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單獨”可生二胎,中國將多生950萬嬰兒。
CFP供圖
11月15日這一天,天氣很尋常,陳香擠在北京下班晚高峰的地鐵上。手機突然響起,那頭是丈夫激動的聲音:“老婆!我們能生兩個娃啦!”
這一天晚上,《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公佈,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的政策就此啟動。
“生還是不生?”這個新誕生的問號,近日被拋進了上千萬個中國家庭裏。
單獨家庭的經濟賬:“城市裏,養不起”
陳香今年33歲,孩子已5歲。丈夫是獨生子,而陳香不是,這個家庭正是政策的覆蓋對象。
比起丈夫對“單獨二胎”政策的歡迎,她則不打算要二胎。雖然丈夫是某外企經理,兩人月收入共兩萬多元,但她依然直言:“因為養不起。”
目前,我國城鎮化率已超過50%。在大城市,一個孩子的生育成本到底是多少?
在寶寶還不到一歲時,陳香就算了一本經濟賬:“幾個月的嬰兒,每月基本花銷起碼在3000元以上。”
“寶寶吃國産奶粉,每個月4罐大概要1500元。尿不濕需要500元。給寶寶吃的魚肝油100元。換季的時候,衣服買的比較多,大概四五百元。另外還有一些清潔用品、器具的花銷。”
這樣的成本賬,不只存在於特大城市。陳香的弟弟住在昆明,孩子現在一歲,花銷也不比北京低。
“我們是從網上買的德國奶粉,130元/罐,每個月孩子要吃5罐,需要650元。尿不濕大概200元。小孩子長得比較快,每個月都得買三四件新衣服,花費700多元。玩具平均每月花費500多元。如果孩子生病,去醫院一趟下來就要700多元。如果女兒不吃奶,還得去做推拿,一次要150元,一週三四次。”他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説。
他詢問周圍的朋友、同事,得到的結論是,在昆明,月收入4000~1萬元的家庭,養孩子的支出多在3000元這個額度上下。
大城市的房價、物價壓力,也拉低了人們的生育願望。
陳香的同事小王,女兒剛一歲,符合“單獨”條件的他也不打算生二胎。“現在我們住的是一室一廳,等到孩子大了,肯定是不夠住的。所以還要攢錢換大房子,沒有能力再承擔養育第二個孩子的費用了。”
伴隨著現代育兒觀念的流行,早教機構日益火爆。市場吞噬的不僅是孩子的童年,更有年輕父母“趕不上CPI,趕不上房價漲幅”的收入。
為了增強體質,陳香的小外甥上了游泳班,“一個星期4次,一次60元”。現在,他們還報了“親子班”,一年48個課時,共交1.1萬元。
這樣算下來,孩子一年的花費就要5萬到6萬元。“因為報了親子班,這樣的年花費在昆明算比較高的,所以每個月,父母還會給我們家補貼4000元左右。”陳香的弟弟説。
當孩子上學後,花銷就會減少了嗎?
