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發佈時間: | 來源:
首播 |
|
重播 |
|
“點亮心燈關愛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活動介紹
“點亮心燈關愛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活動是浙江警官職業學院心燈社自創的校園文化品牌暨志願者活動項目,旨在通過走訪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了解這個特殊的青少年弱勢群體,關愛他們的生活與成長,點亮他們心中的希望之火。同時,通過社會調研和宣傳,志願行動也向社會傳播了平等對待、共同關愛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的理念,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産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和號召力。
2007-2011五年裏,我院積極組織200余人次,走訪了金華市,寧波象山縣,嘉興平湖市,杭州蕭山區、富陽市,麗水慶元縣、青田縣,衢州衢江區、柯城區、開化縣、常山縣、龍遊縣及江山市等地的140余個鄉鎮、街道的500余名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給他們送去了關愛,疏導了心理,幫助他們樹立了生活的信心,並與一些重點關愛對象建立了長期聯絡,給他們以積極幫助,為部分貧困低保家庭提供了經濟上的幫助。這種走訪並關愛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的活動方式,深入、全面地了解並及時關愛了服刑人院未成年子女,形式新、內容實,走在了我省乃至全國前列。
持續五年的活動,已結出結出了纍纍碩果。學生根據活動撰寫的調研報告先後獲得浙江省高職高專院校首屆“挑戰杯”創新創業競賽特等獎和浙江省第十一屆大學生“挑戰杯”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二等獎;志願者團隊先後獲得浙江省2007年大學生文化衛生科技“三下鄉”活動先進集體和杭州市2008年大學生文化衛生科技“三下鄉”活動先進集體;該活動還被評為2009年浙江省優秀志願者活動項目。
同時,關愛活動在各地産生了良好影響,得到《浙江日報》、《青年時報》、浙江電視臺、杭州電視臺、新浪網、騰訊網、《衢州日報》、《浙江法制報》、開化新聞網等家媒體的肯定與報道。
積累每天的第25個小時
新世紀、新時代,如今社會大潮中,在報刊雜誌上使用最多的字眼莫過於“改革”、“創新”。或許你會問:“究竟什麼是創新?”魯迅先生曾説:“什麼是路?路,就是從沒有路的地方踩踏出來的,從只有荊棘的地方開闢出來的!”是的,這就是創新勇立潮頭,敢為天下先!它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大到政治經濟,小到個人思維,在點點滴滴處,在分分秒秒裏,“創新”與我們如影隨形。“一百個讀者的眼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每一個人的心底對“創新”也註釋著不同的內涵。
“我用別人睡覺的時間寫作,用別人喝咖啡的時間來寫作.”魯迅先生説.然而他一名昔日的監獄人民警察,而今,四十而不惑,用每天24小時裏擠出積累的第25個小時及剩餘的生命開闢出了一條源於愛的創新之路!
故事還要從我一年前在某監獄實習説起:饒隊長是我的實習指導。在實習的日子裏,那天下午的一幕讓我永生難忘一個面色蒼白,頭髮蓬亂的中年婦女領著大約7、8歲的女兒來探望獄中的父親。小女孩的父親因過失殺人罪被判有期徒刑15年。會見之後,在把她們送往分見監區門口的途中,小女孩突然拉著饒隊長的衣角,仰著頭問道:“警察叔叔,什麼時候才到32號呀?”饒隊長笑著追問道:“32號你要幹什麼呀?”“爸爸説他要到32號才可以回家,到那時候我就可以像其他的小朋友一樣,有爸爸媽媽陪我一起去開家長會了,同學們也不敢再欺負我,不會再罵我是殺人犯的小孩,是沒人要的孩子了……”我看著這張天真可愛的臉蛋,心中久久不能平靜。
這事發生後不久,饒隊長給分監區所有監獄幹警及我們實習學生開了個會,會上他把故事中的那一幕敘述了一遍,説道:“朋友們,當你們聽了這個故事,難道你不感到心痛嗎?他們是無辜的孩子,卻背負著犯罪罪名;他們是未成年人,卻被社會遺忘;他們是弱勢群體,卻得不到社會更多的關愛;他們有漫長的未來,卻不知路在何方?如今,“希望工程”的誕生,似春日的甘露滋潤著每位失學少年的心,使他們重返學堂;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像冬天的暖爐呵護著每位孩子的心,讓他們不再徬徨。然而,“罪犯子女”這一群龐大的存在不穩定因素的弱勢群體,他們乃至比“失學少年”、“留守兒童”面臨著更多的困難,他們渴望更多關注!他們更期望得到社會的平等對待……話剛落音,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石破天驚:其實我很早就在考慮這件事,‘我已經向上級領導申請了辭職,我會用我所積累的第25個小時去為關愛罪犯子女,儘自己的一份力量。’”
無獨有偶,在今年暑假,我隨浙江警官職業學院教育學老師和心理學老師及派出的十余名學生趕赴浙江寧波象山縣進行“關愛罪犯子女,共創和諧社會”暑期實踐活動。根據監獄提供的資料,我們來到象山縣一新型生態農莊,對其中罪犯子女的生活、學習及成長的經歷和心理健康等情況做一些調查了解,並通過和他們一個月的相處去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上的一些困難和心理上的障礙,當我沒去到那裏時,才發現原來農場的主人是那個我們熟悉而又陌生的饒隊長。那是一個無污染、資源可循環利用的生態新型農莊。山間地頭只見一片片青竹鱗次櫛比,竹下草旁又瞧一隻只小雞在尋覓著“美食”,竹林中的竹子渾身是寶竹竿作支架,竹皮編籃子,竹葉當掃帚,竹筍成美味,竹下的小雞食竹蟲,臥竹蓆,納竹陰,成為放養的山雞、竹海深處,還涵養了水源,涓涓溪水經過竹林的浸潤變成甘冽的礦泉水,成桶生産。山水家禽的組合構成了饒隊長的新型農莊。在農莊中,勞動力基本都是服刑人員子女。“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在這裡大家象一樣溫暖,沒有鄙視的眼光,沒有冷漠的神情,有的只是親人般的關心與呵護。一些年齡較小的服刑人員子女每年暑假都會來農莊一邊打暑假工補貼家用,一邊在農莊裏學習,今年19歲的周小妹,在這裡負責編織竹籃。饒叔叔對我們很好,有一次,因為竹刺釘在了手上,還是饒叔叔在燈下帶著老花鏡幫我挑出來的呢!我很幸福!真的很幸福!”
“我很幸福!”是啊,四個字道出了所以在這裡生活工作的孩子的心聲。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饒隊長這種做法,既是創新之舉,以工賑勞,收容孩子;又有仁愛之心,解決困難,關愛備至。”這是為罪犯子女帶去了一絲曙光,這更為經濟、生態創新迎來了一線希望。饒隊長把經濟、生態與愛心有效契合,讓發展與關懷同在,令創新與愛心同行!為孩子們期盼的32號從明天開始,我們一同積累每天的第25個小時!
熱詞: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