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去向
在日常消費中,幾乎所有行為都伴隨著納稅,但只有個稅這個並非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小稅種,會通過每個月的工資條清晰地呈現在公眾視野中。由此引申出一個很少有人會問起卻必須要問的問題,我們到底還有多少秘而不宣的納稅沒有進入公眾討論範圍?
我國共有19個稅種,包括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資源稅、城鎮土地使用稅、房産稅、城市維護建設稅、耕地佔用稅、土地增值稅、車輛購置稅、車船稅、印花稅、契稅、煙葉稅、關稅、船舶噸稅、固定資産投資方向調節稅(從2000年起暫停徵收)等,其中16個稅種由稅務部門負責徵收,關稅和船舶噸稅由海關徵收,進口貨物的增值稅、消費稅由海關部門代徵。 比如如果你在中國內地購買一塊售價2700元的瑞士進口手錶,其中將包含17%的增值稅392元,30%的消費稅623元,城市維護建設稅71元,11%的關稅267元,賦稅總額:1353元
據了解,2010年的個人所得稅數額,僅佔了中國稅收總收入的7%左右。而僅增值稅和營業稅兩項,就佔據了稅收總額的44.2%。大部分個人承擔的“間接稅”,都隱藏在不易察覺的經濟行為之中。業內專家評論説,儘管名目繁多的稅種看似與普通百姓無關,但事實上它們隱在幕後,最終都隱含在商品價格中,由每一個消費者來埋單。 比如,到餐館吃一頓飯,飯錢裏就包含著營業稅;買一袋食鹽,價格裏就包含著增值稅;買一瓶洗髮水,價格裏包含著消費稅。以上述三稅稅金為計稅依據的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也隨之而來。另外,耕地佔用稅、印花稅、契稅、關稅、資源稅等,也會通過種種途徑被或多或少地、間接地轉嫁給普通百姓。 比如超市一袋5公斤的大米,售價50元,消費者需要埋單的增值稅就是5.8元。一袋標價2元的鹽,這個價格裏其實也包含有約0.23元的增值稅。我們購買的服裝類産品,價格則包含了17%的增值稅。出門在外,除去走路,只要我們開車或者打車,都要繳交一定數額的燃油稅。[詳細]
“難得糊塗”是中國人的做人哲學,涵義是未必所有的事情,知道的越多就是越好,而這種體會,在記者這次的個稅調查中體會尤甚。 這兩年以來,老百姓“稅感”的增強,第一個來源是有關於“個稅起徵點”上調的全民大討論,而第二個來源就是一個個越來越挑戰我們認知和承受底線的稅收名目。比如説給夫妻添堵的“婚前房産加名徵稅”,今年給上班族添堵的“月餅稅”,添堵的反面,幸福感大大的遭到了打擊,因為生活中似乎到處都是“納稅”的陷阱。然而,職能部門也需注意到的就是,當老百姓權利意識的慢慢覺醒之後,當稅收透明度,合理性等諸多問題慢慢浮出水面之後,恐怕來自於各方的質疑聲就不是一紙公文可以平息下去的了。
正是這樣一種高度依賴流轉環節稅收的現行稅制格局,使我們陷入了目前的窘境。
在楊志勇看來,商品的流轉稅偏高,導致物價偏高,在某種程度上會成為阻礙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