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好,歡迎收看中國網絡電視臺的直播訪談,我是主持人張瑩,一期名為《向沙漠進軍》的節目將在央視財經頻道《對話》欄目播出,今天我們就請來節目主創人員,首先介紹一下今天的嘉賓,中國林業科學院副院長蔡登谷,本期節目導演石敬薇,還有一位也是導演郎濤。首先我先説一下這期節目的背景,是召開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請蔡院長給我們介紹一下這個論壇的背景。
蔡登谷: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已經開辦了有三期了,這次是第三期,前兩期的話分別在2007年、2009年,正好兩年一屆。
主持人:您是三屆都參加嗎?
蔡登谷:我真正參加就是這一屆,前兩屆我有所接觸,知道他們開了會,而且原來的老院長參加過,跟我聊起過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的一些情況,真正參加還是這一屆。
主持人:能不能講一下這個論壇它的主題,這次您是參加了,這次主題會更加了解,能不能給我們講述一下?
蔡登谷:三屆論壇主題不一樣,第一屆主題是沙漠 生態 新能源,第二屆的主題是沙漠 科技 新能源,第三屆,這一屆應該是“沙漠 科技 新經濟”,那麼這三屆的話,我也琢磨了一下,是有變化,有什麼連續性呢?第一個特點就是沙漠。
主持人:肯定是最終的主題。
蔡登谷:論壇一開始在設計的時候我在琢磨,因為沙漠就是他們的特點,圍繞著沙漠他們做了一個大文章,沙漠一開始設計的時候就是考慮到他們的家鄉,考慮到這一方熱土,考慮到庫布其沙漠,因為整個活動發起者就是在庫布其沙漠發起的。另外就是生態,把沙漠生態系統的保護、治理放在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進行思考,做任何事都不能離開這個生態,生態優先、生態保護、生態治理、生態修復等等,這是第二個特點。第三個特點,科技,它突出了科技,就是突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的思想,而且依靠科技進步來防沙治沙,所以它第三個特點就是科技。第四個特點就是圍繞著新能源新經濟,因為新能源也是新經濟的內容,根據我們國家發展需要來講,我們國家現在非常倡導要培育和開發戰略新型産業,就是具有戰略性的新興産業,包括沙漠裏邊的很多新型能源,風能、光能,我們去了都看到的,那裏發展風能、光能的潛力非常大,光照非常強,這是一個方面。再一個方面就是生物醫藥,利用沙漠裏面的藥用植物造福人民,生物醫藥,再一個是生物制能源,包括用沙柳進行發電,我們在實地考察也看到過這樣的情況。所以説這四個方面,三屆論壇四個特點構成了整個論壇的特色,也反映了我們整個節目的中心思想,就是叫億利資源集團,是如何圍繞著沙漠做了一篇大文章,而且主題也是比較鮮明,比較突出。
主持人:正好我問一下編導,這次怎麼圍繞著沙漠做這期節目?
石敬薇:首先要有新聞背景,就是圍繞著第三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召開,就是關注財經整個中國的大經濟,切入點特別好,從論壇主題切入,前兩屆看到新能源,這一次注意到是“沙漠 科技 新經濟”,那麼這次嘉賓給它來開幕和閉幕,我們看到嘉賓就反映出這一點,科技部部長萬剛先生出席了,然後全國工商聯主席出席了,億利資源集團的王文彪先生也是泉港工商聯的副主席。那麼科技部的部長來參加,就是科技和經濟的結合了,我們從主嘉賓這兒,第二屆從新能源擴展到新經濟,新能源實際上是新經濟的一部分,第二屆開始把新經濟這部分擴充了,不光是新能源,在節目裏我們談到叫沙産業,這個主題切入就是現在。現在財經節目《對話》應該關注,這是以科技為內涵發展的,以沙漠為主題的沙漠新經濟。
主持人:所以我們作為財經頻道的節目,把關注點落在了沙漠與經濟的結合上面。能不能講一下我們節目的亮點,通過什麼樣方式展現沙漠經濟?