現在,陳香的孩子在某公立幼兒園上中班,每月學雜費1500元。“這樣的花費在北京算很便宜的了,但是上幼兒園我們還交了3萬元贊助費。所以大概三年的學費是6萬多元。”
她還給孩子報了英語班,18次課,3500元左右。“這只是第一期,一年念下來得1萬多元,但其他家長都報了,我以後也準備一直報下去。”
此外,城市孩子的玩具、衣服,一年各得花“小一萬元”。“比如這次雙十一,我就給他買了點樂高玩具,兩個700多元。現在天冷了,一件小孩羽絨服也一千多元。”每年孩子生病的費用,估計在3000元到4000元。
這樣算下來,在北京養一個5歲的小孩,一年需要8萬元左右。“這樣的費用在北京並不算高,只是中等水平。”陳香説。
單獨家庭的精力賬:“兩個娃,累不起”
據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院長翟振武披露,“單獨二胎”政策對城市育齡人群的影響相對更大,因為獨生子女主要集中在城市,在農村,獨生子女的比例並不高。
但在“單獨二胎”政策的前期調研中,城市家庭生二胎的意願卻相對較低,約佔60%。這一比例在農村則高達80%以上。
除了考慮高齡産婦的因素,中國青年報記者發現,許多30來歲的夫妻考慮的不僅是經濟成本,而是“精力、體力上吃不消”兩個孩子。
陳香的週末,也完全是在“司機、陪讀”的角色中度過的。
週六上午,她靠在芭蕾舞班的鏡子邊,看著女兒穿著粉紅舞衣,和小朋友一起默默聽老師的口令抬腿、轉圈。下午,她陪著孩子趕赴幼兒英語課堂,窗邊擠滿了抱著孩子外套的媽媽們。週日上午,她守在繪畫班的窗外,偶爾她還客串一把孩子們的模特。下午,她又得“提溜”著犯困的女兒,去參加她最怕的數學輔導班。
從南到北,眾多城市家庭,共享著這樣的親子畫面。
而陳香並非報班最多的家長,她的目的也不是壓榨孩子。“主要是為了豐富她的生活,芭蕾是因為孩子自己喜歡才學的,其他的課程已經儘量少報了。學數學是希望讓她開拓視野,讓她知道擺小棍、算時間,並不指望她參加競賽。”
“家庭條件允許的話,肯定要給他最好的”,成為諸多“獨一代”家長對自己的要求。
陳香的大學同學李牧在蘇州工作,現在女兒主要由婆婆負責“帶”。他們家不想要二胎的理由是:“一個孩子就非常累了,老人已經是極限了。如果再添一個孩子,精力真是耗不起,又沒有其他老人能來帶了。”
陳香對這個結論非常贊同:“現在哪還能一個老人帶兩個孩子?一個孩子都恨不得要牽扯兩個老人的精力。”
“在城市,凡是嚷嚷生二胎的,基本都是沒要過孩子的。”帶著開玩笑的性質,李牧如此斷言。她孩子班上的家長,暫時還沒人願意生二胎。
一對要了二胎的雙獨家庭夫妻告訴陳香:“原本以為大孩子可以帶小孩子,但沒想到,實際上養兩個孩子的精力完全是翻倍的,是吃二茬苦,受二茬罪。”
單獨家庭的觀念賬:“獨生子女傷不起”
但陳香的丈夫王爽,卻牢牢站在“支持單獨家庭生二胎”這一邊。
作為“獨一代”,王爽認為獨生子女太孤單了。“主要是為了孩子考慮,孩子能有個伴兒。”
因為“沒有伴兒”,近二十年來,社會上對獨生子女群體的“傷不起”,一直不乏批評之聲。
“比起多子女家庭,通常獨生子女的分享意識、團隊意識、抗壓能力會比較弱,容易以自我為中心。而且獨生子女一般受到的誇獎多,聽到的負面信息少,自尊心比較強,進入學校和社會可能會受不了打擊。”
但王爽也承認,不能把獨生子女“一棒子打死”。“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的時候,80、90後還是很給力的,還是比較能擔當責任的。可能因為家裏大人多,家務事不讓獨生子女幹,所以他們的動手能力才弱,如果都放開手,讓他們去做,也不會總是弱的。”
34年的獨生子女政策,也帶來獨子家庭的“傷不起”。
“只有一個孩子”,讓很多父母反對孩子涉足軍人、警察等風險系數偏高的職業。王爽就認為:“如果能為國家作貢獻當然好,但是也應該考慮一下獨生子女的因素,除非他自己非要去當兵。”
