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人民網北京12月3日電(劉茸)國務院新聞辦今日召開新聞發佈會,正式頒布並介紹《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下稱《規劃》)情況,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杜鷹表示,國務院頒布《規劃》最終是要解決這些城市存在的問題,其中包括“礦竭城衰”的問題,而在這方面,德國的魯爾和美國的底特律都是先例。
根據《規劃》,中國有262個城市被列入資源型城市,並具體分為成長型、成熟型、衰退型和再生型。杜鷹指出,這些資源型城市普遍存在四個問題:
第一,資源開發的秩序不規範,開發強度過大,為了開發資源,這些地區的生態環境付出了過高的代價。
第二,普遍存在資源型産業“一業獨大”的問題,即産業結構不盡合理,資源型産業佔的比重非常大,不利於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杜鷹説:“我們統計了262個資源型城市,它的礦産資源開發的增加值佔全部工業增加值的比重是25%左右,比全國的平均水平高了一倍多。而它的第三産業的比重,比全國平均水平低了12個百分點。這樣‘一業獨大’或者‘一礦獨大’的産業格局産生了擠出效應,別的産業發展不起來,導致其他接續替代産業發展滯後,一旦資源開發接近枯竭以後,就會出現‘礦竭城衰’的現象,某種意義上魯爾就是一個先例,某種意義上底特律也是先例。”
據悉,魯爾是德國的鋼鐵和煤炭城市,在二戰後的恢復期間為德國的復興做出了重大貢獻。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魯爾以鋼鐵煤炭為主的重化工業走向衰退,大量礦山鋼鐵廠關閉,職工下崗,城市衰敗,治安惡化。德國花費大量資金重振魯爾,僅1966年到1971年就花了150億馬克,經過數十年治理,魯爾如今已成為大學城和文化中心,三産比重高達70%,成為分類中的再生型城市。“但是從過程可以看出,資源枯竭地區要真正轉型成功不容易,肯定是個長期的過程。”杜鷹表示。
第三,歷史遺留問題多,包括民生問題和環境問題。據杜鷹介紹,國家現在分三批界定的全國69個資源枯竭城市,其合計人口只佔全國的4%,但棚戶區佔了全國的1/4,失業礦工佔全國採礦從業人員的1/10,低保人口也佔全國的1/10,需要治理的沉陷區佔了全國的1/3,這都是歷史遺留問題。
第四,根本原因還是沒有牢固樹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沒有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機制。
“在這樣的情況下,要解決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問題,可以説,我們不是從零開始,而是從負數開始。我們要建立長效發展機制,先得解決資源型城市的歷史欠賬,第一步先做到不欠新賬,第二步慢慢地償還歷史舊賬。”杜鷹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