雲:“午日以蘭湯沐浴”。
解粽節——古人端午吃粽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遊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
女兒節——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係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端禮節——在湘南地區沿古俗,于在在夏日來臨之時的“五月初五”,在門上挂艾葉,用艾葉洗澡驅蚊的一個洗禮。人們認為經過洗禮,可以驅走瘧疾,能夠安全的渡過這個夏日多蚊的季節。
菖蒲節——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邪避毒,如在門上懸挂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
端午節(英文為Dragon Boat Festival或Double Fifth Festival)又稱為端陽節,為每年的農曆5月初五日,在湖北、湖南、貴州、四川一帶,端午節又分為大端午與小端午。小端午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大端午為每年農曆五月十五日。 時至今日,端午節在中國人民中仍是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09年9月30日在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政府間委員會會議決定:中國端午節成功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舊時江浙一帶端午時婦女的一種飾物。一般用金銀絲或銅絲金箔做成,形狀為小人騎虎,亦有另加鐘、鈴、纓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婦女發髻,也用以饋送。《清嘉錄》雲:“(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銀絲制為繁纓、鐘、鈴諸狀,騎人于虎,極精細,綴小釵,貫為串,或有用銅絲金箔者,供婦女插鬢。又互相獻賚,名曰健人。”健人一説與艾人同意,只是以帛易艾,吳曼雲《江鄉節物詞 小序》雲:“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駱虎狀,婦人皆戴之,”似此則當有驅邪辟疫之作用;一説即古時的步搖,純為婦女裝飾品.....
豆娘,舊時端五節婦女的頭飾。多見於江南。一些地區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説源於古代的步搖,一説即艾人的別樣形式。
艾虎,舊時端午節驅邪辟祟之物,也作裝飾品。我國古代視虎為神獸,俗以為可以鎮祟辟邪、保祐安寧。
畫額,端午節時以雄黃塗抹小兒額頭的習俗,雲可驅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
長命縷,端午節時厭勝佩飾。亦稱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別稱“百索”、“辟兵紹”、“五彩縷”等。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裝香料(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製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 《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