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1”于2011年3月19日-21日在北京釣魚臺舉行。上圖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張平(專欄)。劉夏攝
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20日訊 (記者 李晶(專欄))剛剛閉幕的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描繪了中國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以科學發展為主題成為"十二五"規劃的重要特點。對此,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張平在今日開幕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1年會上表示,在"十二五"期間,中國將把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貫徹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以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著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
張平指出,為更好的貫徹和體現這一主題、主線的要求,中國政府明確了未來一個時期宏觀經濟政策的基本導向。一是要擴大國內需求,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的發展。中國將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在建立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上下更大的功夫。將繼續發揮投資對擴大內需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充分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作用,政府投資主要用於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設、水利設施的建設、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教育、衛生、科技、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等經濟社會發展領域的建設。另一方面,鼓勵民營經濟的發展,放寬市場準入,支持民間資本進入基礎産業、基礎設施、市政公用事業、社會事業、金融服務等各個領域。
二是增強創新能力,加快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中國將適應國內外需求變化的趨勢,把科技創新與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緊密結合起來,不斷提高産業的核心競爭力,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的同時,同步的推進農業的現代化,加大強農惠農的力度,加快農業的科技創新,加強糧食安全的保障能力,使中國糧食的綜合生産能力穩定在5億噸以上。依靠科技進步,積極推進裝備製造、船舶、汽車、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石化、輕工、紡織等重點産業的結構調整,引導企業開展技術改造與兼併重組,促進新興科技與新興産業的深度融合,儘快把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培育發展為先導性、自主性的産業。還將堅持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把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放在更加優先的位置,充分發揮各地區的比較優勢,促進區域間生産要素的合理流動和産業的有序轉移。在廣袤的中西部地區培育新的增長點,增強區域發展的協調性。
三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中國將堅持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的內在統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與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機結合,把解決好涉及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使各個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將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健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調節體系,合理調整國家、企業、個人的分配關係,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産力同步提高。未來五年,城鄉居民收入年實際增長達到7%以上。
四是堅持綠色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中國將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全面落實優先戰略,構建以綠色、低碳為特點的生産方式和消費模式,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調整優化能源結構,推動能源生産和利用方式的變革;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實施重點節能工程,推廣先進的節能技術和産品,抓好重點領域的節能;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進資源再生利用的産業化;提高應對氣侯變化的能力,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原則,積極開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實施重大的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加強環境的綜合治理。
五是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和活力。中國將更加重視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明確改革的優先順序和重點任務,努力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性的進展。要堅定不移的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繼續推進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推動國有大型企業的改革,全面落實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積極構建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財稅、金融體制,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和生態補償機制,推進資源稅的改革,擴大增值值的徵收範圍。完善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加快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的建設,穩步的推進利率的市場化改革;完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推動人民幣的跨境使用;深化資源性産品價格和環保收費的改革,推進水價、電價的改革,進一步完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理順天然氣與可替代能源的比價關係,提高排污費的徵收率,建立健全資源、環境産權的交易機制。
張平表示,中國和世界在全球化發展的進程中,已經形成利益交融的格局,中國發展的越好越快給世界創造的機遇和做出的貢獻就會越多越大。希望各國投資者抓住中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所孕育的重大商機,積極參與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的進程,共享繁榮進步的機遇和成果。
以下是嘉賓發言全文:
各位嘉賓、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興有機會同中外的專家、學者、企業家,以及國際組織的重要官員再一次相聚北京,共同探討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的重大問題。按照會議的安排,我向諸位簡要介紹未來五年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基本導向和主要的舉措。剛剛閉幕的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國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描繪了中國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十二五"規劃的特點是以科學發展為主題,把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貫徹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以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著力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
為更好的貫徹和體現這一主題、主線的要求,中國政府明確了未來一個時期宏觀經濟政策的基本導向。一是要擴大國內需求,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的發展。中國有佔世界20%的人口,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加強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建設都孕育著巨大的需求潛力。充分挖掘和釋放國內需求的潛力,既是中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內容,也是一項長期的戰略方針和基本的立足點。我們將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擴大內需的戰略重點,在建立擴大消費需求長效機制上下更大的功夫。中國的最終消費品目前還不到50%,這與國際上70%左右的平均水平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為了挖掘居民的消費需求,中國政府將多措並舉,包括實施就業發展優先的戰略,五年城鎮新增就業的人數將達到4500萬人以上,轉移農村的勞動力達到4000萬人以上;積極穩妥的推進城鎮化,五年內使城鎮化率提高4個百分點,由47.5%提高到51.5%;深化收入分配製度的改革,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增強居民的消費能力。積極發展新興的消費業態,促進文化、旅遊、建設等消費,加強市場流通體系的建設,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逐步使中國國內市場的總規模能夠位居世界的前列。 我們將繼續發揮投資對擴大內需的重要作用,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無論是提高滿足人民群眾物質和文化需求的供給能力,還是積極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都需要在較長的時期內保持合理的投資規模。我們要在調整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質量效益的基礎上促進投資的合理增長。一方面,充分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作用,政府投資主要用於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建設、水利設施的建設、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教育、衛生、科技、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等經濟社會發展領域的建設。另一方面,鼓勵民營經濟的發展,放寬市場準入,支持民間資本進入基礎産業、基礎設施、市政公用事業、社會事業、金融服務等各個領域。
(責任編輯:曹元水)
責編:李芮
相關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