石敬薇:從兩方面談,一個是配合節目本身,剛才要談的就是沙漠經濟,剛才三個産業在節目當中佔了很大部分一個比重,前頭它為什麼在庫布其,這家企業發展出庫布其模式治沙的,是從修路談起的,在沙漠修路可想而知多麼難,可以看週日的節目,當年修路的20年前的工人都來談,親歷者談吃饅頭就著沙子吃,當時決策吃拿出貸款一個億來修路,也是需要膽略的。再一個修路完之後要種植被來護路,這是一大看點,待會兒還會講庫布其它的特色是什麼,同時在治理沙的同時是富民了,有一個叫牧民新村,我們郎導去拍了,牧民在那兒吹拉彈唱,掙的錢可能比你我都多,請了一個聯合國的,他肯定的就是你富民這一點,他更關注在沙漠裏生長的牧民百姓們的生活,這是他們最感興趣的,我們節目構成內容上就是這幾大塊。
主持人:郎導主要負責外景的拍攝,您跟我們講講您的拍攝情況。
郎濤:以前牧民的節目我們也拍過,如果不是當地人告訴你那是牧民住的房子,看起來是跟城裏人的房子一樣的,進到牧民家裏,所有擺設和感覺,完全和城裏人一樣。
主持人:非常現代化,因為牧民給我們的感覺是帳蓬。
郎濤:雖然有了新房子,但是他們更習慣住他們原來民族上幾千年留下來的蒙古包,其實蒙古包在他們新村某一個角落裏也有幾頂蒙古包,但是他們的生活已經完全現代化了。還有在拍攝過程中,因為沙漠,説實話,大家去沙漠去玩,去旅遊,看起來非常漂亮,但是真要拍的話,拍什麼,因為沙漠就是一個顏色,黃色,很單調的感覺,但是這次我們去庫布其拍攝,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在沙漠裏面竟然有湖,它不是一個湖,是有七個那麼大的湖面,非常漂亮,而且湖面周圍都是蘆葦,而且可以供人旅遊,就是他們當地為了發展旅遊産業,這是他們很大一個點,如果到他們湖裏拍攝,你不覺得這是沙漠裏,你會覺得這是在城市邊上某一個度假區的一個湖,所以這個庫布其沙漠還是非常好的,拍起來還是很有拍頭的。
主持人:看來這期節目當中,還可以看到沙漠的美景,包括看到沙漠之湖,都是不錯的小風光片,剛才也簡單介紹了這期節目的背景以及主要內容,我們這期《向沙漠進軍》主推一個庫布其的治沙模式,我還想請蔡登谷院長介紹一下庫布其模式。
蔡登谷:事先接觸的時候,他們庫布其整個的沙漠治理20多年了,怎麼來總結他們,後來我就跟他們一起,主要是我去學習,向他們求教,説你們走過的路好好回顧一下,我覺得庫布其模式,應該首先就是億利人他們開拓創新的這麼一個成就,一個結果,這是一個。第二個呢,就是他們刻苦的實踐的這麼一個成果。第三個,他們集中了很多人的智慧,包括科學家的,包括管理人員的。所以庫布其模式本身,我們概括了三句話,這三句話就是叫做科技,把科技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就是科技帶動,規模治沙,因為治沙不能小打小鬧,你在沙漠裏種一棵樹和種一排樹那是兩個概念。然後産業帶動,産業帶動,規模治沙,科技帶動生態保護,然後生態呢帶動了民生改善,這三個方面它是互相的,就是整個的生態也好,科技也好,民生也好,産業也好,産業的積累支撐了治沙,治沙好了以後又改變了環境,環境好了以後又改變了民生,這幾個方面都在互動,所以説庫布其模式是非常好的,中國人創造的這麼一個很好的模式,發展模式,它既是發展模式,又是理念的創新,同時又是科學的發展模式,它有利於企業更好地利用沙漠資源,惠及民生,而且科技始終貫穿全程,我們跟老百姓交流的時候都有這個體會,大家都異口同聲説這個是幾方面的結合,而庫布其沙漠恰恰是高度濃縮。
主持人:我也特別想再問問咱們編導,我聽説咱們石導為了這次節目兩次進沙漠,兩次去有什麼目的,有什麼不同感受?
