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自2009年創業板開閘以來,中國企業IPO熱度持續上升,新股平均發行費用逐年走高成為企業的一大負擔。鉅額發行費花在哪?誰是新股發行利益鏈上的分肥者? IPO改革能否治理髮行費用畸高頑症?
“好日子到頭了”
唐東(化名)覺得,自己的好日子到頭了。
2000年初,唐東從湖南一個小縣城考入清華大學,擇業時依然放棄了理工專業,進入一家證券公司,他主要工作是幫助公司上市。大學時練就的對經濟大勢、財務數字的敏銳,在不長的時間裏讓他嶄露頭角,每天週旋于各種宴請,與急於上市的公司老總談判,收入打著滾兒的往上翻。30多歲,已然名車豪宅。“去年看中了一處別墅,本來想全款買下來,賣家臨時變卦加價100萬,就放棄了。”
2012年11月至今,IPO凍結。一直焦急期盼的唐東沒有盼到IPO門重啟大,聽到的是IPO將由核準制改為註冊制的消息。儘管證監會主席肖剛強調,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不是簡單的登記備案制,不會導致“垃圾股橫行的局面”。唐東還是聽出了蕭瑟之意,那種千軍萬馬闖關IPO的景象將成為歷史。
新股發行需要花多少錢?2006年、2007年、2008年,上市公司多為大盤國有股,發行費用總體處於較低水平。到2009年,首發發行費用佔實際募集資金的比例快速上升,達到了3.59%,2010年為4.46%,2011年為5.96%,2012年更達到6.87%,平均每家上市公司發行費用近5000萬元。
最為典型的是天山生物,公司2012年上市的首發費用3449萬元,而公司2011年的凈利潤僅有2702萬元,發行費佔凈利潤超過100%。從2011年起,發行費過億元的並不少見,並且呈現出企業越小、行業越新費用比例越高的特徵。
誰拿走了鉅額發行費
數千萬的IPO費用被誰拿走了?
2012年10月11日,金屬制罐企業奧瑞金在深圳中小企業板上市,由中信證券主承銷。奧瑞金首次上市註冊資本3.0667億元,發行費用總計8802.288萬元,其中承銷保薦費6624.288萬元,審計驗資費用1294萬元,律師費483萬元,信息披露費321萬元,其他費用80萬元,奧瑞金首發費用佔到總股價的28.7%。
與奧瑞金同一天在深圳中小企業板上市的食品企業海新食品(上市時名為騰新食品),主承銷商為國金證券。海新食品IPO註冊資本1.414億元,發行費共計4150萬元,其中承銷保薦費523.15萬元,審計驗資115萬元,律師費70萬元,信息披露費441.85萬元,IPO費用佔總股價29.3%。
高額的保薦承銷費一直為投資者詬病,券商通過每一宗IPO獲取無風險超額收益,受損的是投資者、股民和股東。自創業板推出以來,排隊等待上市的公司日漸增多,面對有限的上市機會,渴望躋身資本市場的老闆們無疑居於弱勢,這也是股價時有破發、創業板市盈率高企難下的重要原因。
為什麼要花這麼多錢?業內人士認為主要源於IPO“頂層設計”。鋻於我國證券市場的“嚴進嚴出”特殊情況,為培育中國保薦機構並使其儘快做大做強,監管機構一直容忍甚至默許保薦承銷機構收取遠超其成本支出的超額壟斷收益,導致保薦承銷費率不斷攀升。降低保薦承銷費的聲音不時傳出,但現行收費標準為什麼如此之高,誰也説不清;對於降低費用則缺少相關可執行的細則,降多少,佔多大比例合適,相關法律法規並沒有給出可操作的路徑,保薦承銷商樂得保持現狀。
灰色分肥者
除去擺在桌面上的高昂費用,IPO之路上還有一群隱形的分肥者。
據投行相關人士介紹,2011年東莞某公司在中小板上市,擔任該公司投資者關係顧問的深圳某財經公關公司竟收取了超1000萬元的公關費用。上市意味著成為公眾公司,財務必須公開透明,這些 “不能説”的費用因為無法走賬,只能由大股東個人掏錢買單。
一個極端的案例就發生在今年,上市公司爾康制藥被深夜追討600萬元。今年5月6日,上海怡橋財經傳播有限公司深夜發佈微博,向爾康制藥追討財經公關及媒體傳播費用。湖南爾康制藥股份有限公司于2011年9月登陸創業板,當時曾有媒體質疑該公司存在募資項目存疑、藥輔風險加劇、“明星”産品變數大、“燒錢”的營銷網絡四大疑團。第二天,怡橋財經聲稱問題解決,但此事已經引起股民尖叫聲一片,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實屬平常。一般上市公司IPO的財經公關費用從400萬到1000多萬不等,怡橋財經的收費並沒有超出業內平均收費水平。
另一家2012年上市的公司老總老李更是苦不堪言,公司上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他一夜暴富,十年苦幹實業終得回報,但他知道,自己只是剛剛走出個人破産的邊緣。“只要是需要政府批准的,都需要各路打點。國家和市政府對中小企業的一些補貼,不找關係打點一下根本到不了企業。為了財務報表的規範,這些費用只能自己承擔。兩年多的上市歷程給他留下了近2000萬的財務窟窿。“我還不是最多的,最多的能到3000萬。”
中美IPO費用比較
資料表明,美國公司IPO的平均費用為250萬美元,而上市後為了滿足合規和信息披露要求,公司每年平均付出的費用為150萬美元,這些費用對於成長階段的小型公司來説同樣難以承受。
在1999年之前,美國小型公司的IPO數量很高,平均每年有520起IPO,其中1996年達到頂峰756個。之後監管趨嚴,小型公司的IPO數量急劇下降。相比于經過複雜的IPO過程上市並花費大量成本保住上市資格,很多小型公司不再選擇IPO,而是通過並購成為大型公司,在規模較大時再行上市。
創業投資與私募股權研究機構清科研究中心相關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新股平均發行費用900萬美元。在IPO發行總費用中,承銷、審計、律所、信息披露等各方面佔比相差十分懸殊:境內資本市場方面,承銷及保薦費用佔到總發行費用的81.0%,信息披露及其他費用佔比12.2%,而審計與律師費用僅分別佔比4.4%和2.4%;然而美國市場的各項費用分配集中度則有所降低,券商佔比為66.1%,審計與律師費用佔比9.6%和14.1%,信息披露及其他費用佔比10.2%。從上述對比可見,中美兩國資本市場對於會計師事務所與律師事務所在IPO中提供的服務估值存在顯著差異。
2012年4月5日,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JOBS法案,旨在通過適當放鬆管制,完善美國小型公司與資本市場的對接,鼓勵和支持小型公司發展。
應當説,美國小型公司IPO的平均花費250萬美元,遠遠低於我國平均900萬美元的費用。對急於降低IPO費用的小型公司、創業型公司來説,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無疑是重大利好,如何細化落實,如何避免垃圾股乘虛而入,A股如何實現健康長久發展,股民翹首以盼。(央視網記者 郭勇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