頻頻看到“百萬個失獨家庭”的新聞,也是他想要二胎的原因。“那些40歲、50歲的父母,再生孩子已經不現實了。失去唯一的孩子,對他們來説是無法彌補的災難。”
在廣闊的中國大地上,“421”的家庭結構,也加重了獨生子女肩上贍養老人的負擔。
王爽的母親曾患病住院,那時就把他和妻子累趴下了。“又要上班,又要照顧家裏的孩子、去醫院陪床,還要去看望爸爸,簡直要把我劈成四半。那一陣子,我和老婆都是連軸轉,我的體重一下子掉了10斤。”
因此,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面臨這樣“獨木難支”的局面:“如果家裏有兄弟姐妹,就可以倒著班來。”
單獨家庭的“觀念賬本”裏,還有一個更尷尬的概念:“重男輕女”。
對房價高企的解讀,早有“丈母娘經濟”概念,全國不少地區,都存在“給兒子買房”的情況。這導致部分有女兒的家庭不願意生二胎,以免生了個兒子之後,女兒“太可憐”。
“房子大都是買給兒子,但將來父母老了,是兒女共同承擔贍養責任。我是獨生女,結婚後,我父母贊助了我們買房。如果我有個弟弟,你想想我還能有什麼?”李牧説。
另一面,“重男輕女”觀念下,一些有女兒的單獨家庭,頓時感受到了長輩希望他們“再生個男孩”的壓力。
“‘生兒生女都一樣’已經講了30多年,希望更多爺爺奶奶輩的人能夠真正轉變觀念,尊重子女的選擇。”身為“70後”的李牧頗有感慨。
“觀念需要一代人來改變”
雖然陳香不打算生二胎,但是她一樣在當天晚上發出了一條歡慶“單獨二胎”的微博。
“現在放開了政策,無論我想或不想生,都可以自己選擇,不再是國家明令禁止。這不一樣,還是很有必要開放的。”
看到微博,王爽又試圖説服妻子:“再生一個孩子,我們略微‘窮養’不就可以了嗎?過去我們這一代的父母,不都可以帶好幾個孩子嗎?”
但她反駁:“現在已經不是我們小時候了,孩子都養得很金貴,要講究教育質量,注重孩子的習慣養成、科學喂養,更不可能長時間離開家長的視線。現在的城市裏,你見過三五歲的小孩獨自在大馬路上走的嗎?”
1979年,中國開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第一批610萬孩子領取了獨生子女證。
經過34年獨生子女政策影響,加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中國人的育兒觀念也從“粗養”一步步走向了“精養”。
對於一個老人看不過來一個孩子,李牧深有體會:“老人看孩子,真的比較累,有時候都吃不上飯。主要是怕孩子磕著碰著,現在不像以前住平房,街坊、親戚能幫著看著點兒,放學後能在院子或衚同玩會兒。現在住的都是樓房,不敢把孩子一個人放在家裏,煤氣、電都不安全。”
接送上下學,也逐漸從“爭議話題”成為城市家長的“必需選項”。
“現在孩子都早放學,小學生減負了,3點10分就下學,父母都有工作的話,一般沒有這個時間下班的。”陳香解釋,“我們小時候流動人口少,誰家來外人都看得見,放心讓孩子一個人自己走衚同、過馬路回家。以前也沒有那麼多車,誰家有車停在衚同裏都算新鮮的了。”
李牧認為這並非小題大做,“這是社會發展帶來的問題,現在外面車很多,以前只有自行車。而且現在侵害孩子的負面事件、報復社會行為也不少,所以,孩子的安全是家長最擔心的問題。”
“精養”的教育觀念,對於單獨家庭也有“不得不從”的無奈。
實際上,陳香也不願意讓孩子這麼累。“這班那班,真的上不過來,但這是教育的大環境使然,大部分家長和孩子的節奏就是這樣。你不學,別人學,就是‘輸在起跑線上’,甚至不是‘贏了對方’。”
她看到國外幼兒園的教學“就是玩”,而她孩子的幼兒園正好相反。“不但不能玩,上完大班,還得上學前班,提前學小學的東西,你不學就跟不上課程。”
“真的有必要所有人一起‘搶跑’嗎?”王爽也發出了這樣的疑問。
他們隱隱覺得,放開單獨家庭生二胎,也許就是一個讓很多國人轉變育兒觀念、“別那麼緊張”的契機。
“觀念可以改變,值得期待,但可能需要一代人的時間。”陳香看著身邊玩布娃娃的女兒,眼神明亮。
(文中均為化名)