石敬薇:好,之前這一週,我和我們製片主任進了一次沙漠,我們主任給的批示就是外景地在沙漠。
主持人:原來是在沙漠現搭的外景。
石敬薇:對,所以給我們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家對《對話》很熟悉,實際上把嘉賓們,請到央視演播室裏,這次我們《對話》不是第一次走出去,我們曾經在大海邊錄過像,我們在三亞錄過火炬傳遞,我們在大壩錄過像,這次是第三大,就是在大漠上,這是第一次,在沙漠錄像,這個外景地選擇很重要,因為外面錄像風險非常大,聲音、畫面。
主持人:受各種因素影響。
石敬薇:最重要怕下雨,首先選外景地,外景地要置身於沙漠裏面,怎麼樣做好外景地,當時我們是專門選了一次景,星期天晚上大家看電視的時候可以看到,在會址旁邊選了一個地方,沙丘,這個地方顏色很突出,什麼顏色?剛才郎導説了,沙漠,黃色,黃沙,但是有綠色,因為治理沙漠有綠,有黃,有藍天,有白雲,這樣的環境下錄了這麼一場節目,大家坐在這個地方,我們優秀的主持人,那天我們倆特別商量,不要穿西服打領帶了,就是穿的襯衫,我們老總也沒有打領帶,就是在很鬆馳的環境下,在大自然的懷抱裏,就著沙漠談沙漠,所以演播室有創新吧,這是一場沙漠上的《對話》,當你打開電視看到是不一樣的《對話》。
主持人:前期把選址各方面準備好。
石敬薇:對,因為是第一次去,第一次我比他早看到湖水,那個叫七星湖,七個湖水,是天然形成的,老總在現場還講了一個傳説,名字都非常好聽。路上我還看到一個山包似的,人家説是王昭君墓。
主持人:昭君出塞是在大墓上嗎?
石敬薇:就是在內蒙古大漠上,其實很多地方都有昭君墓,昭君出塞肯定是大漠,再一個我們採點回去的路上看到一個山,我説什麼山?説是陰山,説就是小時候課本上的陰山嗎?説是,千百年前就是草原,最後變成了沙漠。
主持人:古人看到的情景跟我們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
石敬薇:所以在節目文案設計當中,把昭君墓給舍了,把陰山這個點給了主持人,主持人借此發揮了一下,這是第一次去沙漠,去內蒙吃羊肉,吃的清水煮,加點羊也非常鮮嫩的,也是當地牧民發展旅遊業其中一項。第二次去是為了錄像,我們和蔡院長和其他嘉賓,對庫布其模式和治理沙漠進行溝通,那天早晨一大早我們四五點鐘來到現場,之前郎濤拍外景,那裏有一個神樹,我們都別去拜神樹了,第一別下雨,第二別有大太陽,我們要特別早去布景,6點準時開始,到8點的時候太陽出來一次,一會兒烏雲又出來了。
石敬薇:兩次去沙漠完成這麼一次節目吧。
主持人:天公做夢。
主持人:看來這次節目真不容易,我特想問問蔡院長,您作為嘉賓參與節目肯定有這樣的經驗,在這樣狀況下錄這個節目是什麼感受?
蔡登谷:很新鮮,我們的現場選在那個地方有特色,因為在演播室很單調,而且還有點拘謹,到了自然環境裏面,大家心也放鬆了,而且看到那麼多農牧民,還看到專家,還有牽著駱駝,載歌載舞,特別輕鬆,特別是在自然環境裏面,自然環境很難找,就是在大漠裏面,而且背景有建築物,更多是在綠色,在沙漠裏面顯現的綠色,體現了庫布其模式裏面當地怎麼治理,效果也能顯現出來。所以我們跟主持人也好,跟導演、專家之間,那次除了荒漠化公約的特別代表,還有就是有外賓,還有我們的科技部的司長,馬司長,還有一個就是中科所的防旱所的一個所長,我們四個人一起配合,而且感覺很輕鬆,覺得這期節目做得輕鬆,老天在幫忙,再加上我們導演、主持人很辛苦,他們也精心地策劃,所以這期節目很有新意。
主持人:雖然舟車勞頓,但是在那種情況下更激發大家的熱情,在大漠中談沙漠治理。我想問一下郎導,這次節目主嘉賓是帶領企業治沙的王文彪先生,您對他有什麼評價?能不能説説他在節目當中表現的形式亮點?
郎濤:我談一下對王文彪先生的感受吧,因為採訪第一次,我採訪王總可能就兩次,沒去之前見過他一面,看過他相關的資料,覺得他領著企業治沙,一開始可能是無意識的行為,一開始的話,他的背景是從政府官員到了企業裏面當企業領導,這樣的他的角色可能是帶領一個企業要發展。但是當時企業面臨的困難,所有的産品因為沙漠,沒有路運不出去,他為了讓企業行下去,所以他必須把沙漠的路修通,我想他這個時候的角色,一個是企業領導,一個是大家長的感覺,當他修路修完之後,他企業家的感覺給人出來了,他修完路就修完了,把産品運出去。當他修完路之後發現更大的一個問題,就是沙丘是不斷運動的,路修好之後,沙子就能把路掩掉,沒辦法,必須把路兩邊種植被,護路,在這個過程當中他的思維方式也在轉變,他覺得企業發展是一方面,把路治理好,把沙漠治理好了,同樣能給企業帶來更大的好處,在這個過程他發現了沙漠裏面更大的寶藏和財富,所以他慢慢把沙漠這個産業,就是可能提得比較多的沙漠産業給做起來了。因為在節目裏談到了,當地人對沙漠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可能他更想看他從小到現在,看到沙漠裏生活的老百姓非常艱苦,他做企業到現在,和他的經歷會有關係的。
主持人:通過您的介紹,他也是在循序漸進當中去完善這個東西,通過這個節目我們會更了解王文彪先生他的一個過程和歷程,我想問一下三位這期節目最大的看點是什麼?你們分別怎麼認為?其實是給觀眾和網友提前預熱。
蔡登谷:我覺得這次看點主要看沙漠是如何變成綠洲的,是如何來惠及民生的,是如何來為人民造福的,沙漠本來很可怕,一開始的時候主持人就説了,我們也説過,有人把沙漠認為是死亡之海,生命禁區等等的,當你真正認識沙漠的時候,親近沙漠的時候,你會發現沙漠很可愛,很多資源,很多跟人相交融的東西,為人類服務的都是,關鍵是人類如何認識沙漠,如何掌握沙漠的規律,來尊重自然,然後把自己融合到自然當中去,成為自然之子,人在那裏享受自然之美,才能享受生活,才能跟沙漠更好融合在一起。
主持人:兩位主創編導怎麼認為?
石敬薇:因為看我們節目的人都是想從中獲取一些信息的,不是光看看沙漠的,我想告訴這一些觀眾,我們這期展示的是什麼,我特別想達到什麼,就是在新形勢下治理沙漠的特點,我們這期節目起了一個老題目叫《向沙漠進軍》,大家有印象的話,就是我們上中學學的一個課文竺可楨先生寫一篇文章,當時我想了好幾個題目,後來我們製片人拍板叫《向沙漠進軍》,我説挺好的,帶有懷舊的情節。但是《向沙漠進軍》,竺可楨先生提出來是在那種情況下,沙漠對人有危害,我們要治理他,政府出資,都有一些機構來治理沙漠,現在我們主持人也聽到了,實際上是一家企業,一個老總,是一個企業生存的問題進入到修路、護路、綠化,他不光是治理沙漠,把自己都是運出去,最後發展到沙産業,而且我聽説不光是這家企業,他現在聯動六家企業進入清潔能源,這個事沒有完全正視,現在有更多企業進入沙漠治理,從沙漠獲取利益也好,反哺沙漠和牧民,這次主題叫“沙漠 科技 新經濟”,企業治沙,然後從中蔡院長總結的庫布其模式,實際上是蔡院長總結的模式,其中三者之間咬合的關係,如果觀眾能夠在節目當中把我理解的信息點,新形勢下的治沙、防沙了解。我跟王總溝通了好幾次時間,他對《對話》節目特別重視,他對我們《對話》另眼相看,他覺得是一個高端節目,因為時長一個小時,他能充分表達自己,我在下面採訪,我感覺王總是很有情懷的人,從小他在沙漠長大的不解之緣,一直到現在防沙治沙,他在節目當中説治理沙漠是最大的慈善,是在治沙當中,我們也做到富民了,所以他這種情懷我覺得挺難得的。再有一個就是膽略,二十年前他能投資一個億,現在加起來這麼多年20多個億,往沙漠裏投,這個投是見效慢的一個事情,不是立竿見影有反饋的,投以後有什麼樣的心態。
主持人:能沉得住氣。
石敬薇:然後不能光有慈善心,沒有經濟實力也白搭,他還有主業,主業掙的錢投到沙漠,不著急,慢慢回饋,發展沙漠産業,現在發展最好的産業就是甘草産業,現在有30個億的回報了,所以這就是企業家的膽略,怎麼樣放長線釣大魚,這是需要一個企業家的膽略了。剛剛説的治理沙漠,再一個王文彪先生的表達,我不知道能不能吸引住電視機前的觀眾。
主持人:郎導還有什麼補充?
郎濤:我補充一個小花絮,可能《對話》播的節目以前都是談話節目為主,這次我們沙區搭了一個演播室,我們把沙漠裏牧民請到演播室現場,牧民也很高興,雖然淩晨四點多起床的,在我們錄製節目過程當中為我們表演了幾個節目,非常精彩,希望大家看節目的時候關注一下。
主持人:我記得我們剛開始節目錄製前,蔡院長説給《向沙漠進軍》正名,什麼意思?
蔡登谷:因為一談到,現在很多觀眾,有些學者、科技者也好,老百姓也好,一提起向沙漠進軍,往往會有誤解,是不是像大躍進,那種比較盲目的向沙漠開墾,單方面的東西,確實我們過去也犯過一些錯誤,比如剛才説的風吹草低見牛羊,為什麼會改變呢?因為盲目地把草原變成耕地,那個地方本身不適宜種耕地,那個地方是最適宜草原的,在那種環境下,你把它變成農田以後很快沙化,沙化以後地種不成了,草原也很難恢復了,過去留下很多教訓。跟石導討論的時候就説,我説《向沙漠進軍》,今天要好好説清楚,怎麼進軍?我們進軍主要是主動認識自然,在認識自然規律的前提下面我們很好地治理它,讓生態更好地恢復。我為《向沙漠進軍》,我想起50年前竺可楨先生寫的篇文章,我昨天又重讀了一下1961年2月發表的一片文章,名字就叫《向沙漠進軍》,但是竺可楨先生的內容上了教科書,他教育我們很好地認識沙漠,治理沙漠,要有所作為。我們學術界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是主張自然恢復,就是你別去管它,也別去動它,依靠自然力來恢復沙漠生態,當然這也是一種方法,但是竺可楨先生強調兩種,一種就是保護,保護沙漠的自然生態系統,第二點就是人們認識了自然規律了,認識了自然規律以後,利用自然規律來更好治理,就是人工促進自然恢復,就是人工來促進它,像庫布其模式裏面就是規模治沙,動用了很多資金,動用了很多勞力,把當地的適宜樹種,把沙漠裏面生長的樹種和自然利用起來,包括甘草、沙柳種植起來。所以這個非常有意義,我之所以要證明,就是説今天這個時代裏面我們提向沙漠進軍,更主要是如下科學治理,用科學的方法治理好沙漠,來恢復和保護好沙漠生態系統,讓它更好和人和諧相處,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再三説一下,千萬不要誤解了,我們的主題提出來是《向沙漠進軍》,但是更重要是治理,科學治理,科學防沙、治沙,造福一方老百姓,使我們成果造福一方老百姓,這是我們很關鍵的問題。我們國家在防沙治沙方面我想講兩句話,第一就是庫布其模式,開始的時候石導也問過我,庫布其模式能不能借鑒?庫布其模式很重要是它的科學方法,第二個是它的頑強精神,這兩者是庫布其精神的靈魂,而不在於庫布其種什麼樹,怎麼種,當然這裡面也有科技,你要借鑒它,首先借鑒這種科學的方法。
主持人:不要動不動照搬。
蔡登谷:對,而且庫布其模式還有發展,它主要精神不會變,就是治沙敬業,這三句話就是核心和靈魂。第二點要説的就是我們國家這麼多年來,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進行的一系列治沙工程,防護林建設取得有效的成績,我們現在防沙治沙事業取得有效的成績,這個成績是由沙進人退,變成了綠進沙退,我們第三次沙漠報告裏面就公佈了這個問題説明了這個。另外一點防沙治沙,百年大計,不是説今天治了明天就好了,它是需要長期的過程,我們一方面強調我們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另一方面看到防沙治沙任重道遠。
主持人:我們最後回到節目上,我們跟大家講了節目的亮點,包括節目的特點,最後講一下節目時間,在本週日晚上21點55分,關注我們的《向沙漠進軍》,希望大家到時候都收看,我們這期節目感謝大家收看,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